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吞下比脖子还粗的鱼,什么鸟这么厉害?

鱼鹰,学名“鸬鹚”,天性善于潜水捕鱼,自古就被人们驯养。尤其是漓江渔民,用鱼鹰捕鱼已有上千年历史。

文 | 维斯

夜幕降临,漓江上却一点都不平静。一排竹筏联合出动,上面站着的人披着蓑衣,点着火把,成群结伙在江上吆喝,还不停跺脚把黑暗的水面踩的哗啦响。一般人看到这幅景象还以为他们这是要打架,还是要出征?其实都不是,这是漓江上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漓江渔火”。别看这些人声势浩大,但动手捕鱼的却不是他们,真正的主角是隐蔽在黑暗江面上的那一只只“鱼鹰”。

鱼鹰,学名“鸬鹚”,天性善于潜水捕鱼,自古就被人们驯养。尤其是漓江渔民,用鱼鹰捕鱼已有上千年历史。祖辈们在渔业实践中发现,晚上在竹排上点亮火光,鱼见到光会受到惊吓四处逃窜,鱼鹰更容易发现和捕到鱼。渔民们便趁夜乘上竹筏,点上火把,带上几只鱼鹰,然后鱼鹰潜入水中,一条接着一条叼鱼出水……“漓江渔火”这项夜晚捕鱼的独特技艺就此传承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近期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心传》篇,就记录了漓江边上一位掌握这项技艺的渔夫黄七五和他的鱼鹰故事。

黄七五今年已经69岁,从小就跟父亲学习这项技艺,几十年来都在漓江上捕鱼。黄七五居住在渔民新村,这里的人都姓黄。据说他们的先辈是在明朝初年迁居到阳朔的,黄姓人世代都靠鱼鹰捕鱼维持生计,他们还给鱼鹰起了个很尊敬的名字,叫“救命佬”。黄七五家养了三只鱼鹰,年纪最大的名字叫“老的”,年纪最小的才一岁多,名字就叫“小的”,另外还有一只叫“花毛”。桂林下了七八天的大暴雨,水也变浑了,渔民们捕不到鱼,鱼鹰也没有饭吃。但是黄七五总是舍不得自己的“老搭档”挨饿,还专门跑去当地的集市里买一些新鲜的鱼,喂给自己的几只鱼鹰吃。照顾完鱼鹰之后,黄七五才顾得上自己吃饭。

鱼鹰有时候也会生病。黄七五家的“花毛”这几天就病了,无法进食。于是黄七五带着花毛去找当地驯养鱼鹰的能手——黄崇贵,他被阳朔人尊称他为“黄伯伯”。谁家鱼鹰生了病都来找他。看完病开了药,黄七五挑着一只竹竿,“花毛”站在他肩头的竹竿上,跟着他回了家。

不出去捕鱼的时候,黄七五在江岸边上休息,跟鱼鹰们一起戏水,玩得十分开心。鱼鹰很聪明,人对它好,它也会对人好,特别听话,帮主人多抓鱼。鱼鹰从出生三个月后就可以学习捕鱼,它们的寿命通常有十八到二十年,不出意外的话可以陪伴在主人身边十几年。鱼鹰年老后,视力逐渐恶化,眼睛看不清楚,这时渔民就会好好供养他们,给他们养老送终。像黄七五这样的渔民,和他们的鱼鹰,千百年来在漓江守望相伴,早已不是主人和家禽的简单关系,他们之间更像伙伴,更像知己。

桂林连日的大雨终于停了。黄七五盘算了很久,想组织一次“漓江渔火”。江水已经不再浑浊,“花毛”的身体也已经复原,正是捕鱼的最佳时机。在黄七五的招呼下,他的渔民朋友们一拍即合。夜晚,他们穿上蓑衣,带上鱼鹰,一场“漓江渔火”拉开帷幕。灯火引来了游鱼,鱼鹰在水面上看准之后一头扎进水里,眨眼间就将一条比它脖子还粗的大鱼衔到了嘴里,然后顺着竹竿回到船上。渔民拿了它口里衔着的鱼放进筐里,再把鱼鹰放回江面,开始新一轮捕捞。为了让水中的鱼更加活跃,也为了给鱼鹰鼓劲儿,黄七五他们还会拍打水面,不停地吆喝。夜幕下的江面,渔民成群结队,渔火像点点游星,鱼鹰欢快地捕了一只又一只大鱼。这热闹的场面与那美妙绝伦的漓江山水一起,汇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观。

两个小时之后,一场“漓江渔火”结束了,黄七五他们总共收获了八十多斤鱼。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者,还没等回程,鱼鹰们便兴致勃勃地昂起头等着。黄七五也乐意奖励它们,从鱼筐里挑出些鱼作为“奖品”,径直扔到鱼鹰嘴里。

对渔民们来说,捕到越多鱼,生活也会越好。而鱼鹰,也变成了他们生命里离不开的一部分。“漓江渔火”,传承的不仅是这项技艺,也是人与动物之间内心的联系。正如这集纪录片的主题那样,“心传”,将人与动物之间的“知心”传承千百年。这些不会说话的“朋友”,教会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漓江上的人和鱼鹰,始终相依为命,相望相助。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