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到南方最怕什么?

在北方人眼里,南方究竟有什么吃人猛虎?

NO.500-北方人的天敌

作者:小贝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在今天的中国,东南沿海是经济最发达富庶的地区,而北方的发展水平则要差一些。但南强北弱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经济重心的南迁迟至南宋才基本完成,而且到了元明清三代,都有把经济重心通过行政手段往北迁回的打算。

还是有差别

南方气候湿润温暖,不仅适合动植物生长,对人生活的舒适度也有很大的帮助,却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得不到青睐和开发,这是一件令人非常困惑的事情。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到被迫无奈了,才想陆续往南开发呢?

今天的文章,就看一下众多解释中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

拥挤的中原与荒芜的南方

诞生了中华文明的中原曾经是一片极为富饶的土地。黄河滋养的这一区域,是成片的大平原,非常适于农业生产,且免于下游频繁的水患。中原的北、西、南三面均为群山环绕,又使之在生产力低下、军备松弛的远古时期拥有了防御野兽和外敌,专注于积累财富的可能性,比中国其他地区都更早地进化出了令人艳羡的文明。

中原是个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概念

其核心的核心

可以理解为洛阳盆地及附近地区

到了今天,河南省的经济水平领跑中西部各省,紧追粤苏鲁浙四大省之后,且郑州很少被省内城市指责一城独大,就很能说明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还是有些不一样

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和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的诞生都在中原的黄河流域。夏朝首都一说在南阳,一说在洛阳偃师;商都则前后在商丘至安阳一线移动;到了西周,由于起家于关中,定都镐京(西安),到了东周还是把首都迁到了洛阳。

后来的秦汉魏晋各朝,首都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在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摆动。

在古代社会,负担一个国家的双中心制是一件行政上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交通运输不方便,商贸往来不发达,经济中心往往需要借政治重心的枢纽作用而形成,两者很难脱钩。

从河南不仅可以通过水系

通向北方各省

还可通过运河通向南方各省

而坐拥水运便利的洛阳

在粮食补给方面显然优于陕西的西安

所以那时候的西安和洛阳,也就是中国最名正言顺的经济中心。中华文明的主舞台一直也没有离开北方。

即使在北方少数民族因为气候变冷多次南下袭扰的情况下,中国人也仍然会设法回到这块故地。

唐王室在失去了华北之后

而广大的南方,明明水土条件更佳,气温对植物的种植也更友好,却始终没有得到北方汉人的青睐。荆楚之地与四川盆地虽与中原交流频繁,但整体水平仍相对逊色,后来富甲天下的江南早期开发不足且海侵不断,更不用提福建广东等地了。

江南早期有一部分还泡在水里

可是从后来秦入川、汉南征的情况来看,那时候的北方文明在军事科技上足以碾压南方文明,却对那里的水土光热条件没有什么兴趣。若非公元四世纪初的一次降温与干旱变故(309年甚至又长江断流的记载),以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下求生,完全搅乱了北方的政治和经济生态,北方汉人还是不愿意离开水土条件正在变差的北方。

虽然南方面积广阔

但平坦的盆地与平原并不多

翻越崇山峻岭

珠江三角洲才是目标

如此行为的背后,必有什么缘由。在北方人眼里,南方究竟有什么吃人猛虎?

南方的吃人猛虎

南方的确有老虎,比如语文课文里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有一害就是老虎。而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今天的人大概已经很难想象苏南丘陵里还有老虎了。但其实老虎害怕人类,对人类的袭扰更大程度上是威慑性的。

其实就是大猫

在南方,吃人肉的猛虎并不真正需要华南虎那样的体格,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就可以了。对人体和家畜健康有重大危害的一系列虫害在南方氤氲的气候中快速成长着,成群结队地危害人间。举几种害虫的生存习性就可以证明:

寄宿在人类身上的人虱,最适的温度为29~32℃、湿度为76%,正是南方大部分地区夏秋两季的气候。

虱子

人畜无害的虱子

温带臭虫的最适温度是28~29℃;热带臭虫的最适温度为32~33℃。在温暖地区适宜条件下臭虫每年可繁殖六、七代,成虫寿命可达9~18个月,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夏秋天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蚊子的最适温度是28~30℃,并需要充足的水体繁衍后代,所以南方的泽地边蚊虫常遮天蔽日。

哎呀妈呀……

跳蚤生存最适宜的温度是18~19℃,湿度是90~100%,此条件下可活一年以上,即使是在南方的冬天,跳蚤也蹦跶得很快乐。

放开那个妹子的细腿!

还有最顽强的蟑螂,虽然可以在冰天雪地和赤道直射下都正常生存,但其实它们的最适宜范围还是在20~30℃,也是南方的平均气温范围。

在火星上就会变成这样的意思

当然,这些害虫并不只是南方特有的,北方人也抱怨饱受这些虫害的困扰。但根据其生存习性不难得出结论,这几种害虫最适应的环境正好和南方的气候相适应,由此大量繁殖,令当地居民不堪其扰。向南去,这些虫子的分布越来越广,直到岭南成为各类虫害的重灾区。

云南大蚊子。。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