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有钱也过不好这一生?一场名校同学会,结局发人深省

思考适合你的人生标准是什么,别在意能取得多大成就,找到答案并下定决心,每天坚持,这样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岛 君 说

很多人找工作时,薪酬一直是首先考虑的因素,结果赚了很多钱以后,还想要更多,这真是挺讽刺的。

商界到处充斥着竞争,很多人认为,进入商界就是从事买卖与投资;想的都是“我要赚更多钱”,却几乎没有谁思考“我最少需要多少钱”。

哈佛商学院教授、“颠覆性创新”理念的首创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认为,人生的最强动力并非来自金钱,而是来自……

注:本文摘编自《自我发现与重塑》,正和岛作为中信出版集团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作 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编 辑:叶开甫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1979年以来,我观察了哈佛商学院同班同学的命运,在同学聚会上,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快乐、离了婚或与孩子关系疏远。

可以肯定的是,毕业时,他们谁也没有计划故意离婚或是疏远孩子。然而,很多人身上却发生了这样的事,究竟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才华和精力时,并没有将人生意义放在首位。

哈佛商学院每年从全球精英中招收900名学员,其中很大一部分几乎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实在令人震惊。如果他们以为将来有更多精力琢磨人生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你要还贷款,每周工作70个小时,还要结婚生子。

资源配置能力,

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如何配置你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最终会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很多事情在争夺你的这些资源,比如与妻子建立亲密关系、培养优秀的孩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等。面临的问题和公司面临的一样:你的时间、精力、智力有限,该如何针对每项“业务”进行配置?

你的配置决定,有可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与你最初计划的截然不同。有时这很好,机会将不期而至。但如果资源投入出现失误,结果可能会很糟糕。有些同学不经意间投资于虚假快乐的人生时,我就不由得相信,他们的问题都源于目光短浅。

当人们极度渴望成功时,就会下意识地将自己剩余的精力,用到能马上带来成绩的行动上,比如你推出一款产品、签了一笔大单子、发表一篇论文、拿到薪水以及获得晋升,这些成绩都清晰可见。

然而当你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和家人亲密相处时,却往往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们每天都会出状况,你要等到20年后才能骄傲地说:“我培养了一个不错的孩子。”你可以忽视与爱人的关系,日复一日,似乎也看不出事情正在恶化。即便与家人的亲密关系,才是你获得幸福感的强大、持久的来源。

如果你深究一些商业大败局的根源,就会发现,老板都有追求快速满足的倾向。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个人生活,会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规律:

在那些他们曾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他们分配的资源却越来越少。

像管理企业一样,

营造家庭文化

家庭和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某种意义上,“经营家庭”就像经营企业一样。

管理学有个经典的“合作理论”:老板都知道自己需要敏锐地看清模糊的未来,并不断修正方向;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需要花很大力气说服那些看不到变化的员工,动员他们做好准备并进行合作。

如果员工对公司的发展理念认同度很低,怎么办?这个时候,老板在定义团队必须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时,必须果断而强势,甚至动用“权力工具”(包括强制、惩罚等)来确保合作。通过相互合作,一次次成功地完成各项任务,他们就会形成共识。

最终,员工甚至不用再思考自己做事的方式,而是依靠本能和推测定义优先事项——这意味着组织内部已经形成了文化。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的形成机制。

从这个角度思考家庭关系,我们很快发现,为了让孩子合作,家长所采用的最简单工具就是权力工具。可当孩子们长到十几岁时,权力工具就失效了。此时,家长们才意识到,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营造一种家庭文化,让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听父母的话,做正确的事。

家庭文化可以有意识地营造,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形成。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自尊和自信,有能力解决种种难题,你首先要知道他们不会在高中读书时突然获得这些素质。你必须早早就开始考虑,将它们设计到家庭文化中。

就像员工一样,孩子也是通过不断克服困难、了解何为有效的方法,来确立自信的。

别被“一时聪明”

耽误了一生

在哈佛商学院任职时,每到最后一次课,我会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 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

2. 我如何确保家庭关系成为持续幸福的源泉?

3. 我如何确保不陷入牢狱之灾?

最后一个问题听上去像是开玩笑,但我是认真的。当年,我在牛津大学就读的班级中的所有同学都获得了奖学金,但32个人里两人坐过牢。他们都是好人,却因为一些事情误入歧途。

在财务和经济学课上,我们都学过评估投资机会时运用的一条原则:忽略沉没成本和固定成本,依据每项投资产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来做决策。这一原则使企业倾向利用过去的成功经验、资源,而不是打造未来成功所需要的能力。

我们在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为辩解时,经常说的“就这一次”就源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原理。在人生需要做出对与错的抉择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现在情况特殊,情有可原,就这一次,不会有事的。”

然而,人的一生中会不断出现“情有可原”的情况,如果你越线一次,以后还会再犯。“就这一次”的边际成本似乎低得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因此深陷进去,不考虑这种侥幸心理可能产生的破坏性,不能从长远的角度看看这条路最后通向何方。

我总结的教训是,100%坚守原则,要比98%坚守原则容易。如果你基于边际成本分析,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像我那些遭遇牢狱之灾的同学那样,无比后悔自己的选择。你必须明确自己要坚守的原则,并为此设定安全线。

越无礼的人,

越缺乏自信

在这个世界上,怀有谦逊之心很重要。谦逊不是让你贬低自己,而是要尊重他人。

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全部所学几乎都来自那些比你更聪明、更有经验的人,比如你的父母、老师和老板;而当你经过磨炼,事业有成,或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或许并不如你聪明。

如果你的态度是,只有聪明人才能教导你,你的学习机会将会受限。但如果你拥有谦逊的态度,愿意向每个人学习,你的学习机会将会源源不断。

通常,只有当你真正自信时才会表现出谦逊,你也会想要帮助身边的人提升姿势水平。有些人总是以一种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的方式对待别人,因为这些人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让自己感觉良好,其实他们的粗暴行为恰恰说明他们缺乏自信。

不做短期受益、

长期后悔的事

对我来说,有一个清晰的人生意义指向至关重要,但想清楚这件事让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牛津大学就读时,我每晚花一个小时阅读、思考,向上帝祷告为何将我降生于世。这意味着少一小时研究自己的应用计量经济学专业。

对此我曾十分矛盾,但这最终让我找到了人生意义,而不是糟糕地浪费人生。因为我一年使用经济学工具的次数并不多,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天天都在体验。这是我学过的最有用的东西。

如今我向学生承诺,如果他们花些时间厘清自己的人生意义,多年以后回首往事,将会把这看成在哈佛商学院时的最宝贵收获。

追求一份职业并取得成功,仅仅是实现你人生意义的一种工具。然而若是没有意义,人生就会变得空洞无物。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人生的最强动力并非来自金钱,而是来自学习、成长,为他人奉献以及个人事业的成就。

2009年我被诊断患上了癌症,我的生命可能要比预期的短。所幸治疗效果不错,我不会提前结束生命。但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审视。

虽然我取得了一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些公司运用我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巨大收益。然而当我面临这场疾病时,我发现那些影响对我来说微不足道。我由此得出结论:上帝评价我这一生过得如何的标准,并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我能影响多少人的人生。

关于人生意义,我那些学生得出的理解各有不同:

有人说,要与家人以及自己在乎的人在一起;

有人说,做有趣、令人兴奋和有影响的事;

有人说,在创业中追求长期职业生涯,创立能影响世界的公司。

思考适合你的人生标准是什么,别在意能取得多大成就,找到答案并下定决心,每天坚持,这样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