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进化论|千亿美元市场风口:揭秘生命“黑科技”的实业基因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这句名言,可以说道出了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编者按】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定位,转型与创新则是每个企业都在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曾经支撑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也经历着转型发展的阵痛。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过程。找到这个行业里当前正在发生积极基因突变、代表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样本,可以为生态链条中的参与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将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发和思考价值。

特此策划“蓝光进化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样本观察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生命科技篇”,敬请关注。

2018年5月30日,四川省科技奖励大会现场。

美国毒理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首席执行官康裕建,代表第七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进站专家发言。他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透露:全球首创的3D生物打印血管,有望在今年年底获得人体临床试验批准。

蓝光英诺成立于2014年,是蓝光旗下以自主研发的核心引领技术,推动3D生物打印全球应用的高科技技术服务公司。与康裕建的“牵手”, 为蓝光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黑科技”探索,提供了来自科学家的强大支撑。

2015年年底,蓝光较为明确地提出“人居蓝光+生命蓝光”的双擎驱动战略。

通过对“生命蓝光”战略板块的深度溯源,我们发现正因为秉承着“为生命赋能”的实业精神,让蓝光集团找到了新的进化和生长方向。这种企业战略确立的初心和过程,同样给了业界一种新的启示。

选择

以实业精神,谋双擎驱动

市场趋势的变化,给企业带来考验,也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3—2015年期间,钱荒、企业融资成本走高、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短时间内开闸,这一系列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让房地产企业总结出一条生存法则:只有走规模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风险,以及用更具说服力的企业信用背书去打开融资渠道。

做规模,就意味着对现金流、资金和资产总量的要求提高,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成为绝大多数房企都能够想得到的途径。

举例来说——

恒大集团在粮油、快消品、文旅、体育等方面的多元化布局,自然是那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花样年集团将物业服务板块“彩生活”分拆独立上市,是另一种追求规模化发展和善于讲故事的典型。在花样年开了先河之后,万科、保利、富力等相继效法。绿地集团因其在轨道交通建设上的先发优势,以及在金融等方面的多元尝试,提出了著名的“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三大领域跨越发展战略……

不可否认,资本运作的扩张模式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深刻地冲击、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生态和游戏规则。即便是今天,我们看到像恒大在粮油、矿泉水等投资领域的“快上快退”,物业服务分拆上市后遭遇红海竞争和题材效应快速消减,都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进化”,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

2012年前后,正值蓝光地产再次开启全国化步伐不久,也并无例外地面临这样的考验和选择。众所周知,蓝光谋求上市的这个动机,早在2007年左右就已经萌发,并且坚定地“锁定”了通过重组成都的上市制药企业迪康药业,来实现梦想。2015年,房地产企业通过重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的通道打开,蓝光即成为第一家顺利通过审批的企业。

大多数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都在资产重组阶段,对壳公司的原有业务板块,进行了“洗心革面”式的整合,完成上市和股票更名之后,就再见不到之前壳公司的经营痕迹。引人关注的是,蓝光发展始终保留着原迪康的制药业务,并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战略性地上升至“生命蓝光”的高度,成为驱动企业更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资本并购领域的专家对蓝光的做法赞赏有加。因为这契合国家战略导向,顺应大消费升级以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

而在老蓝光人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做机械出身,对技术类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身上有着鲜明的实业报国情怀。蓝光集团在重组迪康药业七年多的长跑中,早就已经烙下了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

正因为如此,完成重组上市后的蓝光发展,将原本只专注于处方药生产的迪康医药板块,升级为“生物医药”,和蓝光英诺一起,组建蓝光生命科技集团。“人居蓝光+生命蓝光”的双擎驱动战略水到渠成。“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的创新支柱产业,构建起生命蓝光的战略分支。

模式

企业家+科学家的合璧

那些经营业绩不佳、股本规模不大的医药类上市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上追求的壳资源,不是孤例。比如,蓝润集团对运盛医疗的入主,就是近年川内房企举牌医药类企业较受关注的一桩。

问题是重组之后,原有医药产业要不要发展?又如何发展?

蓝光在完成重组之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因为在确立“双擎驱动”战略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有效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以“核心技术+资本”、“企业家+科学家”的“双+”合作模式,来提升蓝光在生物医药和生命科技板块的创新能力。

在蓝光生命科技集团董事长任东川看来,“生命蓝光”逐步确立为战略板块,并找到有效推进的发展模式,既可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当时蓝光发展有个基本判断,医药行业当前属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朝阳行业,同时生命科技正在发生突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蓝光发展确立了“企业家+科学家”的发展助力模式,着力解决生命科技板块的创新能力、渠道能力的提升。

要提升这两个能力,需要与创新性的外部资源合作。在那一时期,蓝光广泛接触了很多医药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或正在寻求生产转化的项目等,而碰到正好从海外回来的学者康裕建,则是一种机缘巧合。

“当时康裕建老师引领的3D生物打印技术创新性太强了,在整个医药行业没有参照物,没有可比性。”任东川说。要知道,在2015年,3D打印技术也仅仅是极少数企业接触过、尝过鲜的一种创新,而且房企对其最初的运用,不过是建筑模型或构件通过3D打印的方式来完成制造。

康裕建教授大胆地设想运用3D打印技术来实现人体器官的再造,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3D打印人工心脏在动物体上的试验。在解决3D打印人体器官在移植过程中最为复杂的血管问题上,蓝光英诺研发团队也通过干细胞技术,制造出可以供干细胞定向分化生长的“生物砖”。这一成果具有全球首创性,为生命蓝光板块迎来了备受医药界、资本市场、科技领域关注的高光时刻。

此外,蓝光英诺生物科技正在进行更多领域的创新尝试。这些尝试,包括创新的药物、创新的生物技术、创新的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内生式创新;同时也包括一些外延式的创新合作。

任东川表示,完全不排除有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因为现在蓝光英诺生产园区,几乎每天都有前来寻求合作的企业和客人。蓝光英诺生物科技未来到底还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在哪些领域深耕,确立起领先优势,非常值得期待。

未来

站在风口上,为生命赋能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这句名言,可以说道出了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围绕市场最关心的题材去讲故事的根本原则,在房地产领域也是如此。

当“互联网+”成为市场最关注的题材时,房企就开始在销售端、物业服务端、智能化方面讲故事。当文旅产业、特色小镇成为最重要的题材时,瞄准这些领域的房地产企业也就越来越多。近年业绩增长势头凶猛的华夏幸福、在生态城镇建设方面异军突起的幸福时代等皆是如此。

无疑,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创新支柱产业的“生命蓝光”板块,同样站在了巨大的风口上。

目前全球支架、人工血管的市场,具有千亿美金规模,人工血管的市场规模,也有百亿美金左右。但在任东川看来,这个市场的潜在需求还将被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大量激发出来,未来极具想象空间。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不是癌症,而是像心血管疾病一类的慢性病。慢性病的治疗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旦患病,患者就需要终生服药,政府用于这方面的医疗保险开支非常巨大。因此,全球很多科学家都在做干细胞技术研究。

据介绍,如果蓝光英诺的3D打印血管技术和生物砖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可以实现让患者在血管刚刚开始堵塞时就进行根治。通过剥离斑块,将英诺“生物砖”放上去,新的血管就长好了。这本质是基于干细胞技术的一种创新技术。而干细胞技术被公认为是下一代医药技术的核心。

这样的前景,尽管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在干细胞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蓝光英诺3D打印血管和生物砖技术,在将来有望为人类的健康生命赋予更强能量。以此为核心技术和创新支柱产业的“生命蓝光”,也在为整个蓝光的企业发展,进行着更强的赋能。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