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落地十年,中国消费者仍无法摆脱对于塑料购物袋的依赖。
2018年5月31日,民间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在京发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简称《报告》)。该报告指出,线下零售场所执行“限塑令”的情况不容乐观,在979家提供塑料袋的门店中,78%使用不合规塑料袋,仅有3.7%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据国家发改委估计,“限塑令”实施一年间,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 左右,减少塑料消耗约27万吨。但是尴尬的是,十年后,超市、餐饮行业、集贸市场等场所使用塑料袋现象仍然普遍,与此同时,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快递包装的消耗量又在快速上升。
为摸清“限塑令”在各地的执行情况,来自零废弃联盟等各地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对北京、深圳、沈阳、合肥、洛阳、宁波、江西乐平、四川荣县、安徽阜阳三合镇9个地区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有979家门店提供塑料购物袋。
《报告》显示,在979家提供塑料袋的门店中,有78%使用不合规塑料袋;9.1%能做到塑料袋合规且实行收费;36家门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即做到“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达标”、“收费”三项,且明码标价并列入凭证,仅占3.7%。
《报告》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达标”、“收费”三项中,“收费”的执行情况最差。在979个门店中,仅17%对塑料袋收费,且主要集中在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在其他类型的门店中,塑料袋收费率仅一成左右。
调研人员发现,尽管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对塑料袋的收费率达到80%以上,但这两类门店提供平口袋、保鲜膜等其他塑料膜类包装的比例却相当高。
“这意味着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在很大程度上用其他塑料膜类包装替代了受‘限塑令’约束的提携式塑料购物袋,这并不符合‘限塑令’制定的初衷——减少‘白色’污染”,零废弃联盟政策研究员谢新源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
谢新源称,外卖是在“限塑令”实行后才强势崛起的行业,也是“限塑令”执行中的灰色地带,国家并未明确是否将外卖行业纳入“限塑令”执行对象。
报告显示,在23个使用塑料袋的外卖商家中,96%使用的是不合规塑料袋,主要问题是塑料袋标识不完整。
据《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另据人民日报2017年11月报道,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有环保组织调研发现,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
零废弃联盟秘书长田倩认为,违规塑料袋使用泛滥的一大原因在于销售塑料袋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对线上销售塑料袋平台的调研中发现,接近80%的塑料袋专卖商公开售卖无标识或厚度不达标的违规塑料袋;线下塑料袋专卖店出售违规塑料袋也很普遍。
零废弃联盟建议,将“限塑令”升级为行政法规,并增加惩罚力度;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全面杜绝违规塑料袋,加强打击力度。
零废弃联盟还建议,塑料袋收费方式从商家自行加价收费,转变为从生产环节收费,“将塑料袋列为环境保护税的应税污染物,或由生产者向专门的塑料袋污染防治基金缴费。”同时,建议将外卖行业应列入“限塑令”管制范围。
今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曾开设专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当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提出建议,“之前限塑令各项规定较为笼统,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措施。建议根据不同市场对塑料制品的使用特点和需求,来细化规定,并加强监管,引入市场、社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监管,建立举报机制,实行有奖举报与违规惩罚并重。”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1月初为意见征集的背景做说明时透露,该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
如今几个月过去,国家发改委并未就此发布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