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汽车赛事拟音师,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业。我的工作很好形容:当有汽车比赛时,我负责给汽车配音。
汽车还要配音?
当然!
我所在的时代电动汽车全面普及,世上已经没有了燃油车,最后一辆燃油机被陈列进汽车博物馆里。
你知道嘛,最搞笑的是,每天有很多人排着长队,手捧花束去看望最后一辆燃油车。那样子就像,就像哀悼一个人。还别说,有时真会瞄到留着络腮胡子的大汉边看边流泪。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对燃油机爱得深沉呀。
我呢,空了也喜欢去博物馆转转,像拜关二爷(啧啧啧,这个时代燃油车都没了,但人类仍拜关二爷)一样拜一拜这辆燃油车,毕竟它给了我一份非常棒的工作。
在我介绍我的工作内容前,我有必要说一些我的思考:
其实,过去的人类对未来存在一种误解。
就拿电动车来说,人们以为电动车的全面普及、燃油车的黯然离场只是汽车行业的事,我们的生活依旧会按照原有轨道进行。
殊不知,因电动车的全面兴起,社会岗位发生极大变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加油站、加油员、驾校教练员等一些岗位消失,而类似充电桩维修师、太阳能马路站点员等新型职业逐渐兴起。
汽车赛事拟音师便是新型的岗位之一。
在没有我们这个岗位前,观看电动车比赛是件极其无聊的事。坐在偌大的场地里,看着汽车一圈圈刷速度,但没有什么声音,就好像你的耳朵被塞满了鸡毛。观众总是意兴阑珊,售票率也是越来越差。
赛事高管们发现,燃油车时代的比赛之所以让人热血沸腾,是因为发动机的轰鸣声让比赛非常热闹,刺激,带感,他们索性开始招募起了汽车赛事拟音师。
有人肯定会说我瞎扯,因为汽车声浪系统很早已经普及,配合脚踩油门的动作可以模拟各种声音。
还是那句话,人对未来有种自以为是的误解。
早在十年前,全世界就统一出台了《电动车声音标准准则》,这个准则结合了世界顶级心理声学领域的专家、声音设计专家的多方建议,规定了当车辆启动、车速低于20km/h时车子发出何种声音,车子距离行人不同的距离该发出何种声音,以及专门开设了确保行人和视力障碍者的声音信号。
现在的时代,人口迁移早就不是以某个国家的区域来区分,而是全面的融合,越来越多规则以世界为名义来制定,区域边界的概念逐渐模糊。
额…又跑题了,再说回我的职业。
没有比赛的时候,我会在网络上搜集各种发动机的声音,然后把它们重新剪切编辑。根据赛前公布的车队,配备不同的音效。奥迪、捷豹、雷诺这些都是FE赛事的元老,他们只用自己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声音,一些电动车后起之秀,他们是不挑剔的。
比赛的时候,有多少个车队,就有多少个拟音师,赛车一出发,我们也开始了忙碌的操作。所有的声音都由我们发出,直行、冲刺、转弯、轻刹、重刹…
有时我会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机甲战士,通过声音指挥着我的赛车,让它们尽力搏杀。
燃油机被发明出来的100多年里,它和汽车就像一对双胞胎,城市里充满了汽车的声音,那是城市之音。
汽车作为钢铁怪物,速度快,重量大,最初的出现给人无限的压迫感,而发动机的声音让人意识到汽车的存在,习惯它的存在,声音给人带来了安全感。
我出生的时候,就没有了燃油车,燃油车的种种除了书本外,就是长辈们的口口相传,像很多古代诗歌一样,喜爱它的人为它续命。
都说人类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肉身死亡,第二次是世上爱你的人死了,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记得你的人死了。
被彻底忘记是一种死亡。
燃油车,爱你的人为了证明你来过,真是拼尽全力。
本文纯属虚构
《燃油车消逝之后……》系列故事虚拟发生于203X年,彼时世界上的燃油车彻底消逝,感怀汽油车伴随人类的时光,笔者大胆畅想,虚拟未来人们的生活矛盾,工作变动,情绪抒发等。世界将发声哪些变化?以及那些不变的温暖与追逐,是否也值得现今的我们偶发感思……
SAM系列连载微小说,创作者简介
插画师
Qianqian Ye,艺术家、设计师,生于中国,现长居美国旧金山。艺术家以建筑背景崭露头角,探索人机互动的复杂性,作品涵盖建筑设计、新媒体、水墨等多种媒介。其最新个展《Alone Not Alone》近日于旧金山朗德里画廊开幕。艺术家长期活跃于社交软件Instagram,个人账号:@44ian。
撰稿人
有亿(笔名),自由撰稿人,喜欢一切新鲜有趣的事儿,热爱“小开脑洞大开眼界”的活法,泪点和笑点双低,喜欢钻进乌漆抹黑的电影院,傻笑一场或痛哭一下,自备纸巾的那种。
上海汽车博物馆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