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不妨去香港集中发展芯片产业

哈继铭认为,中国在反击美国高压贸易政策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些开放性措施来化解中美双方“硬碰硬”可能导致的风险。去香港发展芯片就是一个选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哈继铭5月9日晚在“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讲座上说,国内提出来要加快推动发展芯片产业,方向是对的,但要防止“一窝蜂式的全国搞芯片”,可以考虑在香港集中发展芯片产业。

中兴通讯禁运事件,敲响了国内半导体行业的警钟。哈继铭认为,中国在反击美国高压贸易政策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些开放性措施来化解中美双方“硬碰硬”可能导致的风险。去香港发展芯片就是一个选择。

“(香港)能够吸引国外科研人才,语言是英文,文化背景与国外也更加接近,没有外汇管制,税率还很低。”哈继铭说,同时,香港本身也需要一些新的产业来提振经济。

他认为,如果政策得当,香港完全可以大量吸引科技专才。“光是在中国人里面选拔人才,你是在14亿人当中选;如果在全球范围内选拔人才,那是在70亿人口里面选。”

哈继铭指出,贸易战对中美两国以及全世界都没有好处,因此中美双方需要寻求合作的空间,找到一些能够使两国人民都受益的措施。

“客观地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4%以上,而美国对华出口占美国GDP大约0.6%左右,中间相差数倍。所以,‘硬碰硬’式的贸易战对中国伤害更大。”他说。

除了去香港发展芯片产业,哈继铭还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去美国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厂,然后将产品运回国内销售,以满足国内需求。

“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既可以帮助美国一些贫困地区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降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同时这也满足了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消费需求。”他说。

在演讲中,哈继铭反驳了美国关于中国强迫外商组建合资企业并强制转让技术的说法。他援引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的观点说:“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合资成立中金公司,完全是自愿,没有人强迫。摩根士丹利通过培训把金融知识‘转让’给中金公司员工,这也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迫。”

哈继铭曾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以及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首席投资策略师。

他借用自己的从业经历说,一些合资券商不仅在中国国内培训员工,还会把员工送到美国培训。“这类技术转让也并非中国政府或者合资方逼他们做。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培训员工之后可以提高劳动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不过,哈继铭也警示了中国企业过度依赖技术转让可能导致的风险。“反过来想,如果一些技术转让发生了,而我们中国人就依赖于这种技术转让,是不是会削弱自己创新的动力?”他说,创新和开放本不该是一对矛盾,但如果开放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技术转让,会使中国企业丧失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哈继铭认为,中国未来的开放空间巨大。由于人口逐渐老龄化、劳动力数量增长放缓以及储蓄率下降,中国出口依靠廉价劳动力、低廉资金成本的增长模式可能无法延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将成为最强劲、最稳健的增长动力。

“虽然中国基本生活消费已经充裕,但服务类的消费还很缺乏。比如说金融服务、医疗、教育、养老、培训等等……许多行业都是有开放的机会。”哈继铭说,“这些行业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