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从《太阳之女》窥探女性导演的野心

《太阳之女》的视听语言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还是有些浅薄。

《太阳之女》

此前关于戛纳有一个女性导演太少的诟病。这个质疑在第一天的评审团新闻发布会上,也曾经抛向了评审团主席凯特·布莱切特(Cate Blanchett)。从数量上而言,今年有三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并不算少。至于质量,可能需要慢慢鉴定。第一部亮相的《太阳之女》(Les filles du soleil)就备受争议。

平心而论,能够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影片,与大多数影片相比都不能算是平庸之作。但是以戛纳的标准来要求,《太阳之女》就不能算太合格。故事发生在中东四国边境的库尔德斯坦。法国战地女记者马蒂尔德跟随女子军队前去邻镇解救被当做人质的男孩们。在她与首领巴哈尔的对话中,阿拉伯女性战士的过往被缓缓地展现开来。

《太阳之女》

导演伊娃·于颂(Eva Hussson)明显是想拍一部女性战士史诗片,在叙事和视听语言上都不懂得节制。首先,两条同时进行的故事线,并没有一个融洽的结构。回忆里的故事占了太多的篇幅,马蒂尔德和巴哈尔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显得有些多余,甚至马蒂尔德这个角色都不太重要了。如果舍去现在的故事线,这也能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可见,两条故事线是相互剥离的,如果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强烈,那也就没有必要将它们并置了。

同时,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关于女性问题的大道理,讲得也过于直白了。故事立意本身是有趣的,影片的题材其实非常吸引人。然而,在一个如此具有冲突性的故事里,导演没有借助于故事本身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而是让角色“说”出来,这显然是没有好好运用电影语言。几位女性战士之间的关系与个人情感都处理地太简单,动不动就唱起来的行为也让本应该复杂的人物心理流于表面。

试想,在那样一个极端的战争环境下,紧张、恐惧与冲动是如何发泄,如何最终成为一首歌曲,这样循序渐进地描绘,导演都没有给出。她带有女性的愤怒,却没有运用女性细腻的感受力,这是非常遗憾的。这些原本是人质的女性是如何成长为战士的,导演也没有交代,而这恰恰是故事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是如何站起来并且反抗的。

《太阳之女》

视听语言上,导演可能学习了一些不该学的修辞手法。影片有几处非常煽情,高速、特写、音乐,这些手法一同运用,试图创造出宏伟并且感人的氛围,说好听点是煽情,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俗气。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处场景的设定非常巧妙,的确能够让人感动。

比如巴哈尔和怀孕朋友一同逃出囚禁的时候,在临近边界处,朋友因快要生产而无力走动。这一个场景惊险又感人。危险和希望都近在咫尺,几个中景和全景描绘了步履的蹒跚,虽然音乐和镜头都开始渲染情绪,但此时真正有力的则是台词。巴哈尔给又人数脚步,同时也在数自己幸存的希望。

总体上来说,《太阳之女》完成地并不算太差,题材也非常值得被讨论。但视听语言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还是有些浅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