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可可
编辑 | 胸怀天下
来源 | 中外管理新媒体
一说起玉溪,蹦进小管脑海的首先是名烟,然后就是名橙——褚橙。
在别的地方,烟与橙子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然而在玉溪这个地方,却有人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和“中国橙王”的——褚时健。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小管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可以近距离的接触。
1、倾心莫若初见
记得王石曾经说过: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而小管作为一个不吸烟但是有一个烟民老爸的90后,小管的偶像不是明星,也不是其他的企业家,而是褚老,一点都不意外。
4月27日,中外管理商学院第21家书院“太标书院”在云南玉溪揭牌,小管随《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杨光以及杂志社副社长李翼同行前去做报道。
出发前,小管对玉溪之行并没有太多的特别期待,不就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嘛。然而在路上一个不确定的意外消息,让小管开始血液沸腾——此行有机会去拜访褚时健。这个消息让小管兴奋的同时又不免感到忐忑,万一要是出现变化见不着褚老呢?没办法小管只能安慰自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也许是上天垂怜,也许是小管一路的旅途颠簸都是为了等待好运降临。通过太标集团董事长、中外管理商学院·太标书院院长张永林张总的热心接洽,我们接到了消息说褚老27日上午有时间,我们可以去拜访。在那一刻小管的内心雀跃无比。
当我们来到褚老住处,还在外面等待的时候,小管就自动开启了紧张模式。在这次拜访中,小管要对褚老与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杨光的谈话进行视频录制,这个任务对于小管来说像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小管生怕会搞砸了这个任务,在录制之前揪着前辈请教怎么才能录得更好?角度怎么取舍?画面怎么样更OK?短短时间内各种问题砸出去,前辈几乎对小管无语了,说:至于这么紧张吗?小丫头。
实际上小管自己觉得更丢脸的是,在门外等待的短短一分钟里,小管更是不由自主地整理自己的头发、衣服等,生怕会以不完美的形象出现在褚老的眼前。
终于见到了90岁高龄、身体硬朗的褚老。
如果让小管来形容此时的感受的话,那就是“犹如见到初恋般的感觉”!忐忑的同时又感觉到美好而激动,心愿已了。一个90后和一个90岁的老人,两个“90后”在小管心中隔着时空碰撞出了火花。
2、深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虽然之前褚老就是小管的偶像,但毕竟他所有的事迹要么是读到的,要么是听说的,远远没有亲眼所见让人震撼。
褚老与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杨光交谈
在褚老与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杨光交谈中,他的一段话让小管感触尤深,原话是:“我们现在的经济GDP照计划上增长百分之六点几是稳的,但是税收增长是很小的,税收增长小了就不敢多拿点钱改善大家的生活,不敢。花多了,国家也支付不起。国家必须依靠税收,老美他歪(厉害的意思),他强,他就是靠税收!”
褚老与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杨光谈国家税收与经济
褚老为什么到如今也总是在谈话中提及税收问题,对税收念念不忘呢?在小管看来是有原因的。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褚老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烟厂,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企业,其固定资产从几千万扩大至70亿元。在上世纪90年代,玉溪烟厂年创利税近200亿元,这样的税收贡献放在今天也同样可称为天文数字,据说在当时甚至有领导将其称为“印钞厂”。另一个值得钦佩的地方是,据了解,褚老在种植褚橙的过程中也总是强调,希望自己可以多交一些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他的褚橙几乎不用交税,但是他却希望可以用他的方式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一些贡献。
褚老为税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一生做到了用税收反哺国家,所以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像他一样——这或许也是褚老现在依然关心税收的原因所在。
90岁高龄的褚老还在考虑着国家税收和民生,他的家国情怀不得不让人佩服,同时也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甚至可以说是超能量。
3、跨越两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早在1996年,中外管理杂志创始人杨沛霆教授就曾与全国60余位市长,一同前往因出产“红塔山”而大名鼎鼎的玉溪烟厂,身为厂长的褚时健接待了杨教授。杨沛霆先生还了解到了玉溪烟厂在当时还很前卫的经营策略:“外包”,并在中外管理杂志呈现并推广。
后来,杨沛霆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如果要问他人生中最有收获的一次出差,就是此次的昆明之旅。
中外管理杂志再一次与褚老的缘分,则源于褚老的“出事”。当听到“烟草大王”褚时健失落的故事时,杨沛霆教授在吃惊惋惜的同时,又觉得很不是滋味,他认为这样一位企业管理者的陨落,既是“悲剧”也给我们创造了“财富”,那就是一个很值得总结的教训——杨教授开始写文章呼吁企业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今天,我们再次有机会拜访到褚老,源于这跨越两个世纪的缘分。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杨光,代表杨沛霆教授赠送给褚老两本书:自传《微言薄悟》和中外管理杂志数十年的卷首语精华《卷首千字文》。而对于《中外管理》这本杂志,褚老给予以高度的评价:“这本书是好书,要做到好书并不容易,但是你们这本做到了!”
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杨光,代表杨沛霆教授赠送给褚老两本书:自传《微言薄悟》和中外管理杂志数十年的卷首语精华《卷首千字文》
在褚老人生的三段传奇时光中,都有中外管理杂志的参与,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段跨越两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4、随心所欲不逾矩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站得有多高,而是看他从高处跌落之后的反弹力究竟有多大。
褚老的一生,绝对有资格用“传奇”来形容。67岁的褚时健被匿名检举贪污受贿,他的女儿褚映群和老伴儿马静芬被关进洛阳监狱。10个月后,褚映群在狱中自杀身亡,褚时健崩溃大哭。在遭受人生重创的同时又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不但没有消沉,反而在晚年梅开二度。
甚至在褚老的晚年,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国家,由此可以想见他的高度和情怀。上至褚老,下至张瑞敏,他们这一代企业家经历过坎坷和风雨,所以更深知得来的不易,也更加具有家国情怀。
作为像小管这样的90后,经历的事情和挫折很少,几乎都是在父母的蜜罐里长大的。所以我们遇见事情总是忍不住抱怨、发牢骚,遇见一点儿挫折就承受不住。
在接触褚老之后,小管似乎懂了。连死都不怕,你还怕什么?当你的人生境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生阅历丰富到了一定的程度,你绝对不会被这些挫折打倒。你只会想到:跌倒以后再爬起来,你才是英雄!
在谈话过程中,90岁的褚老,多次说自己已经有些不记事了,不太愿意思考了,也会有迷糊的时候了。但是在小管看来,这完全是褚老的自谦之语,交流时褚老的思绪仍然很清晰,身体也很硬朗,就是将他看做一位普通老人,在这个年龄还能有清晰的思维和口齿,已经体现出了满满的正能量。更何况还是忧国忧民的褚老呢!
退一步来说,即便真的如褚老所说,自己已经不太愿意思考了。那小管觉得,他对国家税收不变的关心更是一种难能可贵。因为念念不忘的一定最真实,一定是内心最记挂的事情。此时,从心理上说,他已经不会顾及别人怎么看或者怎么评价我,只想表达最真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从生理上而言,已经没有心思去组织、去说对自己有利的语言,或者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的官方腔调。褚老所表现的正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真实写照。
此前看到过褚老的一句话:“我这一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也对得起我家庭几代人,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这是褚老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