作者:韩思琪
观众对上半年的国产剧有多失望,对流传网络的不同版本的下半年“观剧指南”就有多热情。
今天的观众这样评价琼瑶剧:“落后的琼瑶剧恋爱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先进的恋爱生产力”。同样,落后的剧集生产力也已经不适应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消费诉求。在媒介文化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观众已经阔步向前,而走过60年的国剧却似乎还在原地踏步。当观众不再追烂剧,失去“喂养者”的国产剧以惨淡的成绩单被扒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不能总是怪这届观众不行!
在声势浩大的选秀节目与世界杯狂欢的双向夹逼之下,今年上半年国产剧、尤其电视剧的表现着实让人倦怠,正在播出的《脱身》《爱国者》,以及已经过去的诸多古装、玄幻、甜宠、抗战、谍战一众题材都未能狙中复制“爆款”,以及一统观众的暑期档目标。台网联动的《法医秦明》第二部难以续写“黑马”成绩;作为收视冠军的电视剧《扶摇》留下的荷尔蒙似乎也比情节来得更亮眼——剧方设想观众喜爱看,于是拼命营销噱头,殊不知“撩”与“油腻”只有一线之隔,它们或许都成了不甜的代糖、廉价的人工甜味剂。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惊喜表现。网剧《镇魂》作为一匹黑马出现,它的火爆正提醒着我们一个事实:观众已经不再是面对电视机“拍什么就看什么”/“喂什么就吃什么”的沙发土豆了,他们是受众,同时也是生产者,不但选择看什么,还可以选择怎样去看。《镇魂》的话题火爆更多依托于观众的“粉丝滤镜”,这些自称用“显巍镜”追剧的“镇魂女孩”,手动剪辑视频、做表情包,从演员的每个眼神、每寸肢体动作里解读出自己版本的“兄弟情”。在这里剧情结构并不是第一位的,依靠朱一龙与白宇两位演员的演技就可以让许多粉丝心满意足。
由此为切口,或许可以管窥半年以来电视剧遇冷与网剧还算火热的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剧集市场,无论从收视率、播放量,亦或是口碑、讨论热度等维度来说,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爆款”出现。上半年卫视上星电视剧约60部,其中收视成绩最好的要数跨年播出的《风筝》,CSM52城平均收视1.615。其他平均收视破1的,仅有《恋爱先生》1.561、《美好生活》1.267、《谈判官》1.192、《老男孩》1.081、《好久不见》1.062、《我的青春遇见你》1.012、《亲爱的她们》1.117。破2的剧一部还没有。
“爆款”难寻,这当中或许有着备受观众期待的重头剧如《如懿传》未能按期播出的原因。但反观国产剧市场,被评为“从剧多不精的落点直达整体低迷的行业深谷”,缺位的是制作的诚意。扎堆的现代都市题材纷纷扬起“现实主义”的大旗,呈现却是“三观”成谜、观念陈旧。《归去来》关照当代青年的现实主义作品,聚焦美国留学生生活,以反腐为调料,其本质仍然是一部披着华美外套的“后琼瑶时代”悬浮言情剧。一位在国内肇事逃逸、在国外再次被捕的男主角,一位自以跟踪、偷拍为浪漫的男二号,在“二代联盟”的戏份里强说“真实”。众多的失败尝试,提示着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创作,在实质上并不由当代背景、实景拍摄或都市题材哪一点直接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以来,随着《迷雾》《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在国内刮起第三波韩剧热、神剧《西部世界》第二季的开播,拥有更多便捷追剧渠道的观众选择权也水涨船高——可以自行选择菜色,为何要勉强咽下白饭?虽然观众的分化并不能构成国剧低迷的实质原因,因为大众从来都是一个异质的群体,即便在《创造101》中也有着各方审美势力的喧哗,但从某些侧面来看,这也印证了国剧实力孱弱的现实状况。
诚然,更趋审慎的审查原因会对剧集制作有所限制,但究竟是戴着镣铐难舞,还是过度自我阉割导致的创作僵化?“悬浮”之感根源在于与生活和时代的脱节,电视作为大众艺术,与大众的共鸣、与现实的共振才是感染力与认可度的来源,情感之真实才是交付观众的投名状。更进一步说,在剧中看到的社会现实、困境与危局、理想与坚守,拂去生活表面那层光鲜的塑料,去触碰生活的内涵、人生的本质意义,引导人们对当下的思索,去弥合社会与个体间的裂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
而这部分功能,恰被一些网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起来。2017年被称为网剧精品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等硬朗风格的网剧,奇玄的设定也好,奇诡的画面也好,“奇”只是引渡观众进入的外皮罢了,展现的其实是人性。因网络媒介的特性,真正能留住观众的仍是饱满的故事内核。
进入2018年,《北京女子图鉴》与《上海女子图鉴》两版都市女子“图鉴”用话题度缝合起了众多观众的期待,相较于此前生搬硬套的海外剧翻拍,如《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战》等尴尬的演出,国产版的《女子图鉴》起码已经撞到了及格线,无论是从话题度还是从本土化改造的方面来考量,其引发的一波波关于北漂/沪漂的讨论可见一斑。
此前提到的《镇魂》则更明显地将变化——观众与剧作方关于阐释权的话语争夺——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2011年小成本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的成功,标志着豆瓣网友从内容的消费者转向了生产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拍什么。那么,《镇魂》的火热,或许提醒着我们,观众已经迭代至一个新阶段,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观看。罗兰·巴特以《作者死了》对作者霸权提出了质疑,自此文本成为一个不圆满的理式,意义不断的生发出来。如今的观众与文本更加深入的互动,甚至剧集只是他们的素材库。
总体看来,网剧之热,一在于题材的多样化,而不是电视剧题材的豪门恩怨“制霸”;二则是内容对于受众的“接纳”程度,它们向观众敞开、发出邀请,而不是许多电视剧强行“说教”实则空洞的姿态。但是,当我们欣喜于观众的成长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剧集只被看做是素材库,也恰是暴露了作品的短板:叙事的破碎,不够工整的结构,不够严密的逻辑。有的剧可以靠主演的演技与粉丝厚厚的滤镜来救,那么,下一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