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iyoko
《一诺千金》中伊戈与非法移民雇工的妻子在想摆脱父亲的欺瞒下奔走,生命与生存的幻灭,在道德觉醒之下奋力抵抗;
《罗塞塔》中失去工作、无人照顾的少女罗塞塔一直游走和穿梭于城市边境,而她也处在人群边境,在镜头的跟随下与现实生活的残酷做着一次次的抵抗,直到想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一刻仍不停地抵抗着;
《他人之子》中失去儿子的奥利弗与内心的仇恨抵抗、少年弗朗西斯与失手杀人出狱后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抵抗着;
《孩子》中生活穷困走投无路,靠贩卖毒品为生的年轻夫妇,在道德的边缘甚至选择卖掉自己的孩子,最终在道德压力之下的失声痛哭,同样做出了抵抗的选择;
《单车少年》中被父亲抛弃的孩子,同样是青少年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他骑着自己的单车寻找自己的父亲,一度沉入犯罪的边缘;
《两天一夜》里桑德拉为了不失去工作,奔走于工友之间,只为寻求投票,无论在社会哪一个阶层都面临着现实的问题,桑德拉没有展现女性的软弱而是同样倔强的抵抗。
在所看过的达内兄弟的作品中,达内兄弟所表现的人物和主题永远都在“奔走”,他们奔走在道德边缘、犯罪边缘、奔走在仇恨与原谅中、奔走在残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中。
“我要表达的不是幻灭,而是日复一日的抵抗。”达内兄弟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目的。在至今为止的全部故事片中也使这一目的统统得以体现,纵观达内兄弟的电影都是极具个人化特征的,形成了自己的作者序列。
1951年和1954年,哥哥让·皮埃尔·达内和弟弟吕克·达内分别出生在比利时的小镇上,家境殷实。两人成长于比利时东北部的瑟兰市,是全国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中心之一,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有很多工人都直接面临着生存问题,城市也在污染与斗争中度过,这样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了后来达内兄弟电影作品中的精神表达。
大学时期,哥哥让皮埃尔和弟弟吕克分别学习了自己喜欢的戏剧和文学。两人真正接触影像是为戏剧家阿尔芒·加蒂的戏剧作品拍摄视频资料。随后,达内兄弟赚钱买了自己的摄影机,回到瑟兰拍摄工人们以及城市中的普通人民。
在他们的早期纪录片《夜莺之歌》、《当雷昂的船在默兹河首航时》等作品中,直接展现了工人们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业对城市的影响。
达内兄弟是至今为止在电影界中为数不多的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的兄弟电影导演。
从1986年开始达内兄弟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法尔什》,随后于1992年拍摄了《我想你》。从1996年的《一诺千金》开始形成达内的风格,也是这部作品让达内兄弟走向国际,被电影界所熟知。
《一诺千金》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干净利落的镜头语言与剪辑方式,手持拍摄,采用自然光,无音乐配乐等影像风格开始形成,这一风格贯穿至达内兄弟所有的故事片中。
达内兄弟也成为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尚弗勒里提出。
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梦幻。
达内兄弟作为欧洲左派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关注工人阶级,揭示社会贫困与社会现实。通过他们个人化以纪录真实为主的电影语言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把比利时的社会问题放大并深入人内心去透视社会存在的问题。
达内兄弟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属于中小成本的模式,保持着固定的创作团队,且具有个人思想的表达。
《他人之子》创作于2002年,由达内兄弟的御用男演员奥利维埃·古尔梅主演,并凭借此获得了戛纳最佳男演员。这部电影达内兄弟同样是着眼于社会现实,通过对儿子的丧生,妻子的离开,刻画出木匠奥利弗。展现他在失去亲人后的生活,达内兄弟实际上是在借用这个事件表达青少年问题。
少年弗朗西斯因失手杀了人,因此入狱五年,在出狱后进入到奥利弗的工厂做木工。导演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两人关系交代清楚,只依靠人物的行动来展现。
奥利维埃在电影中的表演拿捏有度,当前妻告诉奥利弗自己有身孕时,奥利弗对自己儿子去世还难以释怀,听到这个消息演员奥利维埃的表演没有失控和过度悲伤,而是选择了静默,这也是他在整部电影中所呈现的表演方式和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对于现实的隐忍和道德的判断都通过隐忍来做出选择。
在这里,仍是惯用的中近景和特写跟拍主角,始终奥利弗置于前景通过不断变焦完成与妻子的对话。奥利弗只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持续自己手边的工作,用毛巾擦洗饭盒,但通过特写手部的力度又将奥利弗的情绪传达出来,他对于前妻在离婚和失去儿子不久后再次怀孕感到愤怒,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动,从始至终选择平静和隐忍,用外化的运动来排解内心的无处表达的愤怒与纠结的选择。
这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之后他无法面对杀害自己的儿子弗朗西斯在自己身边工作将他调走,又在道德判断中选择把他调回他想去的自己的部门,他甚至产生了教他木工活的念头。
这一念头被前妻所嗤之以鼻。前妻认为没有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教会杀害自己儿子的人木工活。在奥利弗与弗朗西斯相处的过程中,在开始,奥利弗甚至偷偷跟踪和去弗朗西斯的住处,想要找到这个少年心狠手辣与众不同的一面,以此来打消自己的念头,想要让自己选择仇恨和为儿子报仇这样正常情况下父亲该有的情绪。可他在跟踪和潜入弗朗西斯家中毫无收获。
而同时,他发现的也是导演想让观众发现的,弗朗西斯是一个在生活中没有亲人关心,独自生活着的少年,他缺乏父母的爱,没有生活保障,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奥利弗从不与他握手,到载他去木工厂学习,到与他玩桌上足球,再到开车顺路送他。奥利弗还是被这样在社会中游荡又孤独的弗朗斯基所动容,在默默的关系变化中做出了选择。
在达内兄弟的电影序列中,所有人物都是面临着道德的压力和批判要做出选择。在《他人之子》中奥利弗也在关系的转变中,做出了选择,复仇还是原谅,在悄无声息中已经有了答案。
也许是从他询问弗朗西斯为什么不和家人在一起,弗朗西斯说“我妈的男朋友不想我见她。”“那你的父亲呢?”“不知道我的父亲在哪”的对话时,弗朗西斯就开始做了选择。前妻在停车场看到弗朗西斯准备冲上去质问他时,被奥利弗拦下,并使劲地努力地重复着“冷静”,他用来劝前妻的不断重复的两个字,其实是他在内心中重复着暗示过自己一万遍的两个字。终于才做出了原谅的选择。
青少年在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再没有像达内兄弟这样,表现的这样露骨又直刺人的内心。选择青少年问题在达内兄弟的众多电影主题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揭露现实中没有家庭关爱而在自我叛逆中存亡的青少年的内心敏感与细腻,以及他们在冰冷的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在《罗塞塔》中也以同样的方式,镜头就一直跟着罗塞塔,穿过湿漉的马路,穿过树林回到泥泞的汽车房,整日酗酒的母亲,不知所踪的父亲,不受保护的工作,她为了工作不惜欺骗仅有的朋友,在想要自杀之际还因煤气罐没气,需要先买煤气搬回家中才能实现。
看似将湿冷不堪的生活摊在观众面前,实际,达内兄弟通过电影的方式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关注与质问。在《罗塞塔》被众人关注后,比利时也通过了“罗塞塔”法案,来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权益。在《单车少年》、《一诺千金》中也同样表达了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
同类型电影,法国导演梅迪·夏夫的《问题少年》也展现了法国少年与阿拉伯少年在没有家庭的关怀下,终日在街头无所事事,偷窃为生的叛逆无趣的生活,也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固有的问题。
在东方电影中则是以客观的方式,远景和长镜头结合的镜头语言纪录他们的迷茫与盲目,《风柜来的人》等侯孝贤的电影中也展现了台湾青年在台湾政治动荡和根深蒂固的“悲情意识”下的游荡于街头和游戏厅、台球厅的情形。
在饱获赞誉的中国大陆电影《嘉年华》中,个人认为有着强烈的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子,文晏同样使用了干净利落的剪辑方式和运动镜头,同样,电影中在酒店打工的小米也被家庭所“抛弃”,被社会所“抛弃”。这样的青少年问题在电影中也是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值得被大众所关注。
被称为“比利时电影之父”的安德烈·德尔沃说:“达内兄弟不仅为比利时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他们的作品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英国电影新浪潮一脉相承,成为欧洲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一面旗帜。”
达内兄弟在“小作坊”式的电影制作模式下,坚持着现实问题和人物内心的表现。也像他们所说他们讲故事的原因,是在独处时不会感到害怕一样。
在达内的电影中所体会到的日复一日的抵抗,直接投射在看电影的观众内心。在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社会现实问题中,人生的希望不断幻灭,在幻灭之中选择抵抗,是达内兄弟所想要传达出的观点,也是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每个人应该具备的。
在自我构架的道德批判体系中选择奔走,选择抵抗,选择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