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开罗行迹,游走在埃及的现在

金字塔、法老博物馆、老城区、悬空教堂、清真寺、哈里里市场,我走在埃及的过去,也走在埃及的现在。在老城区走街串巷,总能够收获很多的惊喜,而在其中遇到这一切都让我更快地融入这里。

文 | 周修文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金字塔、法老博物馆、老城区、悬空教堂、清真寺、哈里里市场,我走在埃及的过去,也走在埃及的现在。在老城区走街串巷,总能够收获很多的惊喜,而在其中遇到这一切都让我更快地融入这里。

悬空教堂也称圣母马利亚教堂,埃及当地人称El-Muallaqa,有悬浮的意思,是埃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教堂盖在以前的科普特老城巴比伦碉堡南门上方,教堂中庭似吊与走道上,故称之悬空教堂。

进入教堂需要攀登29级台阶,因此早期来到开罗的旅行者戏称它是“楼梯教堂”。由于目前的地面已经比罗马时代抬高了6米,因此罗曼塔楼大部分被埋在地下,减少了教堂不少的视觉冲击力。

十九世纪的双钟楼立面,位于铁门内一个狭窄的庭院内。登上台阶,通过入口后是又一个小庭院,通往11世纪的外门廊。

楼高数丈,高柱支撑巍巍穹顶,柱梁绘满多彩图案,堂中摆列供信徒祈祷长椅,教堂颜色古朴更显高雅内涵,教堂不宽却显清静神圣。教堂内大约有110座圣像,可追溯到不同的世纪。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传入埃及,并在那里生根落户,形成了基督教的科普特时代。《圣经》记载,耶稣一家曾来此栖身避难。无论你是否信仰基督教,悬空教堂都值得一去。漫步在教堂中,聆听人们吟诵的科普特古语,感受最宁静的内心。

在驱车去往老城区的路上,我们路过了死人城,这里是埃及的贫民窟。在埃及有个风俗,当地人觉得人死后要有个好归宿,会给逝去的亲人建起和常人居住无异的宅邸,有些会略微矮小一些,久而久之,这种宅邸连成一片就成了死人城。

由于埃及贫富差距严重,无家可归的人便选择住到这种死人的宅邸,不仅可以遮风挡雨,为富人守墓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这些临街门牌并不是住宅的户主名和门牌号、而是死人的墓碑。

生者与死者住在一起,活着的人在这里生活并孕育新生命,死去的人则静静地沉睡在一旁,宛如生命的轮回一样。我兴致勃勃地当去看看,可惜同伴中并没有想去的,于是也就作罢。

开罗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穆斯林每天要做五番礼拜,以前没有扩音器的年代为了集体做礼拜,清真寺穆艾津(穆斯林神职人员)会上高高的宣礼塔的塔上召唤附近的穆斯林过来做礼拜,而这也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开罗全城有几百座清真寺,上千座宣礼塔鳞次栉比,因而又名“千塔之城”。

伊斯兰老城区位于开罗市区的东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苏丹哈桑清真寺、爱兹哈尔清真寺、萨拉丁城堡、阿兹米尔清真寺、侯赛因清真寺等著名伊斯兰古迹,还有著名的汗 哈里里市场。

伊斯兰特色的清真寺,才是老开罗的建筑主体,现今埃及人的灵魂栖息之地。一个城市,一千多座清真寺,1600多万的人口,95%的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祈祷诵经,是信众必须做的事。总在想,还有哪一种宗教,比之更具神力?

进入清真寺的禁忌颇多,要检查包,必须将鞋子脱在门口。女士必须包头巾,不能让头发露出来,且穿着不能暴露,男士不能穿短裤。

清真寺内,导游用不大的声音为我们伊斯兰教的宗教礼仪和规范,另一边,一群当地人席地而坐,似乎在认真地讨论着什么,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神圣而虔诚的神情。

漫步老城区,在这你看能够触碰到开罗人最真实的生活。穿过著名的作家马赫福兹笔下描绘过的老城“宫间街”和周围的古老街巷,看到了伊斯兰风格的客栈、水房、学校和民居。既有外国游客闲适观光,也有当地青年情侣嬉戏漫步。

老城区的治安不错,每一段都有分片儿负责的警察,我们一路走来,总有警察跟我们打招呼,也会陪着我们一起走一段路程,虽然他们的英语并不太好,交流起来并不太顺畅,但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走完一段之后,我们也会将小盒的清凉油或者圆珠笔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开罗老城区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城,并不是那种为了保护而留传下来的旅游景点。这里完全是历史的延续,是生活的继续,是古老开罗的活生生的存在。尤其是当我走进迷宫般的汗 哈里里市场的时候。

哈里里市场是个古老的伊斯兰集市,14世纪就开始营业。历经数百年的演变,现在已经是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工艺品市场,也成为开罗古老文化和伊斯兰色彩的一个象征。

绕过广场边的大楼走进老城区狭窄的街道,拥挤在摩肩接踵的游客中间浏览着各种各样令人目不暇接的手工艺品时,真的好像走进了《天方夜谭》的故事里。集市里有包括铜器、纸草艺术、雕刻、水烟壶、香精、沙画瓶等各色物品,有大概数百家甚至上千家店铺在此营业。绝大多数旅游者都来此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有开罗市民来此购买日常用品。

这个城市在用她最真实的一面,抹去留在我心中曾经神秘、优雅的面容,但我并无失望感,只是思虑难停。历史的进程中,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伴随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故事凝聚在一个又一个古冢旁;一种信仰代替另一种信仰,由一座座神庙开始,教堂与清真寺比肩而立。仿佛在诉说:宽容方能共荣。

声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