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京沪展览推荐】邂逅一场大雨却没有湿身 走出美术馆却恍若仍在梦中

当代艺术的形式稍许会有所不同,它可能是影像、环境,甚至是一种观念。

按:艺术是什么?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琥珀?是辉煌文明的遗存?还是工艺巧思的极致体现?从某种角度来说,以上皆是。所以无论我们是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回首数百年来英国的风景,还是挖掘中华文明的渊源,都会诉诸于艺术。这些视觉化的结晶从各种角度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

当代艺术的形式会稍许不同,它不一定是具体的物件,可能是影像、环境,甚至是一种观念。它给予观众一种浸入式的、互动式的体验:步入一个封闭的盒子,邂逅一场大雨却不必湿身,开启一场心灵的旅行,反思当下人类的现实处境……媒介,它改变了艺术表达的形式,也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也许你会开始疑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洞中火影”,还是代替真实的“拟像”?

离开美术馆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恍若仍在梦中。

【上海】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4月25日-7月8日

票价:60元(两展联票80元)

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宏伟的大厅从未显得如此拥挤,将近十吨的衣物堆叠成一个巨大的山丘,参观者被逼迫着退到角落里,从“山脚”抬头仰视,起重机在山顶随机抓取一件衣服,又将其抛落。这些衣物象征着一具具缺席的肉身,命运将其随机地选出、抛下,渺小的我们亲历着这一切的发生。

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作品需要在现场亲身感受,装置的巨大体量、整体的环境烘托、细微末节处的巧思、对于观众的身心震撼,这一切都无法通过照片传达,亦远非语言所能形容。

波尔坦斯基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关乎人类命运的宏大主题,与此同时,它又能够触动个体经验的私密感受。当代艺术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它需要过多的诠释和背景信息,但是在这个展场里面,观众有可能刹那间理解一切,不需要任何言语。

对于波尔坦斯基来说,艺术创作就如同J.K.罗琳笔下的“魂器”,默不作声地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他在智利阿拉卡马沙漠铃兰长茎枝顶挂了上百只随风摇曳的风铃;他在日本丰岛的尽头盖了一座小屋子,储存并播放全世界的心脏音……在展览的现场,艺术家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结界,观众有机会从这里穿越出去。当然,如果有机会,他也欢迎观众抵达作品的真正现场。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4月25日-7月29日

票价:60元(两展联票80元)

北野武作品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坐落于法国巴黎蒙帕纳斯区一座由建筑师让·努维尔操刀设计的玻璃建筑内。自从1984年成立以来,基金会矢志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积极与当代艺术家展开合作。本次展览从基金会1500余件藏品中精选了100件/组,呈现其收藏体系与视野。

正如展览名称所示意,这是一场旅行的邀约,基金会在巴黎乃至全球举办的展览都是一次次环绕世界的旅程,一场关于疆域、文字和想象的探险。观众将在展览中看到森山大道的摄影、横尾忠则的插画、雷蒙·德巴东与科学家合作的影像《数学的快乐》、伯尼·克劳斯在全球采集的声音《动物大乐园》,也包括大卫·林奇、北野武等知名电影人的艺术探索。基金会与中国艺术家也颇有渊源,本次展览也包括了黄永砯、蔡国强、高山、胡柳等艺术家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上海,普拉达基金会也正在“荣宅”举办一场以战后罗马艺术为主题的收藏展。时尚和奢侈品领域的顶级品牌纷纷投身当代艺术的赞助与收藏,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其各自的视野、趣味与形象。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

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

时间:4月27日-8月5日

票价:免费

《链条码头,布莱顿》(1826-1827年),约翰·康斯太勃尔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英国风景画展。从18、19世纪的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到拉斐尔前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现代主义,展览全面体现了英国风景绘画的发展历程。自16世纪以来,“风景”就是英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在18世纪则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主题。本次展览呈现了英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社会的变化、旅行的风靡、摄影的发展,对于风景画同样造成了很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的举办地上海博物馆拥有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收藏,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在同一个场馆内并置陈列,或许会给观众带来别样的启迪。主攻古代艺术的上海博物馆此次呈现了现当代艺术作品,实属难得,展览中最新的一件作品实际上创作于1981年。策展人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没有带来更新的艺术作品,只是因为场馆局限。而今艺术创作形式更为多样,装置、新媒体等类型的作品,或许只有等到上海博物馆新馆建好之后才有机会呈现。

兰登国际:万物与虚无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丰谷路150元)

时间:4月20日-10月14日

票价:150元

兰登国际,雨屋

兰登国际的《雨屋》早在2015年就曾经来过上海,并在当时成为网红展览。走在雨中却可以不必湿身,吸引了很多好奇的参观者,展厅内独特的光影效果,更让热衷于自拍的观众流连忘返。

而今,兰登国际再次来到余德耀美术馆,除了《雨屋》之外,同时还带来了另外几件具有科技内涵的互动装置作品。这些作品围绕着模拟、决策、自动化等概念展开,观众可以透过即时、感知的互动体验,探索科技介入艺术所带来的全新感受,也有机会重新反思今日迅猛科技发展情况下陌生而熟悉的外界环境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关系。当然,最令人期待的依然是雨屋。

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

地点:OCAT上海馆(文安路30号)

时间:4月8日-6月10日 周二-周日 10:00-18:00

票价:免费

比内尔德·胡塞恩,Cambeck

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鲍德里亚的“拟像与仿真”,西方哲学世界对于“真实”和“虚拟”的思辨与想象已经绵延数个世纪,多媒体技术时代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也引发了更多相关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洞中火影”,还是代替真实的“拟像”?虚拟的“仿生人”是否已经能够“梦见电子羊”了呢?这些思考和灵感如暗线般隐伏在这个展览中。

沉浸式影像、声音装置和摄影作品,组成了本次展览,这些媒体艺术作品都是今日数字媒体时代的产物。对于“寄居”于互联网的人群,数字媒体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感知。与此同时,作品的内容也直指当下各类社会现实,从纯真的游戏到暴力的战争,从医学的发展到动物的生存,隔着屏幕,观众不尽会一次次发问:何谓真实?

【北京】

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

展览时间:4月17日-6月18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及西雁翅楼展厅

门票:不单独售票,包含在故宫门票内

吊坠,印度,约公元1575-1625年 
这件稀有的吊坠尽管是在印度制作的,其灵感来源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在质地厚实、富有光泽的珍珠上使用典型的印度“昆丹”工艺镶嵌上了宝石、黄金和玻璃。神像有着缠绕的长尾,有可能是蛇神。
图片版权归阿勒萨尼收藏

“钻石恒永久,一颗永流传。”这句话后来被证实为钻石商的营销手段,但对于钻石的喜爱和追求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消费图景。人类为何迷恋珠宝?对珠宝的喜爱有阶级之分吗?珠宝审美和风格变化反映了何种文化和社会力量的变迁?

“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阿勒萨尼是卡塔尔皇室成员,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以他的藏品为主体的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是一个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机构。此次在故宫展出的阿勒萨尼收藏主打顶级印度宝石、珠宝,以及灵感源于印度的珠宝。展览由“瑰丽梵星:印度高级珠宝展”和“皇室臻选:艺术珍品展”两大部分,展示从莫卧儿王朝至今500年间的印度珠宝艺术以及跨越人类5000年历史的稀世罕有的瑰宝珍藏。

对于珠宝的崇拜可以在印度文明的方方面面得到印证。在梵语文献中,古印度人便将钻石、珍珠、蓝宝石、祖母绿、锆石、托帕石等9种珠宝比拟为9颗星球,认为这“九珍宝”组成了宇宙。而到了大名鼎鼎的莫卧儿帝国时期,历任统治者将对珠宝的迷恋推向顶峰。此时期的珠宝受到波斯艺术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在印度的通商和殖民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审美风尚的变革,这些,也都体现在珠宝的设计上。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7日-6月22日 09:00-17: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门票:免费

圣塞巴斯蒂安殉难,1518年,木板蛋彩
皮埃特罗·瓦努奇,又名佩鲁吉诺(1450-1523年)
佩鲁贾翁布里亚国家美术馆收藏

教科书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这是欧洲历史上的转型时期,从意大利兴起,后来扩散至欧洲各国,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多个方面。那么,真实可感的文艺复兴又是什么样的呢?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通过呈现文艺复兴时期的像章、绘画、器物、服饰以及建筑构件和模型,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文艺复兴的大致具象框架。此次展览希望引领观众理解这些艺术品创作的背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法以及解读方法。展览将艺术品置于日常生活情境,强调它们曾经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由此,展品不再是高高在上、阳春白雪、无法欣赏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物件。

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8日-10月15日 9:00-17:00 

展览地点: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西门内)

门票:免费(需持身份证件)

晋侯鸟尊 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114号墓 收藏于山西博物馆

1922年,在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初,北京大学在国学门设立考古学教研室。次年,著名甲骨文学者罗振玉和法国东方学学者伯希和受邀担任考古学通信导师。30年后的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并培养了中国考古领域的诸多重要人物——苏秉琦、宿白、邹衡、吕遵谔、严文明、李伯谦等。

一个学科诞生与繁荣,由文物见证。这正是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新展“寻真”试图呈现的。此次展览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参与的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主线,展出来自多家省市考古所、博物馆的370余件(组)文物,辅以图版、照片、报告、论文、工具等实物资料。这个展览并非为考古圈内人量身打造的展览,它也通过多件考古史上出土挖掘的珍贵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正如展览前言所说:“为寻找并复原一个真实的古代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疆域:地缘的拓扑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0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北京OCAT研究中心(朝阳区金蝉西路)

门票:免费

《帝国边界 I》,陈界仁,2008-2009年

19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范围内人口、信息流动的加剧,边界、边境逐渐进入许多艺术家的视野。全球化流动,以及因流动而带来的边界的改变,促使艺术家展开不同维度的对于地缘的思考和实践,并开始重新审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等。策展人鲁明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到,这个群展针对的是全球化时代的族群、宗教和地缘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进入“后全球化时代”,艺术家针对这种情况已经开始了行动,有的基于个人经验,有的来自理论思考,而这些都共同指向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化结构。

从邀请的艺术家人数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大规模群展,鲁明军共邀请了四十余位当代艺术家,以录像、装置、绘画、摄影、文献等形式探讨地缘政治引发的艺术思考。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涉及明确的边境和国界实践,有的涉及声音、气温、时间等不可见边界的实践,还有的涉及内亚叙事、赞米亚叙事、民族叙事和宗教叙事等等。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