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今日正式宣布自2017年5月全球支付创新(gpi)服务启动以来,已有中国10家银行上线该服务。这些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江苏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此外还有17家中资银行已签约加入SWIFT gpi,正在上线的筹备过程中。
这27家银行的跨境支付业务量共占中国大陆中资银行跨境支付总额的86%左右。此外,一些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也已加入SWIFT gpi网络。
SWIFT亚太及欧非中东区首席执行官何亚伦(Alain Raes)先生表示:“目前已有27家中资银行签约加入SWIFT gpi,实现其加入SWIFT gpi的承诺,这向世界其他地区传达了一个强烈的讯息。无缝连接、优化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发展的社群参与,以及由SWIFT及其gpi平台所提供的标准,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进而开创全球跨境支付的新先例。 ”
SWIFT gpi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通过提高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来提升代理银行业务的客户体验。该服务为中资银行提供了更快的交易,并通过提供预测性结算时间、透明的银行费用和汇率,以及明确的状态改善银行整体业务体验。银行客户因此可缩短供应周期,更快速地发运货物。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目前已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规模约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而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标准和监管的差异障碍仍亟待打通,例如缺乏统一的通讯架构及合规问题。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互联对于推动区域贸易以及刺激亚洲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何亚伦先生补充道:“金融行业能够发掘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潜力,从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基础设施和流程,以支持资本流动;到携手实现共同的标准并降低风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SWIFT致力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为国内外代理银行创建美好未来。”
中国尽管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主要还是美元市场。截至2017年6月,中美之间98%的支付都以美元进行,此外在大多数市场向中国的支付中,人民币支付额仅超过2%,台湾是唯一明显的例外。更完善的互联、以及由人民币主导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将有助于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gpi于2017年启动,目前已占SWIFT跨境支付流量的25%。165家银行已经签约加入该服务,占SWIFT跨境支付流量的80%。在这165家银行中,49家属于世界前50的银行机构。截至目前,处理完毕的gpi支付已达到5,000万笔,每天都有数十万笔支付通过350条国家走廊汇付,覆盖100多种货币。在中美等主要国家走廊,gpi支付已经占支付流量的40%以上。
2018年3月,SWIFT宣布扩大gpi Tracker的应用范围,覆盖网络上发送的所有支付指令,从而使得gpi银行能够随时查询所有SWIFT支付指令,并实现所有支付活动透明可见。直接得益于gpi实现的速度和透明度,使用该项服务的银行大幅减少了业务障碍,并节省多达50%的咨询成本。
作为下一个阶段,SWIFT创建了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泰国的银行组成的工作组,共同探讨是否还能进一步加快支付速度。工作组将制定一系列商业规则,洞察如何解决业务流程的摩擦,进而实现更快速(或接近实时)的支付。此外,工作组还将明确国内实时支付系统,该系统将传送gpi信息和独特的端到端交易参考(UETRs),让gpi服务的覆盖范围能够延伸至国内的支付系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