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止战” 后续应该关注什么?

中美联合声明公布,“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及“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是达成的共识。平安证券认为,这也代表着持续近2个月的中美贸易争端有所降温,超出了此前的市场预期。

2016年9月4日,“蓝鲸1号”钻井平台在山东烟台海域试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陈骁/魏伟/薛威

中美联合声明公布,“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及“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是达成的共识。这也代表着持续近2个月的中美贸易争端有所降温,超出了此前的市场预期。

根据联合声明,中国将“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双方也将“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国将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以彰显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另外,双方还达成了“鼓励双向投资,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的共识。

扩大对美农产品能源进口,结构调整或为主要方式

中美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将“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其中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将给中美双方带来共赢。我们认为短期对美国的意义或许更大,在面临中期选举的当下,共和党需要中部农业生产大州的选票,中方加大农产品进口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点。

同时中方加大对美能源进口也将提升页岩气公司对特朗普政府的支持。对中国的意义则更多体现在长期。农产品进口增加虽然会在短期冲击国内农业生产者,但也会倒逼国内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体制与技术变革,长期能够降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而能源进口的增加可以使得我国能源种类与能源来源更加多元化,有利于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考虑到中美下一步谈判可能优先会讨论能源与农产品的贸易问题,加上农产品进口的短期冲击影响面较广,中方或在农产品进口方面采取结构调整的策略。具体操作可能是在增加美国大豆、高粱、肉类等农产品的同时,减少对南美洲(主要是巴西、阿根廷)的相应产品进口。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将一直降低从南美洲进口农牧产品,农产品来源的多元化对中国而言也很重要。结合目前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占比已相当高的背景,我们预计中方将主要在除大豆之外的高粱等粮食与肉类等农产品领域加大进口。在进口结构发生调整的同时,国内消费结构可能也会有所变化。比如猪肉的消费将逐渐被更健康的牛肉取代,煤炭的消耗将逐渐被更环保的天然气取代等。

制造业产品及服贸指向未定,中国从美欧日进口或面临重构

从联合声明中并不能够看出中美在制造业产品及服贸领域加深合作的具体指向。考虑到美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和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近,中方或在中美经贸合作相对欠缺的领域加深合作。

从中国自美进口分行业占比的情况看,化工、纺织制品、贱金属、机电设备、杂项制品等领域中国自美国进口额占比低于中国自欧盟与日本的进口。这些方面或是中美未来在制造业领域加深合作的方向。

服务贸易领域美国目前对中国已是顺差,未来加深合作的领域或更多取决于中国优先在哪些领域扩大开放。目前看,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或可加深合作。

知识产权保护将提升成本,短期阵痛后可迎来蜕变

中国在联合声明中承诺将“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将在中短期显著增大国内部分企业的成本,这些企业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部分此前受益于侵犯产权的山寨产业、盗版产业更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尽管短期可能给经济带来阵痛,但这可以将某些落后甚至是淘汰的产能尽快出清。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得到重视的环境中,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将得到发展的土壤,中国的各个产业也将在凤凰涅槃后迎来蜕变,创新驱动发展将铸就属于中国的核心技术。

中美谈判未来将集中于细分项目,部分领域仍存潜在风险

目前中美贸易谈判的大方向已经确定,需要加深谈判谋得共识的主要集中于细分项目的经贸合作方式。我们认为,下一次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将优先讨论短期美国更加关注的农产品与能源领域的扩大进口事项。

尽管中美贸易战的短期风险有所下降,但美国对中国的警惕并未消除,针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遏制思维并未由于贸易谈判与联合公报的公布而显著消退。特别是在近年来中国获取技术的两条渠道——引进海外华人人才与加大对美直接投资上,中方恐怕还将面临持续受到美国相关部门加强管制的潜在风险。

来源:宏评债论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