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东南亚重建一个“蚂蚁金服”:Akulaku如何抢滩海外市场?

东南亚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下一个热土。

当国内市场已经变成一片血海之后,一些新兴的消费金融服务平台正把眼光投向咫尺之遥的东南亚。

相比于国内,东南亚市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仅以印尼一个国家为例,它们的人口数量在2016年就已经达到了2.6亿人。如果加上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几个国家,这会是一个不小的市场。

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依然缓慢。信用卡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率并不算特别高,更不用说移动支付了。很多时候,国内已经逐渐陌生的现金支付,反而还是东南亚社会上最为盛行的交易手段。

尽管当地的互联网环境远不如国内发达,广阔的人口数量却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当地的互联网普及率正在快速增长;每天,印尼新增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大概在30000人左右。根据2017年谷歌和淡马锡的东南亚电商报告,2025年的互联网经济市场体量将达到2000亿美元。

对于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东南亚市场无疑是一片乐土。

这吸引了李文博的目光。曾经在平安集团和金杜律师事务所任职,在2014年开启过一个创业项目,专门为香港当地的东南亚家政劳工提供跨国汇款服务。尽管这个项目最终没有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但李文博通过和东南亚当地金融机构的接触,了解到当地的市场状况。

“在印尼,一般用户向银行贷款其实很难,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提供给银行;而私人的金融机构给他们贷款利率又非常高,这中间就存在着需求。”李文博表示。

看到机会之后,李文博在2016年创办了Akulaku。这是一个为东南亚国家用户提供消费分期贷款服务的平台,他说,“Akulaku”在印尼语当中的意思是“货物已经售完”的意思。

印尼是Akulaku投入比较大的一个市场。它们在当地选择消费分期来切入的原因在于,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当地的消费水平其实并不算低,用户也更加能够接受分期消费和电商购物这种相对新颖的消费模式。

体现在当地的商业环境基础之上,2017年年初,印尼就有了1.327亿互联网用户,当地的电商平台Tokopedia也获得了阿里巴巴11亿美元的投资。

“现在很多印尼用户其实都喜欢在网上进行购物,他们的消费能力其实已经不算差。”李文博介绍称,目前Akulaku主要服务的用户群体是月收入规模相当于国内月薪8000-12000元左右的用户,这部分用户有着比较强的消费能力和偿还能力。李文博将这部分用户定义为当地的“新中产阶级”。

发展之初,Akulaku的做法是,通过一个虚拟的信用产品,为用户提供授信额度,用户可以借此在平台上进行一定额度的贷款;与此同时,Akulaku还会为印尼当地的电商平台进行导流,让用户在这些平台上购买相关的产品,至于物流等方面,也全部由电商平台来提供。

要走通这个模式,李文博和他的团队需要掌握好获客、风控、资金等消费金融行业的关键环节。而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的不同,他们也并没有照搬国内其他平台的成熟模式。

获客是地区性差异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在国内,不少类似的消费金融平台会采取高强度的地推,来获取用户的关注,但在印尼市场,这种方法行不通。

原因在于,国内的类似平台很多时候主要会以3C数码产品作为主打的销售商品,这类产品的高客单价决定了,平台方有余地可以请来庞大的地推团队来进行推广。

然而在东南亚,情况却并非如此。李文博表示,当地用户的消费水平虽然在地区内并不算低,但和国内比较依然不高,这就导致了当地用户进行分期消费的客单价要远远低于国内。按照他的估计,当地消费的客单价大概是国内的1/8,如果同样采用大规模的地推铁军的话,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Akulaku在当地还是通过网络推广和口碑推广相结合的传统方式来进行获客。比如说在最近的世界杯期间,平台上就上新了一些抽奖活动,来让用户介绍更多的朋友前来使用。李文博介绍称,这种活动往往会带来比平时高出20%左右的用户增量。

风控则是Akulaku业务中的一个重点环节。在当地开展大数据风控的一个问题在于,当地的用户特征数据丰富程度远远不如国内,但目前,Akulaku还是通过手机用户数据和用户特征,并且结合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对每一位申请用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辨别。

“公司内部已经成立了一个70-80人左右的团队来不断推进风控体系的完善。”李文博说,现在Akulaku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算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活体3D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也都已经应用在了风控环节之中。通过这套风控系统,目前Akulaku可以把坏账率控制在3%左右。

至于资金方面,Akulaku已经在不久之前完成了由红杉资本等机构投资的1亿美元C轮融资。另外,它们也已经获得印尼金融管理服务局颁发的Multi Finance牌照,这为它们和印尼当地银行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提供了敲门砖,也足以让它们规避潜在的合规风险。

各方面的投入都为Akulaku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发展至今,它们已经有了1500万次的下载量,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名;在印尼市场,它们在2017年的交易用户大约在80万名左右,李文博说,今年在印尼市场的目标是做到300万的交易用户,占据市场上约50%的份额。

此前,像Akulaku这样希望试水东南亚市场的中国消费金融企业,扎堆抢滩的热潮在2017年下半年期间达到了顶峰,根据腾讯财经的报道,超过200家机构已经在当地布局。这股盛况就犹如鲨鱼闻到了血腥味一般。

但李文博表示,到了这个时候,很多机构都已经撤出。“在国内,这些玩家都习惯了每天几百几千万的流水;但在印尼,客单价没那么高,很多人会觉得无利可图就退出了。”

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思考Akulaku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通过和银行的深度合作,Akulaku希望在金融服务方向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比如切入支付以及贷款领域;另外,它们还会继续挖掘更多的细分场景,比如线下零售的小额支付等等。

从目前的地区趋势上看,东南亚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产业的下一个价值洼地。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发达程度相对较弱的产业环境,都为巨头的孕育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也是Akulaku当下的野心所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