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剑
进入2018年以来,日本的两家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和松下,都迎来发展的新拐点。
这边,索尼迎来创立72年以来最高的盈利水平,超7300亿日元,同时于危急时刻出任社长一职的平井一夫,在成功完成“5年两个中期计划”完成交班,退守董事长一职,开启一场索尼的后复兴战略:电视机、相机、影像和音频成为消费业务逆势增长的三剑客,从过去的亏损包袱成为新的盈利中心;而影像传感器、4K解决方案、电影、音乐、游戏和动漫等商用业务,也呈现出水到渠成的发展新格局;
那边,松下当年计划在创立100周年营收突破10万亿日元的梦想基本告吹,于危机中出任社长一职的津贺一宏,虽然为松下开出了从B2C向B2B转型,抛售不赚钱家电等消费业务的“药方”,却也在不断修正经营目标,在发家主业家电和商用新领域住宿、车载、能源等业务上,寻找新的平衡点。最终在营收规模上出现“青黄不接”的格局。
当前,索尼与松下几乎同一时期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之中。最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市场上,一度持续多年出现“索尼破产了”、“索尼不行了”的谣言,曾经令索尼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引以为荣的电视机业务,一度成为亏损包袱。笔记本业务也被彻底转手。目的只有一个,确立核心业务,清理边缘业务,从而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做好产品、谋求盈利;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财年(截止2018年3月),索尼销售收入达8.54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2.4%;营业利润为7349亿日元,同比增长154.5%;当年同期,松下电器销售额为7.98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09%;营业利益为3805亿日元,同比增长137%。虽然单从2017财年来看,松下营收和利润增速均优于索尼,但是从绝对值来看却已经被索尼抛在身后。更重要的是,最近几年来,相对于索尼业绩的稳步上涨,松下业绩却是跌宕起伏、阴晴不定。
松下的玩法
相对索尼的巨亏,当年,松下的光景也不太好,不只是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之中,相继抛弃等离子等传统优势项目,并在通过收购三洋谋求规模做大后,却抛售三洋家电业务。同时收缩松下在全球家电的业务规模。最终希望在另一个商用战场上再造一个新松下,却发现从家用到商用,虽然技术相通、产品改良即可,但是团队和资源却要重构,注定这是一条漫长和充满挑战的变革之旅。
梳理松下过去几年的转型路径,从家用消费市场转向商用工程市场,这带来的结果,虽然从红海转入一个所谓的蓝海。但是消费市场上的家庭用户,与商用市场上的单位客户,需求是完全不同的,这需要的不只是松下从过去的单一硬件,向系统解决方案的升维;更重要的是市场经营管理团队,也要重构工作思路和经营模式,要重新建立新的渠道和资源。可以说,这是一次比较大的跨越式转型,对于缺乏创新激活和活力,以及组织架构相对呆板,甚至已经高度官僚化的松下来说,无疑是挑战巨大。
可以说,对于松下来说,转战商用是典型的“远水难救近火”。虽然通过断臂求生,抛弃大量家用亏损业务,实现公司层面的盈利;但是,商用业务的规模化扩张,以及市场放量,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过去几年来,松下并购三洋原本距离10万亿日元营收目标很近,最终却在7万亿日元左右徘徊不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商用业务是对成熟而稳定的市场,不会短期快速放量上涨。
复盘过去七年,津贺一宏的转型策略,最大的失误就是对于传统发家的家电业务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减弱,导致发家主业错失全球一轮消费升级的东风。最终造成拥有优质产品和创新技术的松下,在中国,以及欧美等海外市场上,基本上属于家电业务节节收缩的通道中。由于缺乏投入、创新和坚持,令这两年来中国等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升级中,松下家电业务基本错失。
更有意思的是,过去一年多年,松下谋求在中国重整家电业务并进行业务的一体化融合,如今还是“各自为政”。目前,松下中国希望追求家电、住宅、车载、系统解决方案四大业务的同时引爆,试图重新激活家电业务,但整个市场的格局已经全面生变。过去几年,一直被松下寄予厚望的新能源电池业务,到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市场拓展缓慢的影响,一直未能获得爆发性增长。反而被吞噬大量净利润。
索尼的思维
不过,相对于津贺一宏对于松下的转型自救,选择的是轻家用重商用的策略,逐步减少对家电等传统消费业务的投入和拓展力度上。平井一夫对于索尼的转型改造则完全不同:对内则强调以利润为中心,将业务按照盈利能力进行划分阵营,从而调整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态度;对外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坚持硬件以及附加值的打造,跳出家用和商用的行业区隔,从而谋求激活索尼的创业精神、复活索尼大法等信仰,最终让索尼的产品、品牌得以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保持和延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索尼的电视机、相机,以及游戏机三大业务,前者属于全球性的红海市场,但索尼却从红海中依靠产品和品牌的持续升级,通过液晶电视的Z9D、OLED电视的AI等旗舰新品,以及不断复苏的品牌信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高端精品和高端市场蓝海;而后两者却是硬生生凭借技术和内容的双重创新,在蓝海市场上开拓又一块新蓝海市场,特别是索尼的PS4游戏机,属于硬件和内容的双重创新服务;而索尼的微单,则通过镜头的更换增加了用户粘性也带来持续交易。
对比过去五年来,索尼与松下在同时转型过程中的得失,不能简单说索尼成功,松下失败,但是从短期的营收规模和利润来看,显然索尼占据“上风上水”的位置。原因并不复杂:一,索尼的转型,没有客意强调B2B与B2C两者之间的轻与重,而是围绕用户这个核心要素,继续强化自身的产品、技术和品牌竞争优势,并且保持品牌的格调与活力;而松下则通过从C向B的跨越式转型,忽视了对传统优势业务的推陈出新,又要面临新兴商用业务的拓展面临周期性考验,造成了新旧无法衔接;
二是,任何企业的转型都是“自内而外”,绝对不只是停留在市场层面的产品、技术和营销。索尼的转型,就是从内部的组织架构扁平化开始,重点解决过去的决策流程长,做决策的人听不到一线市场的战火声音。真正赋予各个产品线的经营者拥有决策权。纵观松下过去几年来的转型,更多还集中在业务层面,在公司内部的组织上仍然是老马拉破车,决策链接条冗长。比如,松下家电在中国业务的整合一年多,都没有显著性结果,各自为政乱打乱撞。
三是,转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无论是专注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没有对与错。索尼的转型其实还是基于传统的红海市场,却通过产品、内容和服务开创了蓝海的新商机;而松下的转型,从红海的家电进入蓝海的住宅、新能源、车载等领域,但是蓝海同样不是说就能有机会并能抓住机会。关键是,对于所有企业来说,不管怎么转型,都得抓住并拥有最核心的竞争力。而且是顺应时代变革的差异化竞争力。
透过对索尼、松下两家典型日本巨头的转型变革路径和手段梳理,可以发现,没有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对于正在转型变革通道中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转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关键是要找到合适自己的那条道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