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浮沉:施永青的4个十字路口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十字路口,只有回头看过去,才知道自己当时站在哪里。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那些年轻时所谓的选择,如今回头看,多半是被命运明里暗里推到转角处,然后义无反顾地上了路。只有极少数,经过了阅历、性格和价值观的反复比对。

40年前的那个十月,香港天气和高企的生活成本一样,压得人透不过气来。29岁的施永青,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想让收入配得上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必须创业,想做自己认为对且有效的事情,也必须创业。

推动施永青创业的两大动力,在之后的40年里,也时时提醒他,最终沉淀成中原“无为而治”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有合理的收入,也要给到他们思考和判断的空间。”

2018年,中原地产40岁,或旁观,或参与,从头至尾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而施永青本人,更像是一部微笑的地产史,记录下香港、深圳,乃至中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6月6日下午,看得出来,他疲倦极了。生于1949年的施永青,前一天刚和家人从摩洛哥旅游回来,开了一上午的会后,又连续接受了4个小时的采访,谈及这40年来,他的4次重要选择。

01创业 | 1978年—1992年

如果时间再往前两年。

1976年,施永青在工人夜校当老师的第8个年头。虽然很喜欢,可是他知道老师的路走到头了。8年里,工资从每月210块涨到350块,在香港活得捉襟见肘。

那也是香港经济大起大落的几年。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高见于1774.96点,1974年12月10日便跌落至150.11,21个月跌去了91.54%。

“跌到1000点的时候,周围还有很多人抄底,最后一路跌到150点。可是,香港除了股市不行,出口、航运、玩具、轻工业都还做的不错,底子还在,所以从1975年底开始,整个市场开始慢慢复苏,楼市也跟着好起来。”施永青回忆,那时香港房子尺价200港币,换算成人民币大约2000元/平方米。

几个月的奔波后,施永青进了一家地产公司,月薪700,Title 是办公室主任,主要工作是复印。入职不到3个月,公司有房要开盘,复印价格表的时候,施永青印多了一张,拿出去做市场调查,然后发现,价格明显定低了。漏夜上书公司高层,公司提价,多赚了大大的一笔,但他的收益仅仅是工资涨了400块。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两年的地产经历,构建起施永青对楼市最初的理解。伴随着地铁修计划启动,香港房价随着土地价值的提升节节攀升,香港人很快捕捉到房产天然的投资属性,而他,捕捉到了市场。

1978年10月,施永青拉上高中同学王文彦,各自拿出5000块,在香港中环的旧万宜大厦里,摆上一张桌,又招募了3个员工,创建了中原地产。

一起步就顺风顺水,第二个月就挣到钱。“当时这个行业里,没有太多专业的人,我和拍档起码都在开发商做过,我们对行业的认识比一些其他行家更专业,所以很快就脱颖而出。”三年后,中原在北角和富中心附近开设第一间分行,开启地铺经营模式。香港代理行业喜欢把同行称作行家,喜欢把买家称作用家,这个习惯一路传入深圳。

六年后,中原确立了“三三三”的报酬制度,即三成利润给员工,三成利润给股东,三成利润留给公司发展,把员工、股东、公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1978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也是里程碑式的年份。

61岁的袁庚先生,从香港招商局涉海而来,选址蛇口,准备在这块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中国孵化市场经济和制度的种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路牌在深圳立了起来,市场、开放、现代、制度这些新鲜的词,率先融入深圳基因,进而推动中国走上迄今长达40年改革开放之路。

02出港 | 1993年—1997年

施永青说,他是个被动的人。可命运中那些看似偶然的背后,谁知道,是什么在悄悄作用,阅历、性格亦或是价值观?

从香港出发,进入内地市场,现在回头看,无疑是中原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施永青已经略微有些模糊的记忆里,和家人从上海到香港定居时,他已经在上海读到小学二年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已然埋下种子。

成年后,他一直关注社会民生,董建华、梁振英执政时期,施永青曾任香港房屋委员会、消费者委员会、机遇委员会等不同机构的顾问委员,至今在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上,也不时可以看到关于环境保护、土地规划、中美贸易战之类的社会话题。

“那时候,最要紧的是,我看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过去有房产的,就是地主,会被都怕斗臭,只有肯定了物权,才有物权的交易,才有市场经济,也才有中介可以扮演的角色。”施永青隐隐觉得,中国正在发生变化。

“1992年,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施永青你多久没去内地了?我说有两、三年了。他说,你知不知道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对上海的情况很了解,和一些官员也很熟悉,如果我过去,他替我介绍一些朋友。”

施永青现在回忆,那一次去到上海之后,朋友介绍了三家机构,他们也看中了中原在香港的成绩,愿意合作。第二年,中原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古北店开业,把香港一、二手联动的中介代理模式带过去。在后来数次楼市低谷期,这种模式都成为中原过冬的利器。

一年后,中原进入广州和北京。

就在施永青规划进入上海的时候,21岁的左晖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放弃了分配,去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做销售。大学期间,他和两个兄弟约定,“25岁的时候出来单干”。

“深圳本来离香港最近,应该先进,但我是相对随缘,最早的城市,都是有人找,我才进的,深圳是四大一线城市里最后进驻,实际上是我们做的最好的一个。”1997年,随着港式品牌房企东海地产深圳项目的发售,中原顺势入深,这一次打包带来的,还有“公开资讯、公平交易、不炒楼、不吃差价”的理念。转眼间,深圳满大街都是贴着“不炒楼、不食价”的港味地铺。

深圳第一家中介公司成立于9年前,那也是整个中国第一家中介公司,但真正可以被称作“市场”,还是8年之后。1988年,任职于深圳市房地产改革小组工作的桂强芳,在去香港考察时,看到中介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回来用了十天时间,成立了国际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作为当时**的政府授权地产中介,国际地产一方面经营独立,一方面人事上又与政府紧密相联。

到1994年,深圳注册中介达到186家。但“多头审批、只批不管”的做法,导致行业发展混乱,吃差价、炒房、甚至洗钱的事情时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有业务员拿了客户200万港币楼款后潜逃。

随后,深圳中介行业协会成立,发起人英联地产董事长郭建波任副秘书长。1996年7月28日,深圳第一批中介通过考试,拿到了《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

1995年,左晖虚岁25。他约上两个大学好友去先农坛体育场去看足球甲 A,北京国安对阵广东宏远。散场后,仨人想起25岁单干的戏言,一人拿出5万块钱,辞职创业,代理保险。2000年撤出保险行业时,收益百倍,那是左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觉得,是时候在北京买个房了。

03应战 | 1998年—2017年

1998年,深圳人老丁,看上了南山区桃源公寓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手上有12万,又从农业银行做了5年期6万元的贷款,老丁说,“当时家里人特别焦虑,担心万一还不上怎么办。”

那会儿,深圳有些楼体上还挂着“0首付,月租抵月供”的巨大条幅。大部分深圳人还算账,房子以后的折旧该怎么算,物管费该怎么摊薄在成本里。

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懒得想这么远,或者是真的算清了账。深圳第一代投资客老林回忆,除了自己买下的那些房,还有些房看中之后,会通过得力的经纪人,找到下家,最疯狂的一个下午,他在一家地铺的两个房间里,同时签下同一个物业买和卖的两份合同,差价落袋为安,经纪人也分得大大一杯羹。

远在北京的左晖,租房14年,换了10个房,踩坑无数,买房的时候又被种种套路所困扰。困扰之外,他还看到了无数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共同的需求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2001年11月,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第一家门店甜水园店开业。

当房子的属性是消费还是投资的争论开始时,房价就开始不安分了。2005年,深圳市商品住宅均价7040.1元/平方米,同比涨幅17.38%,深圳人第一次见到两位数的房价涨幅。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在他的《房价与调控》一书中,2005年第一次使用“价格快速上涨,市场初见过热”的定论。

如果按照业内惯用的标准,当一个城市二手住宅与新建住宅交易面积达到1:1的时候,会被认为,这个城市的楼市开始“熟了”。2005年,恰是深圳楼市成熟的前夜,二手住宅与新建住宅交易面积比例为0.66:1。次年,这一比例达到1.05:1,房价飙升至9230.3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1.17%,深圳也迎来了第一次针对房价的调控。

2006,中原内地员工1万人,分公司22家,店铺数500家,完成全国布局。

跌宕起伏的楼市就此拉开序幕。2005到2015的十年间,中国城市化率从42.99%升至56.1%,购房需求日渐旺盛,包括深圳在内,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暴涨与调控,如影随形。身在其中时,也会面临门可罗雀,怎么降价也卖不出去的困境,但是如今回头看,仍不失为中国楼市一路狂奔的黄金时代。

大风始于青萍之末。2013年,中原佣金首次破100亿元。变化从2014年开始,而且来得又快又急。创业咖啡馆里,坐满了热情澎湃的青年,O2O横扫各个行业,打车、吃饭、看病、买菜,每一个微小变化的背后,都被期待是个天量的市场,移动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估算,到2020年,新房代理市场佣金约800亿,二手房经纪佣金1200亿,租赁佣金约450亿,综合是一个规模将近2500亿的市场。如此庞大,却还未曾被新技术彻底颠覆过,实在是既危险又诱人。

2014年6月,世华地产变身Q 房网,推出合伙经纪人平台模式,当时最高承诺能够给到经纪人85%的佣金,高出同行约数倍,受到中原、中联、美联等深圳六大中介联合声明抵制。

有意思的是,之前,世华曾经参与中介联盟,抵制过搜房和链家,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链家会导致经纪人越过公司自行成交。而之后,2015年8月25日,链家通过与中联股权置换进入深圳。

首次在深亮相的深圳链家总经理张海明带着1500子弟兵空降深圳,表示要开出1000家地铺,断言“明年中介行业一定会有大的变化。”这一年,中原销售额近万亿,创下新高。

在链家征战全国的路上,中原也是罕有的对手。永远带着微笑的施永青,意外地表现强硬,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因为他从骨子里认为链家模式的不可持续,“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独立经纪人平台模式在中国不可行,一个是烧钱扩张的方法不可行。”

施永青此番受访时再次解释,贝壳引进自由经纪人加盟,采用盘口共享机制,美国、加拿大已经在用,但国外相应法律体系完善,而且普遍佣金收费5%-6%,目前香港和内地城市,提供同样的服务,佣金只需要2%-3%,对于客户来说,效率相同成本更低,为了改变模式增加交易成本没有意义。他强调,他在创建中原的时候,也曾经比较过两种路径,他还是选择在公司内部做业务的打通平台,更易于管理,对客户也更有保障。

对于融资扩张施永青也颇有微词。“如果把换股的成本算进来,链家起码动用了300亿来做地产中介,放眼中国乃至全世界,以前是没有见过的。第一个判断是,我不是没有把握去募集300亿,而是没有把握这300亿投下去,会有合理的回报。我们知道一些行家和资本会有对赌合同,我没有把握能给投资者交代,所以我不敢。”

中链之战,颇有君子之风。模式上的不赞同,也并不影响施永青把链家列入他最欣赏的二手房经纪公司,“他的愿景宏伟,打破了这个行业很多人原来的想象,他们不单单做一个城市,而是有计划、有部署地,从全国的角度去看这个行业,另外,链家在推动行业互联网使用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房代理中,施永青最欣赏的是世联行,他认为交锋中,能看到对方的专业。

去年链家16周年庆的时候,左晖也特别邀请了施永青前往北京致辞。施永青说,他在链家生日会上,也表达了自己对行业的一贯看法,认为移动互联网可以取代线下中介的,都是错觉,因为房地产不是标准产品,哪怕有 VR,哪怕有3D,依然无法全面呈现房子的全貌,比如马路边的噪音听不到,或者周边有味道闻不到,所以线下带看、谈判这样的中介服务依然会长期存在,但他认同链家的标准化令服务变得可复制。

2018年,随着4月23日贝壳找房APP上线,战局再升级,去链家化的房地产平台,正是左晖多年夙愿。6月12日,58集团、安居客、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中国、万科物业朴邻、龙湖冠寓等房地产服务企业,在北京发起“双核保真·以誓筑势”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唯独没有链家。

“中链之战”,说到底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模式之战,谁也说不准,会不会也像购物中心和**,在不断的交手中,看出彼岸的绚烂。

04交棒 | 2017年11月—

吴晓波在《十年二十人》对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采访中,只有一个问题没有答案——如果你离开格力,三年、五年后你创造的制度和文化还在吗?

一向快人快语的董小姐说,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你。

交棒,是企业家的终极挑战。做百年老店,本来就是接力跑,这个动作完成之前,跑得再快,也没人敢轻言功成。

施永青曾经三次交棒,其中两次交给黎明楷,这次是交给儿子施俊嵘。

第一次是2008年2月,很快金融危机来袭,施永青重新站出来,带领中原走出困境。

第二次是2011年1月,执掌内地市场16年的集团副主席黎明楷接棒,直到2015年链家杀到深圳,要动中原盘子里最大的一块奶酪,施永青逐渐回归公众视野,代表中原发声。

信奉无为而治的底层逻辑,是施永青认为,自组织比他组织拥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一点和《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不谋而合。他们都喜欢把组织看做有机体,都认为生命的变化是应对环境的自然结果,没有谁能规划它的未来,都认为组织把决策的自主权交给一线,可能会牺牲部分效率,但却能不断优化判断,最终让组织得以自然生长。

两年前,施永青曾把中原比喻成蜥蜴,是一个品种而非个体,通过意志和自组织突破个体存活的短暂寿命。这一次,他再度把理想中的中原称为生命体,“将来能活多久,看这个组织的求生意志和繁殖意志,有了这两个意志,它才会演变,才会去想办法探索,去适应客观环境。”

中原的无为而治和对区域的充分授权,曾被认为是导致中原错过很多发展机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到了交棒这个重要的档口,却成为难得的基因。

去年11月,施永青对外表示,公司各管理层的日常工作决策会交由他的儿子施俊嵘解决,集团高管所有决策可先与施俊嵘商量,有共识可以无需再找他。子施俊嵘,现任中原数据科技董事,接棒后将成为主席助理。

当被问及,未来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时,施永青首先坦承之前有落后,未来要追上去,“因为之前比较顺利的时候,没有动力去做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未来第一要在技术上拉进距离,另外要改善一些同事的思维,让他们逐渐习惯用数据驱动管理,要了解现在客人经常都在手机上,不能单靠线下的店铺,也可以在线上增加和客户的互动。”

从这样的大背景下,施俊嵘也是极佳人选。2011年,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和经济大学,房地产经济学硕士学位,2015年进入中原,先在集团旗下利嘉阁从事销售,一年后,任职中原集团资讯服务总监,全面管理集团 IT 科技工作。2017年,在香港组建中原数据科技公司,通过数据化、科技化进一步提升中原企业价值。

采访当天他也来到现场,这位生于1988年的清瘦青年,从头至尾端坐在摄影旁的暗处,认真听。

“有些人死读书,只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他的应用能力还比较强,可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我看他表达想法的时候,思路还是挺清晰的,讲话也比较稳重,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我认为他这种人不容易犯大错误,犯错不多就比经常犯错的会做的好一点。”

当施永青眯起眼睛,发现施俊嵘也在现场时,又很快补了一句,“不过他成长比较顺利,不像我做中原之前,除了教书之外,在工厂里也打过工,做过搬运,在玩具店里替洋娃娃梳头,还做餐具厂,做过打磨工,没有这种经历,受苦的能力应该没有我们这一代强。”

为他骄傲,又怕他骄傲,那一刻,父亲的模样,再生动也不过。

以下是乐居与施永青先生的对话:

| 关于城市

我是上海人,最看好深圳,最喜欢香港毕业还能相见

乐居:生于上海,幼年赴港,最终深圳成为中原主战场,你眼里这三个城市各有什么特色?

施永青:其实我大部分的日子在香港。香港我觉得法制比较好,就是一帮人都专注法律,法律对人民的保障程度比较高,在商业上也使得合约可以充分履行,对生意人有保障。而且,香港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我留在香港的一个原因。

上海是中国传统中比较早发展的城市,上海人在做生意方面比较老练成熟,受的教养也相对比较好,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也算上海人。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他的动力比较高,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想要做一番事业。排他性比较低,所以很多新的企业,都是在深圳崛起的,比如地产的万科,物流的顺丰,科技的大疆、华为、腾讯,都是在深圳。如果说,发展的速度,深圳的增长率比上海还要高。

乐居:在香港,你会有移民的感觉吗?

施永青:刚去的时候,有一点,因为我连广东话也不会讲。但是我主要的教育、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人物关系都是在香港,而且我在香港也参与不少和跟政府相关的工作,所以如果说我和城市的关系,反倒香港最紧密,也是我参与最多,影响最大的城市。

董建华、梁振英年代,我在廉政公署医管局、消费者委员会、房屋委员会、地产办理监管等不同的层面,都做过他们的顾问委员会。金融海啸之后,政府在民间找了大概10个人左右,组成机遇委员会,看看香港还有什么机遇,我也是成员之一。

| 关于链家

用超过1000字来回答,中原会不会进驻贝壳

乐居:中原会进驻贝壳找房吗?

施永青:我们也有APP,也很好用。我可以讲一个房地产中介的模式,也是刚开始就做的选择。其实现在中国的中介,去学美国引进自由经纪人加盟,我在香港做这一行的时候,已经看过这个问题,我的选择就是,做一个公司内部的共享平台。

现在贝壳想做一个行业的平台,就是盘口共享机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很多地方都是自由经纪人模式,不学的原因呢,就是用这种方法,社会成本比公司内部有一定管理的模式要高。

为什么高?外国收五个到六个点,我在香港收两个点已经可以生产,已经可以为社会提供同样的服务。为什么他们要收五个六个呢?因为他们用的很多都是业余经纪人,市场好的时候就来做,市场不好可能去做其他的,平时兼职做的。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如果收的点数低的话,根本养不活自己。

而且外国是没有管理的,他只是独立经纪人,上面没有什么主任、经理,他什么都没有的,所以他们有时候努力一点,赚了钱,开了单,他有可能休息两三个月,这种效率比较低,所以成本比较高,对社会来说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我觉得这个没有竞争性。

他们也有一些是上市公司,我也看过他们的盈利能力,我们的盈利能力比美国、加拿大的都要高。所以,我把这种模式拿到中国来。其实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中介,是用中原的模式,就是有自己的盘源系统,内部自己管。

但是后来,链家、爱屋吉屋、平安、房多多互联网公司来了之后就请了大量的员工,开了大量的分行,产能过剩,整个行业的开单率就下降,平均收入都下降。本来我们这个行业,平均收入没有这么差。

另外整个行业的工龄都下降,很多人都一年没做到。就连链家他说自己的培训这么好,品牌这么好,大量员工都是首年的,就是做不下去,要不停地招聘,不断地培训,平均收入都不高。这种情况下,你说行业质素怎么提升?行业的专业度,受尊重的程度都不容易提升的。

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因为进入资金太多,如果没有这个情况,我们这个模式,是其实社会付出的代价不用太高。北京链家最低也要付2.7%的佣金,他们的收费也是相对高的。

平台制未来对于自由经纪人会没有管理,国外给经纪人的报酬越付越高,最高的提成到95%。越来越高的结果就是,公司可以放在管理上面的收入和工作都会减少,这是不健康的,所以我没有采用。所以,这个发展是不是对行业一定好呢,我觉得还要观察。

乐居:房地产行业,除了中原之外,你想提名的两个人是谁?

施永青:一手房方面世联行我觉得比较好,专业度高。我们在很多城市跟他碰头的机会比较多,觉得他们的水平不差的。而且从他们上市公司的业绩上也看得出,他们对市场的变化,敏感度很高,很快去追求新的模式。

二手房方面,链家是做的比较好。一个他愿景比较宏伟,打破了这个行业很多人原来的想象,他们是从全国的角度去看行业,不是单是做一个城市,他们是有计划,有部署的,另外他们在推动这个行业怎么样利用IT,利用互联网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关于市场

完美的市场,落入民间的土地要更多一点

乐居:如果房地产行业过去十年是黄金时代,未来是白银时代吗?

施永青:解放之后的前30年房子很少,所以拼命建,建出来就是有用的,对社会、民生、企业都有帮助,所以这个黄金时代是以前没建的后果。现在已经建很多了,所以我认为开发量2017年已经见顶了,总开发量会下降。但是,这段时间大的开发商还是能增长,集中度会提高。

乐居:中介行业集中度也会提高吗?

施永青:中介这行业集中度也在提高,因为只有大家还是愿意投,集中度是会提高的。我自己认为,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大的反而会生存不下去的,比如那些虽然大,但是竞争力不强的,可能会在未来会淘汰,或是拿着人家的资金,靠烧钱生存的,也未必可以活下来。相反,小中介倒是可以活下来。

乐居:你心目,完美的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样?

施永青:其实这个社会没有完美的市场。完美的市场,其实我认为,落入民间的土地要多一点,那民间就可以按照市场的需要,去开发、去停止,但是现在大部分新的土地都在政府手里,地方政府每年都需要有收入。

结果导致,有些地方每年都想要卖地,但是有些地方其实不应该卖,因为他人口都没有这么多。所以,政府不要依赖房地产是最好,但现在做不到,做不到便成为了政府收入的一部分。

| 关于中原

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最近在内部反贪

乐居:前些日子,你在公司内部讲话中有说,中原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未来只会更好。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施永青:将来可能还会有新来的人,起码目前主要对手是链家,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之前还拼命扩张,深圳打算要开一千家门店,现在开了五百家,好像停下来了,而且改变策略做贝壳。以前链家集中做二手,现在也开始做新房,所以我们觉得在跟他的比拼上,不会再像前两年,每年都增加一大批人,还要被挖角,现在压力会小一点了。

乐居:可不可以理解,链家对中原而言,你觉得线下压力更大一些?

施永青:当然线下的压力大。因为规模在消费者心里会很快产生影响的。比如我本来在这个区,3个店就够了,但是他一下开10个店围着我,小区里的人会觉得这个公司开这么多店应该做的最好,至少是有实力的。另外,店多了,促成的交易也会多,楼上的是这家公司成交的,旁边又是这家公司成交的,业主放盘的时候,自然会在他那。

不过,我们在很多地方,人均铺均收入还是比他高,如果以深圳公司来说,我们也比他高的。当然在北京,他们二手市场的占有率比较高,但是在深圳,连这方面也没有超越我们。

乐居:征集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来自中原员工。他问,无为而治之下,中原中层固化,一线员工收入很低,你怎么看?

施永青:我无为而治,但是社会、消费者、政府都不会完全无为的。在香港,有政府、法律、房地产监管局、ICC、商业罪案科在管,这个是来自政府方面的管,另外消费者有选择的,行家有竞争的,所以这些都是在监控公司的经营。

但是,内地没有ICC,有些事情你去报公安,公安说这个是你公司的事情,他不管,所以这方面是管的比较松。

另外,我也发现民间一些习惯作风,就是专业操守的标准比较低。公司里面的人,看到可以捡便宜,大家都在捡,不捡白不捡,所以我发现中原内地贪污问题比香港严重。所以我们最近在反贪,组建了自己的检查组,遇到有人投诉,现在是比较查严,要求更高。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于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同事太宽容,变得无为而治,这方面我们未来会要求高一点。

(以上对话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来源:新浪乐居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