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富士康3900亿市值缔造者郭台铭

如果工业富联连续涨停,郭台铭将重新成为台湾首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张译予

编辑:何晓鹤

6月8日A股开盘,首日上市交易的工业富联(601138.SH)顶格秒涨停,上涨44.01%,报19.83元/股。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此前带队路演拜会机构的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并没有出现在上市仪式上。要知道,如果工业富联连续涨停,几天后他将重新成为台湾首富。

这是郭台铭带出的又一家大型上市公司,也是他来中国大陆开厂30年最好的礼物——富士康刚刚在深圳度过了30岁生日。

富士康此次在A股募集资金达272.53亿元,上市首日涨停后市值为3906亿元。如此巨大的体量,使得富士康被冠以A股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独角兽等称号。但郭台铭可能并不在意这些,他更在乎的是不再做“代工厂”。

下一张

“这个座位要调一下,一会讲话的稿子再来一次,”两天前,在富士康举办的高峰论坛上,郭台铭拿着一叠演讲稿,眼睛不停地检视着会场内每一个角落。此时,距离他上场致辞只剩不到40分钟。

另一边,在论坛期间富士康30周年庆生会的现场,许多富士康员工都在焦急地等候郭台铭到来。原定于11:30开始的活动由于郭台铭迟迟未能现身而一直延迟。约莫一个小时过去,楼下工作人员匆匆跑来:“郭总还在楼下排练,每个座位他都要亲自确认,亲自调整。”

下午一点半,郭台铭终于出现。未经寒暄,他径直走上台,对着台下与富士康同日生日的员工招手说:“快上来吧。”简短的讲话之后,郭台铭与员工共同切开了印有富士康30年字样的蛋糕。他没来得及吃一口就匆匆离去,前后出现的时间仅10分钟。

这只是郭台铭近年工作的一个缩影。他经常出差,很少在同一个城市停留超过三天,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超出很多人想象。“郭总就是这样的性格。每次举办活动之前,无论多忙,他都会再亲自确认各种细节,”一名富士康员工说。

半小时后,在蓝白色光柱下,身着藏蓝色套装西服,别着代表贵宾的鲜花,系着只在重要场合才会出现的红白格纹领带的郭台铭再次出现。

这是2018年6月6日,富士康举办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郭台铭在现场表示,已是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将全力推动智能制造,尽力成为中国先进实体经济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头羊。

郭台铭在高峰论坛上致辞,图片来源:富士康

郭台铭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富士康员工对公司的赞美。台下排着由两排白色单人沙发组成的贵宾席里,坐着富士康重要的合作伙伴、投资人以及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在贵宾席之后,是富士康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从最初在台北白手起家开始,如今的富士康合作伙伴遍布世界,企业规模大得令人咂舌。

郭台铭的讲稿是一叠照片。郭台铭戴上老花镜,对着这些照片,配合着右手的手势,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发表着演讲。右手上还戴着一串从成吉思汗庙里求来的佛珠。

其间,郭台铭每讲完一张照片,都并没有留给工作人员反应的时间,而是直接在台上对着会场最后的员工指示:“下一张。”

“这张照片是我在视察工地建设,当时我穿着雨鞋。因为当初(深圳政府)给了我一块荒地。早期建厂,没有开拓荒地时,我们发扬山西人走西口的精神,没有办公地点,我在货柜里面办公。”

事实上,郭台铭性格中这股不服输、行事果断、注重实干的劲头已经深入到富士康的企业文化中。并且,在富士康每次转型的关头,郭台铭能够看得更远。

富士康员工李华这样评价郭台铭:“他是一个很睿智,很有前瞻性的人。他说过的东西,大概在三五年后一定会出现。如果我有他十分之一的聪明,现在我自己可能已经成功了”。

创立鸿海精密

郭台铭家境平凡。1966年,他半工半读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1973年2月,用从母亲那里借来的2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3万元)与朋友一起合伙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下称鸿海塑料),生产塑料制品。

不过,当时的郭台铭无法预料,1974年,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塑料制品厂更是举步维艰。他的几个朋友眼见厂子效益不好,纷纷退出。然而郭台铭不甘心,向岳父借钱,将厂子盘下。

彼时,黑白电视机在台湾刚刚兴起,郭台铭从中看到了一线商机。于是,鸿海塑料开始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郭台铭判断准确,一年之后,当时规模只有3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5万元)的鸿海塑料开始盈利。

虽然工厂盈利了,但是郭台铭发现,模具是塑料生产的核心领域。1977年,鸿海塑料规模增至200万元新台币,郭台铭从日本购买模具车床设备,开始打算自己建一家模具厂。虽然这个想法在当时遭到了众多阻碍,但是,郭台铭丝毫没有退缩。从鸿海塑料后来的转型回望,当初郭台铭执意要建的模具厂成为了鸿海塑料日后转型的坚实基础。

度过了全球石油危机的鸿海塑料此时迎来了第二个考验。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问世,两年之后,苹果公司研发出了第一台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此后,世界的科技潮流开始由家电产业向计算机产业倾斜。

在家电下游产业的鸿海塑料生意日渐下滑,郭台铭认为,鸿海塑料的生产模式存在问题,于是,在他的主导下,鸿海塑料生产模式开始转型升级。原本由制造导向为主的鸿海塑料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

郭台铭的选择是对的。凭借着模具厂的技术基础,郭台铭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实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

1982年,鸿海塑料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鸿海精密)。与此同时,郭台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3年,鸿海精密利用其从日本进口的新设备,开发完成计算机连接器,与计算机厂商建立业务关系。这一年,鸿海精密正式进军计算机领域。

1985年,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拓台湾之外的市场,富士康(FOXCONN)也由此诞生。此时的郭台铭,已经拥有了他的连接器王国。1991年6月18日,鸿海精密在台湾上市。

富士康来到深圳

1988年5月,郭台铭来到了深圳。面对着比台湾便宜一半以上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宽松的优惠政策,郭台铭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深圳建立起自己的厂房。

“1996年我们到龙华科技园区,开始建设自己的大工业园区。当年1月开始打桩,”郭台铭说。“没有‘五通一平’,也没有‘七通一平’,我们龙华园区的每一颗砂石、除杂草,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每一个地下沟管线,甚至于排水沟的沟盖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有了自己的厂房后,郭台铭认为:“这不再是一个帐篷了,而是一个没有漂泊感的家。”

在此之后,富士康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合作伙伴囊括了苹果、诺基亚、索尼、亚马逊等科技产业巨头。郭台铭也没有停下建厂的步伐,时至今日,富士康已经在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专业生产电脑接插件、精密零组件、机内线缆、精密模具及电脑整机。

“从2000年开始,美国每年排名前10的PC、手机等畅销IT产品,有6种是富士康生产的,”郭台铭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时表示。“很多知名品牌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在富士康深圳工厂亮相,进而销往国际市场。”当时,郭台铭已将鸿海发展成为拥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的大型工厂。

事实上,真正使富士康名声大噪的,是iPhone。2007年6月29日,第一代iPhone发布。这款被誉为3c届划时代的产品以精细、严苛出名。富士康作为苹果公司代工厂,也首次高调出现在外界面前。

2014年10月,苹果公司CEO库克参观富士康郑州工厂。接下苹果的订单让富士康名声大噪。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开始对这家颇为低调的公司感到好奇。富士康作为“代工大王”的时代也正式拉开帷幕。彼时来深圳的务工人员当中,大部分人都向往着能去富士康上班。在富士康的招聘中心门前,排队应聘的人络绎不绝。

然而,正当外界对这个拥有自己独立产业园、形似一个独立小城市的代工厂产生好感之时,2010年连续发生的员工坠楼事件,将富士康推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高度依赖人口红利的企业,郭台铭曾对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诚实地解释。在他看来,富士康的高速成长,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面对连续的员工坠楼事件,郭台铭以深深的三鞠躬,表达对死者的惋惜和歉疚:“我除了道歉还是道歉,除了痛惜还是痛惜。”

此后的2012年,富士康展开了收购夏普的计划。2012年,原本将以66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9亿元)收购10%夏普股权的鸿海精密,因夏普股价大幅下跌导致大大低于协议共同认定的价格,而未能成行。同年,郭台铭自掏腰包,以个人名义投资夏普大阪堺市工厂,并表示,这是一家先进的面板生产厂。

2016年,鸿海精密以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3.2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老牌家电厂商夏普66%的股权。

收购夏普是富士康转型路上的重要一步。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郭台铭曾公开表示过:“日本科技企业是我们的朋友。在与三星及其他韩国科技公司的竞争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支持。”其收购夏普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多元化布局之外,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为了制约三星。

然而,郭台铭也意识到,代工厂的标签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撕掉。

“希望各位不要说我们是工厂,”郭台铭在清华的选修课上说。“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在2015年的富士康年会上,郭台铭表示,将于2020年实现30%自动化。而机器人换人正是富士康迈向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2016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富士康有超过4万台机器人已经全面参与到公司生产流程中,而且在昆山已经裁减了6万名员工。彼时,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向外界透露,富士康每年会生产10000台机器,每台机器都有可能替代人工。

富士康目前已经拥有自己的“熄灯工厂”。郭台铭笑称:“这是我将8K用在工业领域,我们可以读出万分级公差。我们用8K焊接,过去是看不到的,现在可以看得到,这可以保证我们做的所有设备,微观纳米数据现在都可以抓得出来。”

闪电A股上市

郭台铭首次提出要在A股拆分上市,是在2015年6月25日。

在鸿海精密当年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郭台铭提出,正考虑在未来三到五年分拆中国大陆的业务,以期在沪深交易所上市。

2018年年初,富士康以闪电般的速度,更新了在A股上市的进度。用时一个月走过其他公司一至两年走过的上市之路。

最终,富士康采用工业富联的名称上市。这个名字是对郭台铭追求工业互联网之梦的最好注解。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可以用九个字来形容,即云移物大智网+机器人,‘云’是云计算,‘移’是移动讯息,‘物’是物联网,‘大’是大数据,‘智’是人工智能,‘网’是工业互联网,加上机器人,这些硬件设备从核心层到IaaS层,到PaaS层、SaaS层,富士康已经累积了很多制造经验,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确实,富士康长期以来的生产经验与技术积累,给足了郭台铭说出这番话时的底气。

招股书显示,富士康2015、2016、2017三年营收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分别为2728亿元、2727亿元及3545亿元;净利润为143.50亿元、143.66亿元和158.68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净利润率在2017年为4.48%,这是三年来第一次落到5%以下。

与此同时,富士康还面临着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招股书显示,富士康的主要客户包括Amazon、Apple、ARRIS、Cisco、Dell、HPE、华为、联想、NetApp、Nokia、nVidia 等,皆为全球知名电子行业品牌公司。报告期内,富士康对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合计数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81%、78.63%和72.98%,其中来自某美国知名品牌客户的收入约占当期营业收入总额的20%-30%左右,客户集中度较高。

无论怎样,对于郭台铭,对于富士康而言,登陆A股显得格外重要。富士康副总裁陈振国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次上市对富士康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整个集团在过去10年的转型成果,从原来的制作,制造,变成了现在的工业互联网,我们把实体经济加上数字经济结合在一起,过去讲互联网+,现在是+互联网。因为我们是实体经济为主的企业。这次上市是告诉全世界,我们不只是一个代工的大王,我们是一个智能制造的代表。”

如今,已经68岁的郭台铭,又完成了一件大事。接下来,他要做什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