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欧巴的上海韩国街, 这些年过得不太好

它曾经是上海旅游必去的小众景点之一,是“韩粉”们在上海不能错过的韩国文化一条街,然而现在,更多人却只知道虹泉路这个名字。

题图来源:记者拍摄

文|李子慧

编辑|周卓然

大约在三年前,这里还是韩剧迷们的天下。

在上海闵行区东北部,长度近有1千米的虹泉路在这里已“驻扎”了数年之久。与商铺林立、人群密集的市中心相比,你很难在这里看到车水马龙,只有到了晚上它才稍微多了一点点热闹。而就是这样一条略显萧条的路,却有着一个特别的身份——上海“韩国街”。

“我初中的时候学校在这条街附近,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就和同学去逛过,”如今即将大学毕业的咖喱告诉界面记者,“最开始其实只有几家小吃店,其他韩国用品也只设了几个摊位,但由于很多店都是韩国人开的,走在这条街上也经常能听到路人说韩语,这条街就火了。”

然而细细想来,咖喱已经很久不去这条街了。

附近没有了临近的地铁口、知名度不如网红“长乐福”路可以说是这条街淡出人们视线的一个原因,但显然,这个原因并不是最主要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街区的兴盛和没落往往都是和“人”有关。

韩国街上的井亭大厦

韩国服装企业的黄金时代

在10年前,韩国街上的韩国人很多,而随他们而来的,是当时红遍亚洲的韩流。

“大概在2008年左右,以韩国衣恋时装集团为首的一批韩国企业在上海落户,这些企业落户的地点都在虹泉路附近。”睿意德租赁部总经理杜斌告诉界面记者。

虹泉路之于上海,就像望京之于北京。衣恋就像当年的三星带旺望京一样,带旺了虹泉路的人气。作为Eland、Roem、SPAO等韩国品牌的母公司,依恋集团落户上海后,又先后引进了CELDEN、CLUE、BELFE等韩国品牌,并开始筹备上市。而据《第一财经日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衣恋在全国共有8000多家实体店,中国区的年销售额也早在2016年就可以达到2.5万亿韩元(约149.8亿元人民币)。

这给很多韩国服装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韩国服装进入中国市场时,价格比中国本土商品高一些,但它在制衣技术上的优势其实又比不过日本,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熬出头”,大多数韩国企业都把宝压在款式设计上。

所以如果你在2010年左右去“韩国街”街头看看,不难发现穿着高腰迷你裙、宽肩卫衣、戴着棒球帽的韩风女孩子随处可见。

当时随衣恋韩资企业来到上海的还有大批的韩国员工,由于虹泉路附近租金低,这些员工就集中居住在其附近的井亭苑等小区中。这批首先落户的韩国人大多都是举家搬迁,在搬迁后为了方便生活,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就就近虹泉路附近开设了很多韩国超市以及卖韩国杂货的摊位。这也在后来成为了该片区域吸引韩国人聚居的关键点。

曾经在韩国街上的百货摊位(图片来源kds)

在韩国街井亭大厦内拥有一家韩国化妆品店铺的Sun记得,“我刚来上海的时候中文说不好,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这边有很多韩国人开的超市、学校,我觉得很方便,就搬到了这里。”

就像很多居住在异国的中国人成就了华人街一样,为了在语言不通的中国能够互相照应。选择来到上海的韩国人都开始从先到达的一批人中了解信息,这也使得虹泉路的名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随后的几年里也一直吸引着大批的韩国人来此。

不过,那时候虹泉路上的人们绝对没有想到,2013年的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会让这条短短的马路一炮而红,成为上海韩流文化的年轻人聚集的韩国街。

曾经韩国街上大排长队的烤肉店

美食公众号《吃客之家》曾描述到,在当年《来自星星的你》开播之时,虹泉路上的烤肉店几乎都需要从下午两点开始排队,除了观看日常的韩国综艺以外,每周三周四都会挤满了等着看直播的资深“韩粉”们。而除了烤肉店之外,该条街上还有很多曾经出现在韩剧中的美食及场景,比如《绅士的品格》中的蓝色汽水和芒果椰奶以及《继承者们》中女主打工的连锁咖啡店MANGO SIX,都成了年轻消费者们必“拔草”的项目。

与此同时,店家们也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多乐之日”面包店就曾在门口摆出代言人金秀贤的人形广告牌,吸引了大批粉丝前来合影拍照;而曾经出现在韩剧《秘密花园》中的咖啡店Caffe bene,也有“张根硕”在帮忙招揽生意。

服装店同样跟着沾光。“在2、3年前韩国街最火的时候,我们店铺一天的业绩就可以轻轻松松达到20万元人民币。”ROSEMARY的店员宁宁向界面记者透露道。

韩剧《秘密花园》中的咖啡店Caffebene

进入冰封期

然而好景不长,韩国街的好生意并没有持续太久,这种火热的景象很快就迎来了冰冻期,在韩国街服装店工作的宁宁感慨道:“现在的业绩,一天达到5万元人民币都非常难了。”

宁宁所在的ROSEMARY现在是井亭天地二楼里唯一一家仍在营业的韩国服装店,据她所说,大约在2年前,她店铺所处位置的左右两边还都是成片的服装店,然而,如今ROSEMARY的左边挂上了一家名为三米粥铺的普通早餐店的牌子,而右边则是一个待装修的空置房。整个商场大多数店铺也都店门紧闭,顾客更是没有几个。

ROSEMARY (图片来源记者拍摄)
空置店铺(图片来源记者拍摄)

不仅是商场内部,如今整条韩国街都显得十分落寞,甚至在周末也是如此,每天直到临近傍晚,一些韩国餐饮店内才依稀可见来往用餐的人们,曾经大排长队的壮观景象却已经成为“传说”。

关于人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宁宁语气中也透露着无奈,“我们原来在上海一共有三家店,在韩国街上就有两家,但是因为效益越来越差,现在就只剩这一家了。”

与餐饮行业不同,韩国街上的韩国服装店的顾客大多都是朝鲜族以及来自台湾的中国消费者,“近几年这片区域的韩国人几乎一半都回国了,再加上韩国经济萧条,韩国人消费水平远不如中国顾客高。”宁宁补充道。

这意味着韩国街其实失去了不少中国本土消费者。一定程度上,韩国街的冷清,也受到韩国部署萨德后的连锁影响。据《巴伦》周刊分析,在“萨德事件”后,相比韩国产品,中国人对日本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多,旅游也多由韩国转移至了日本或者东南亚等国家。这对于依靠韩星、韩剧以及韩国文化火起来的韩国街无疑一场灾难。

如今人流稀少的井亭天地

况且,韩国在早些年进入中国市场时还是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在中国市场寻找立足之地,尤其是本身就带着多元化光环的上海,一些颇具特色的时尚街区的崛起更是冲淡了人们对韩国街的新鲜感。

国货崛起,欧美品牌涌进,上海零售业的竞争空前加剧。这反映在街区,是一些其它新兴的街区开始分散韩国街的人流,比如之前很火的巨鹿路、长乐路以及乌鲁木齐路。这些特色路上遍布过更吸引年轻人的集成店和创意买手店,充满着异国风情的咖啡厅和酒吧也是不在少数。与韩国街类似,当你走进这片街区的某家小酒馆,你可能也会发现老板是实实在在的外国人。

而除此之外,现在的上海韩国餐饮、美妆服装的店铺也是随处可见,它们进入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不再如以往一样局限在一处。年轻人走进随便一个商场,就可以看到悦诗风吟等韩妆品牌,它在2014年在中国开了第100家店铺后,更是在上海开了品牌在全球最大的旗舰店。加上跨国电商的发展,线上平台购买的韩国服装以及化妆品带走了一大批韩国街的老客户。

杜斌在接受界面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恐怕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去年2月,虹泉路附近亲水花街拆除了多个违章建筑,这使包括一些韩国餐饮、百货摊位等在内的共计20家商户不得不从韩国街撤出,而随之消失的还有曾经营造出来的热闹的异国氛围。这再一次大幅度地削减了来韩国街观光游玩的消费者数量。

当然,这些冲击也暴露出了韩国街本身存在的问题——作为商业区来说,它缺乏缺乏多样性,更多是是一个商业环境的阶段性反馈。“炸鸡和啤酒”、“影视剧和咖啡馆”,这种短暂的潮流就和姑娘们身边不停更换的“明星老公”一样,很难长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现在中国发展的很快,但很多韩国人依旧按照以前的方式来做生意,”Sun说道,“而且,中国国内的产品质量和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好,很多中国消费者不再一味的购买价格高的进口产品了,所以韩国街其实很难维持长期的吸引力。”

韩国街街景(图片来源记者拍摄)

风靡单一潮流的时代过去了

不过,韩国街业态的陈旧虽然反应出了消费市场的变化,但对于居住在这里或对拥有回忆的人来说,他们的疑问更多是:韩国街还会复兴吗?

随着平昌冬奥会的举办,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自2018年以来其实已经有所缓解,韩国企业绝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韩剧也正在呈现复苏的状态。在3月末播出的《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可以说是韩剧消沉近一年时间后,反响最大的一部新韩剧。它在播出后,在中国豆瓣电影获得了8.2的高评分,韩国演员孙艺珍饰演的女主角尹珍雅也被众网友扒出了大量剧中同款服装,并被视为春季潮流推荐穿搭。

《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剧照

其实饭圈对韩国明星的关注度始终维持着比较平稳的状态,比如说,自从去年10月结婚后的“双宋”夫妇,宋仲基及宋慧乔在2018年过去的几个月里,经常能登上中国社交媒体的热搜头条。韩国在文化产业输出方面依然来势汹汹,虽然就目前看来,它并没有给韩国街带来比较明显的变化,但从2018年初仿韩流文化及综艺的活跃程度来看,韩国街在未来几年里迎来第二春也并非天方夜谭。

不可否认的是,韩流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深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娱乐方式和审美上。在目前最红的综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网综中,练习生们大多都是韩范的偶像装扮,而随后也有很多观众认为该档综艺与韩国一档名为《Produce101》的综艺相似,可见观众对韩国或这种韩风文化的受用,并不会随着政治关系、商业关系的收紧而迅速消解。

《Produce101》

不过,文化的滞后性也会导致它变成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存在,变成中国如今爆发出的多元文化中的一员。由于中国的95后、00后已经形成了众多社群,他们各自拥护各自的文化,相信各自的信仰,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常了解,在这个层面上,韩流恐怕已经很难像10年前一样,拥有席卷亚洲的声浪,它的力量已经被各类文化分支冲淡。

这意味着对于韩国街来说,即使把韩国人、韩国文化、韩国商品三者合一曾是它最擅长的商业优势,那些经历了由默默无闻到爆红再到无人问津的店主们也不得不对未来各怀心事。

“我觉得这里相比于其他地方,还是有自己的竞争力的,尤其最近在其他商业区开店的韩国人也有一些搬到了韩国街来,因为现在实体店生意其实都不好做,这里的租金会低一些,” Sun的中文仍然不是很流利,但她又补充道,“我会继续把店在这里开下去,为了确保竞争力,韩国街的大家都在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合理的价格。”

但ROSEMARY的店员宁宁倒没有这么从容,她表示,虽然现在的店铺是在一年前一个韩国人刚刚从前老板手里接过来的,但是由于效益不好,现在正在推出5折的促销活动,至于未来店铺将怎么发展还不好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