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今年新增2311个本科专业 哪些领域最热门?

目前,全国各地高考本科志愿还在陆续填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备受考生关注。专家表示高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要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论证专业特色,避免一哄而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31省份高考分数线全部公布,2018年各大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目前,全国各地高考本科志愿还在陆续填报,一批新专业的落地也备受考生关注。

根据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862所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其中不乏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时髦”专业。

在这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均与信息技术相关,其中,25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占新增专业数的10.8%;60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也有18所高校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

具体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都增加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近60所高校都新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

南开大学招生处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介绍,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将设立统计学系和数据科学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专门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新兴专业,将于2018年9月从2018年部分新生中二次选拔招生。

南开大学在其官网介绍中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急需数据分析人才。2015年,全球最大的求职网站Linkedln通过分析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后,认为统计分析和数据挖局位列最受雇主喜欢、最炙手可热的25项技能中的榜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用“大热”来形容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一点也不为过。这与国家大力支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紧缺有关。”

近年来,教育部落实“放管服”改革,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以外,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实行备案制,专业设置备案每年集中进行一次。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新增的专业,就包括新增备案专业和新增审批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机器人工程”均属于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特设专业,是高校自主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结合社会需求,自主开设,只需向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教育主管部门不进行审批。

熊丙奇表示,开设这些专业,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需要高校用好自主权,不能因为这些属于本科专业目录内,社会舆论热炒,学校有自主设置权利,就不考虑现实情况,加快开设。“必须防止出现高校追逐热门一窝蜂争相开设大数据、机器人相关专业,导致专业开设过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熊丙奇说。

一位从业十年,目前在国内一家网络安全上市公司任职的大数据架构师也关注到今年众多高校抢开“大数据”专业的现象,他向界面新闻表示,未来这部分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新增这类型专业,能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相对应的就业前景也能好一些。

他还表示,“一个好的环境也很重要,学校聘请到有经验的教授,拥有完善的实践环境都对学生培养有很大影响,所以报考的学生还要注重开设“大数据”专业的学校是否具备优势条件。”

另一位半导体从业者还关注到今年有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国内优秀院校开设这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目前市场的空缺”,他表示,“之前中兴事件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其实主要是芯片制造、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落后。相关专业其实国内高校已经开设的不在少数,对于半导体制造的理论掌握来说,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但是在制造方面,精度并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所以还是需要高校重视以及输出这方面的高端人才。”

此外,今年还有高校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其中,共有国际关系学院、东南大学等18所高校本科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还有高校已经开始筹建这类“热门”专业,南开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的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两个一级学科正在筹建中。

除了一些炙手可热的专业,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许多高校今年新增的招生专业还紧扣“智能”领域。如暨南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高校在全国首次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上海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介绍,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大概需要200万智能制造应用相关从业人员,并且还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很多与智能制造行业相关的企业,都有感知,由于其技术要求较高,并且属于新兴领域,这背后,是一个巨大而急切的人才缺口。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备受热捧,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有37所高校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

此前就已经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鹏向界面新闻称,该专业的开设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与目前行业的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关系,但由于开设时间比较短,对于如何办好该专业,方向性还不够明确。

“从业需求已经有了,但是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各个院系的认知不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由于定位不够清晰明确,所以各个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院校自身想塑造的专业特色也还不够明确,大家还在摸索中,没有哪一种模式特别成熟到能够起示范作用。”李鹏表示,“虽然新增专业的培养方案需要在摸索中完善,但是专业基本核心的能力和素养不能变。”

“高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要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创新的人才,但不能一哄而上。”熊丙奇表示,应该组织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国家的人才政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外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就本校开设这方面的专业,有无现实条件,怎样进行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形成专业特色等,进行论证。

熊丙奇还表示,一些被社会舆论、公众认为的“热门”专业,从社会需求和就业角度看,却是“大冷门”,因为开设同类专业的高校太多,招生规模太大,加之各校培养的人才没有特色,可能导致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云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高校设置专业有些并不完全是从自身的优势和基础出发,而是过度的市场化,追逐市场热点。确实有可能造成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本身的条件和基础薄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扎堆上新专业,有可能造成就业市场的饱和。

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名单显示,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其中,有35个软件工程学位点被撤销。这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因为我国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的,随后,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全国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到2016年,软件工程专业达到563个。

“毫无疑问,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产业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有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低水平重复设置,缺乏特色和质量保障的。”熊丙奇认为,当前我国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近20年前,培养软件人才有诸多类似,不同的是,国家进一步下放高校的自主权,而更注重通过制定战略规划、优惠政策等,来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高校应当在新的时代表现得更好。

周云亦表示,一方面要求高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有自律精神,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新专业的时候,要加强宏观调控。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