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就算拿到准生证,“移动电影院”也难有作为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进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繁琐”。

“移动电影院”选择的《脱单告急》

文 | 杨文山

5月9日,北京云途时代影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发布一款名为“移动电影院”的APP。

这款产品逻辑与普通新媒体播放模式的区别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观看已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且处于公映期内的电影,观看不计入网络播放点击量,而是将票房计入中国电影票房统计中。

“5年时间,创造银幕10亿,增量中国电影。”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移动电影院”可谓豪情万丈,准备大干一场。

就在人们准备讨论“移动电影院”是否会和在线购票网站一般,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颠覆之时,就传来“移动电影院”实为“黑户”的消息。

5月13日,在《中国电影报》的采访中,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从事电影放映、开办电影院线须按规定取得电影管理部门的许可,须遵守行业规则和秩序,电影管理部门未批准过所谓“移动院线”。

这意味着“移动电影院”并未取得网络视听服务许可证,不具备从事互联网放映视听内容(包括电影)的合法资质。

目前,“移动电影院”APP并未关闭,正在放映的影片有《脱单告急》和《香港大营救》两部,每部票价25元 。即便通过和主管部门的沟通协商最终通过 “先上车后买票”拿到牌照,“移动电影院”的商业计划真的可以打开一个美丽新世界吗?

所谓“移动电影院”,成为院线发行失败电影集散地

和在流媒体上看视频不同,“移动电影院”有三个特色:

1、“零窗口期”:向观众公映已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且处于公映期(以电影放映密钥期限为准,含密钥延长期)内的电影;

2、“一票一影”:“移动电影院”采用与实体院线同样的“一票一观影”模式,放映过程无法快进或快退,不过可以暂停。

3、“票房增量”:放映的票房收入将计入中国电影票房统计系统。

不管是放映模式设计,还是推广细节,都能看出“移动互联网”团队有意针对传统院线做引导。早在2015年,乐视网就曾希望打破传统放映形式,来对旗下产业进行资源整合。

乐视拿出的“试验品”是电影《消失的凶手》,在电影上映前,乐视网通过群发短信通知会员,“今晚20:30,还未在院线上映的《消失的凶手》将在您家3D电视里超前上演!”但此举遭到了新影联、星美、横店、金逸等几大院线的联合抵制,纷纷发出通知,建议下属影院暂停或暂缓11月27日的排片。

星美院线的声明提及:“此举严重损害了影院的放映利益,有违通行的“窗口期”国际惯例和国内市场规则。” 迫于压力,乐视影业很快发表声明,称“为了消弭误会,维护影院院线利益,乐视影业与乐视会员部门经过紧急协商,决定停止即将举办的线上点映活动。”

有了《消失的凶手》的前例,各大视频网站在争夺电影窗口期方面就不再那么激进,一般只会选择本身在院线拿不到多少排片的艺术电影来运营。

此次“移动电影院”选择的《脱单告急》和《香港大营救》,不管上映时间前后,但基本都是排片接近零的院线片,自然不会引起院线反弹。

有趣的是,“移动电影院”之前排片中的日本电影《第三度嫌疑人》和“即将上映”的巴西电影《尼斯:疯狂的心》都悄然下线。这两部电影都是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发行。

在“即将上映”中替换掉《尼斯:疯狂的心》的是国产片《亲爱的,我要和别人结婚了》,该片上映3天,票房仅100万出头,排片为0.9%。

也就是说,目前入驻“移动电影院”的电影,大多是在院线发行失败的国产片。

解决了片单,也难以逆转观影行为

不管是《脱单告急》、《香港大营救》还是《亲爱的,我要和别人结婚了》,这些电影基本都是在院线“没油水可榨了”,索性死马当作活马医,放到“移动电影院”上续命。

假如“移动电影院”的试水影片是《复联3》,它所造成的影响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虑到国外电影行业对于“窗口期”的重视和强调,“移动电影院”作为新生事物,性质一时难以界定,是很难会谈妥版权问题的。这可能也是《第三度嫌疑人》和《尼斯:疯狂的心》下架的原因所在吧。

这样看来,“移动互联网”能够争取的也就是那些“票房一日游”炮灰电影或者早就“过气”的院线片。那么它和视频网站缩短“窗口期”上线一些影片的操作基本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观影方式和票房统计渠道。很明显,视频网站的体验会更好一些。

事实上,“移动电影院”背后有主管部门的支持。作为开发运营试点的平台,云途时代承接了国家电影智能、移动院线系统的执行工作,在“移动电影院”发布会现场,也出现了一些主管单位领导。经过内部沟通协调,“移动电影院”获得牌照应该不难。

既然这项技术创新背后有国家推动,至少国产优质片源的解决也不会是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移动电影院”在中国真的有需求吗?

“2017年,中国有16亿观影人次,但看过电影的人不过两亿多。44%的县级行政区只有0-1个电影院,超过10亿以上的中国人没有机会走进电影院。”

从报道来看,云途时代主打用户是那些“没机会走进电影院的中国人”。但这部分观众基本是院线电影的绝缘体,很难产生付费观影的习惯。25元也没有价格优势,想当初在线购票网站是用9.9的优惠价格才打开了市场。

从宏观角度来看,为了能够吸引观众进电影院,当下的电影基本都在挖掘电影的媒介属性,尽可能提升影院观影的体验。而小屏观影尽管图了个方便,但却是和这一大趋势相悖的。

电影一直就是一个具备社交属性的文化消费形式,看电影还是讲究一些仪式感。况且,在当下碎片化时代,移动端观影受到的感干扰太多,能不能用心看完都是一件难事。考虑到自媒体“读图时代”的风潮,手机截屏功能产生的“图解电影”,会产生比“屏摄”更方便的侵权事件。

除了电影的社交功能,电影院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人还有自我赋权的作用。它是确认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消费行为,这和路边摊二维码支付带来的便捷不一样。

也就是说,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进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繁琐”,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晒电影票呢?

私人空间、小屏观影、随时可暂停……从产品设计上来讲,它更加接近于日本线上成人电影。至于“移动电影院”为了怕观众看不懂提供的“解说服务版”,这已经完全脱离电影娱乐的本质,更加接近当下流行的“知识付费”。

来源:影艺独舌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