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鏖战香港,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香港本地新入场的电子支付手段的发展并不容易。

作者:方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报告中显示2017年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4.5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这个数字在全球位居第一。

众所周知,移动支付在中国国内日渐普及,尤其是微信和支付宝,两者纷纷走向海外市场,成绩亮眼。而支付宝不久前发布的“五一”小长假出境游移动支付数据报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分别列为最受欢迎的消费地前三位,其他依次为:泰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从报告出发,很容易让人们觉得移动支付在香港像内地一样火热,但事实或许并不那么美好。

随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内地支付手段加速布局,香港本地八达通、银行及初创公司推出的各类新老支付手段亦在积极抢夺市场,新型支付“ 抢滩战”及与之相关的政策调整,正在快速进行中。根据市场的现状,八达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7年,市面上流通着超过3450万张八达通卡,相当于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张八达通卡,每日交易宗数超过1300万,金额超过1.5亿港元。八达通卡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其它第三方支付需要超越的目标。

消费场景争夺战

公共出行方面,本地化依然主流。为统一各类交通系统的收费方式,从1994 年起,香港五大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破天荒合作开发一种智能卡,经三年测试后正式面世。因较早采用NFC(Near Field Commun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这一至今仍尚未在手机支付中普及的技术,在面世后20多年当中, 这种被命名为“八达通”的智能卡,一直被视作香港电子支付手段的代表。如今,八达通已经垄断了香港本地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其他的支付工具要真正取代八达通可能性并不大。

零售方面,八达通系统目前每日仍平均处理超过1400万宗交易,金额逾1.94 亿元。全港有超过9500家各类服务供应商在2.1万多个零售点接受八达通付款。坐拥先行者的普及之利,其已从地铁等公交支付,渗透至购物、缴费甚至学校点名等香港市民生活。在其推出的移动应用中,亦已经实现了转账、网上付款、购票及缴费账单等多重功能。

其它第三方支付则很难与交通工具合作,也很难进入公用事业缴费市场,香港本地新入场的电子支付手段的发展并不容易。一些虽宣传可用以缴费,实际是人手代付。

下重金“烧钱”吸引用户

据微信香港钱包公布的近月开支情况:今年2月,其向用户派发了超过1000万港元利市,加之与商户推出的各类优惠,当月初步估计共补贴用户大约3500万港元。

支付宝HK 纳入了自动“集印花”服务,亦联合了有港版“大众点评”之称的OpenRice 提供餐饮优惠;加之扫码付和淘宝购物,构成了支付宝HK 最初的四大场景。

而八达通除与三星联合推出“手机八达通”时给新加卡用户80港元的优惠外,并无其他补贴。曾积极推出各类派利市活动的TNG,今年亦无新活动。

对于这种“砸钱”吸引用户的方法,广大群众会认为谁有优惠,谁看起来就有优势。但业内普遍认为这种优势并不稳固,消费者会贪新鲜使用,但此后往往会复用现金、八达通、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模式。

简单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微信支付宝为行业领头羊的第三方支付想在香港闯出一片天地并不容易,目前还有些“水土不服”的疲态。但微信或者支付宝是否在香港就没有机会了呢?QFPayCEO兼创始人李英豪称,目前香港的电子支付平台竞争比较混乱,没有一家占有绝对优势,未来这种混乱的格局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鹿死谁手还不能最终确定,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混战”的结果。

综合整理自财经、第一财经日报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