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可以拒绝“差评”

腾讯拒绝差评,源于内容产业对腾讯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差评事件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差评这次真的遭遇“差评”了。

5月23日,自媒体差评宣布获得由腾讯TOPIC基金(腾讯兴趣内容基金)领投、云启资本等跟投的3000万元A轮融资后,瞬间引发舆论热潮。

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腾讯为何投资一个靠洗稿生存的自媒体?

三表老师的那篇《腾讯大如藏獒,说到底还是狗》说的很明白,差评是一家以“洗稿”起家的自媒体,毫无原创力可言,是科技圈最勤劳的搬运工,长期蹲守知乎、微博、公众号等各平台,东扒西扒,改头换面,甫以“广点通”的流量加持,迅速成长为粉丝众多的大号。这是一个在腾讯判定“洗稿”无力,“广点通”流量血汗工厂导入的背景下成长为「头部自媒体」的最好范本。

正是三表的这篇文章,舆论的焦点从差评转移到腾讯,也就是“腾讯不仅没有梦想,价值观也欠缺”的由来。

我关注了一下,愤怒差评洗稿的同行不在少数。虽然我没有关注差评,对于其洗稿的行为也没有亲自体会,但在遭遇口碑滑坡之后,差评不仅没有出面声明,反而还正常推送了一篇文章,更可怕的是还被扒出仍是一篇洗稿文。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边是马化腾的亲自表态,重启尽调可能会退股;一边是媒体同仁的集体声讨,腹背受敌仍面不改色的坚持洗稿,差评哪里来的勇气?

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有人给差评算了一笔帐。差评作为自媒体每月的运营利润乐观估算为300万元,扣除人工成本和其他开销,每月还可以留存100万左右的净利润。对于一个80人的小公司来说,100万的净利润可以说是成功典型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无论舆论如何发酵,腾讯是否退股,这部分收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原因在于,广告主不会因为洗稿而拒绝投放,受众就更无法辨别了,对于他们来说,洗稿不洗稿没有什么分别,反正都是接受信息。

还有一点在于,洗稿这件事从法律上来说很难界定。葛甲老师就科普了一下,目前的著作权法基本依靠语言表达、结构、情节等做判断,但主题、思想这些东西,就很难受到法律保护。所以,差评遭遇“差评”这个事,舆论到最后只能是舆论,对差评构不成什么实际威胁。

有关差评的“差评”不要紧,腾讯的名声可至关重要,不能让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汤。腾讯尚未从“没有梦想”的影响中走出,又来一个“价值观欠缺”,这对腾讯而言,真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差评遭遇“差评”的事一出,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就出面回应了,先不说回应的内容,就论回应速度,也是迅速的及时的,可见最近腾讯的公关同学神经还是紧绷的。

张军在回应里主要阐述了几个观点,其一,对差评的投资由业务部门一个Topic基金主导,非公司级投资;其二,腾讯内容平台一如既往的支持原创;其三,即便Topic投资了,腾讯也不会给予任何特殊照顾。

但是,张军的回应没有得到认可。问题出在哪呢?张军的回应没有直指矛盾的核心,而是在为腾讯挽回声誉损失。站在一个公关总监的位置上想,张军的回应都是在职责范围之内的回应,重申公司的价值观以及替业务部门发声。至于差评的洗稿行为存在与否和业务部门的尽调是否存在问题,这些并不是他在做紧急回应时能做到的。

意料之中,这则回应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直到马化腾亲自出面。

马化腾在朋友圈的回应很到位,第一马化腾不知道这个case,理由是腾讯为提升效率授权给业务部门一些小额投资;第二,业务部门的尽调做的不好,我们会负责解决。

显然,3000万的小额投资在腾讯是不需要马化腾过审的,所以马化腾不知道这件事是情理之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马化腾的回应就直接解决了矛盾的核心所在,业务部门的尽调存在问题,腾讯会解决。

经过媒体仔细确认,这次的回应不是网友PS的,而是马化腾的真实回应。

在公关危机的处理上,有失败的案例也有成功的案例。每年3.15之后,都会有一些正面或反面的典型出来。一般企业正常或值得称赞的做法是,直视问题解决问题。马化腾的回应就是如此,陈述事实但不为自己辩解,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

说实话,到了腾讯这个级别体量,一个3000万元的投资真的不需要马化腾亲自过问。但是,一个3000万元的投资出现了问题,马化腾却亲自出面回应,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在差评这件事上,之所以瞬间引爆传播的根本在于,腾讯仍没有脱离“抄袭”的阴影。从《狗日的腾讯》到《腾讯没有梦想》,从抄袭到投资,多年过去之后其核心都是指责腾讯缺乏创新意识,而差评这个标的被吐槽,也是因为它没有原创精神,以洗稿为生。

这些信息结合到一起,就会发现为何马化腾亲自出面回应了。

腾讯会拒绝差评么?我想可以。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差评所引发的舆论热潮已经形成,如果再任腾讯投资“洗稿”自媒体的事件发酵,对腾讯没有任何好处;二是腾讯及腾讯TOPIC基金本质是在保证原创的前提下投资内容创业,在差评的case上犯了错,应该及时反省,否则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恶劣影响。

这样的事情在腾讯身上并不是没有过。去年12月,火绒拦截腾讯相关产品安装,马化腾亲自回应:自查,确实是团队违规出问题,已严格要求整改和道歉;今年2月,立知抄袭即刻的事情发生之后,马化腾亲自过问,立知上线10小时即被下线。

这次是差评事件。之所以我认为腾讯会拒绝差评,源于内容产业对腾讯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差评事件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实际来看,腾讯少投资了一个大号,丢了一个case,但长远来看,支持原创对于腾讯的声誉和内容战略更加重要。

无论是企鹅号对原创内容的扶持,还是微信改版后对原创声明功能的优化,腾讯一直在围绕内容原创做改进,最近又为公众号文章设立了高于此前所有界面层级的悬浮窗,这样的改进已经铺垫太多,怎能让一个“差评”毁了过去的所有努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