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杠杆到稳杠杆:货币政策松紧猜想

《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令业界关注的是对宏观杠杆率水平和杠杆控制的表述出现了明显转变——从去杠杆变成稳杠杆,由此掀起货币政策趋松的一系列猜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陈植 

“没想到5月11日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执行报告》)竟然引发未来货币政策趋紧趋松的大讨论。”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主管告诉记者。

究其原因,这份《执行报告》在宏观杠杆率、未来货币政策侧重点、金融监管思路转变等方面的表述,与以往有着“明显”不同。

宏观杠杆率方面,提出“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改以往强调积极推进“去杠杆”的表述;未来货币政策侧重点方面,将“去杠杆”调整为“调结构”;金融监管思路转变方面,删去“统筹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新增“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这不免让一些金融机构认为,随着去杠杆接近尾声,各部门金融严监管政策协调力度相对减弱,货币政策侧重点开始转向调结构促经济发展,未来货币政策存在趋松空间,资金流动性较一季度更加宽裕。”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主管表示。

但也有很多机构对此未必认同,因为就内部而言,中国依然需要打好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就外部而言,美联储鹰派加息步伐无形间制约了中国货币政策松动的“空间”。

5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也明确要实现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与严格监管政策有效组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番表态无形间给未来货币政策松紧之争给出了明确信号——金融监管依然从严,未来货币政策难言宽松。

“对指望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双双趋松的机构而言,如今又得重新转变思路,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位熟悉央行货币政策走势的银行经济学家向记者坦言。

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事实上,《执行报告》最令业界关注的是对宏观杠杆率水平和杠杆控制的表述出现了明显转变——从去杠杆变成稳杠杆,由此掀起货币政策趋松的一系列猜测。”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主管说。且报告提出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

《执行报告》显示,央行测算2017年底中国国宏观杠杆率达到250.3%,全年仅上涨2.7个百分点,远低于2012年~2016年年均13.5个百分点的上涨速度。

就杠杆结构分析,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2012年-2016年则年均增长8.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3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相比2012年-2016年年均1.1个百分点增幅有一定回调;住户部门杠杆率则为 55.1%,比上年高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年-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个百分点。

“这也与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中国宏观杠杆率估算数据相吻合。”他分析说,BIS认为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从2012年底的194.6%,迅速上升至2016年底的255.3%,年增幅高达15.2个百分点;但从2017年起,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三季度末杠杆水平为256.8%。

“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上升趋势应该已经结束,正在稳定下来或者开始下降。”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近日举行的浦山基金会第二届年会间隙坦言。

宏观杠杆率增速下降由多方面因素构成。一是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比如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利润增速同比提高12.5个百分点,从而拥有更充足资金偿还债务降低负债杠杆率,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紧信用”信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2017年M2同比增长仅为8.1%,无形间有效“遏制”了企业加杠杆行为;三是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受到持续规范约束,尽管2017年国有企业贷款发债余额/GDP的比重较2016年上升2.3个百分点,但比2012年-2016年平均增幅低1.5个百分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增长也受到明显遏制。

一家国有能源类企业负责人对此感同身受——去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涨幅,一度令企业利润额同比增加约45%,且下游企业为了锁定原料供应,已将明年订单预付金汇入企业账户,令他们拥有充足资金偿还银行债务。

有人欢喜,也有人忧愁。

一家中部地区城市地方融资平台业务主管则向记者坦言,随着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受到“约束”,银行已不愿再提供贷款展期与协助发行结构性资管产品业务,导致平台债务置换遭遇不小操作难题,“如果二季度前我们无法筹措30亿元资金用于借新还旧,下半年部分到期城投债很可能遭遇违约风险。”

在他看来,去杠杆不可避免出现“阵痛”,但随着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未来货币政策调控将转而侧重“稳杠杆”,无形间给货币政策趋松创造一定操作空间。

“尽管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强调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但就实际市场感受而言,一季度整个资本市场流动性出现了明显改善,间接显示货币政策存在宽松迹象。”中信证券债券分析师明明向记者直言,比如一季度多数交易时间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R007)则在2.75%-3.81%区间波动,利率均值为3.15%,较2017年四季度下降了37个基点。

但这未必与货币政策趋松划上“等号”。就内部而言,尽管一季度7天期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有所下降,但它与7天逆回购利率的利差依然保持在90个基点左右,同比上涨逾60个基点,若央行未能持续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一旦银根放松就容易触发新的非理性融资套利行为,对宏观杠杆率持续稳定构成相应冲击。

就外部而言,随着美联储正考虑加快升息步伐,中国央行依然存在跟随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以避免资本跨境流出压力骤增与人民币汇率过度单边下跌。

“未来货币政策趋松趋紧,主要取决于重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上述熟悉央行货币政策走势的银行经济学家向记者直言。从当前政府高层与央行高管的表述分析,未来一方面在宏观层面稳杠杆,另一方面逐步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在高善文看来,在“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未来的稳杠杆更像是“结构性去杠杆”。毕竟,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思路”,将“去杠杆”比较精准地指向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