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43万人进行长达6年追踪,发现夜猫子真的死得早

寻找解决方案时,我们应该跟着常识走。身体需要什么时候睡觉,我们就什么时候睡觉。

来源:VOX

翻译:雁行

校对:其奇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睡眠时间,我们称之为生物钟。有人是“早鸟”,有人是“夜猫”,也有人介于两者之间。这些统称“睡眠节律模式”。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问题:生物钟跟社会不同步的人会怎样?

也就是说,在这个早鸟当道的世界中,夜猫子们会怎样?

科学家们传播着一个令人忧心的答案:晚睡型节律模式(后半夜才睡觉,起床时间也相应推迟)会对健康造成实实在在的负面后果,甚至会增加早死的风险。

最近,美国西北大学和萨里大学的研究人员联手,在《时间生物学国际》(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期刊发表大型研究。研究针对43.3万名英国成年人展开了平均6.5年的跟踪调查,并发现晚睡型人士死亡的可能性较早睡型高出10个百分点。该结果适用于各年龄段的研究对象,并对男女均适用。

对于死亡风险类实验,有一点必须指出:10个百分点是死亡风险相对升高的情况。在任意给定年份,个人的实际死亡风险都很小。在43.3万名研究对象中,只有一小部分人——1.05万人,约占2%——在实验期内去世。这些结果并不是说,夜猫子的早死风险迫在眉睫。

但担心还是有的。作者们写道:“任何”死亡风险上升的情况都“值得注意”。分析显示,晚睡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风险也偏高。

这些风险的相互作用很难辨析清楚,对于晚睡为何存在健康风险,目前也无明确答案。

但有一个假设颇有说服力:当个体生物钟与社会生物钟不同步时,个体生物钟就会紊乱,使其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承受更大的压力。极晚睡模式就好比始终处在倒时差状态,从而对身体造成负担。

时间生物学或能帮我们过上健康的生活,最不济也能帮我们认识到,有些人就是喜欢比别人晚一点睡,而且这样做并无不妥,我们还应加以接纳和尊重。

每个人偏爱的睡眠时间是睡眠节律模式

就好像两米以上的人寥寥无几,凌晨3点以前睡不着的人也不多见。

睡眠节律模式是一条钟形曲线,处在中段的约有一半人。他们的平均睡眠时段在11点到7点之间,上下浮动一小时。

2017年,《PLOS One》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调查了53,689名美国人的睡眠节律模式,下图是结果之一:X轴为人们睡眠时段的中位时点。数值为0代表睡眠时段的中间时点为午夜;数值为4,则代表此中间时点为凌晨4点,以此类推。

男性的睡眠节律模式比女性更加分散。不过这只表明,女性拥有“平均态”睡眠节律模式的可能行略高于男性,由上图最高的数据柱可知。

但极端睡眠节律模式在男女中均有存在。只有约为0.2的成年人——每500人中有一人——患有睡眠相位后移症候群,即长期无法早入睡。这种人通常在3点以前难以入眠。这种状况在青少年中更为普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睡眠时间会逐渐前移。

有的成年人则处在另一个极端。约有1%的人口患有睡眠相位前移症候群。这些人习惯在8点左右睡觉。

你可以通过做问卷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睡眠节律模式。基本问题就是:如果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日程,你会什么时候睡觉,想什么时候醒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的生物钟受基因的影响,而且极难改变。若你不是“早鸟”型,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变成“早鸟”型——至少在年龄的影响显现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钟会使我们醒得越来越早。

爷爷为什么5点就醒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睡眠节律模式会不断提前。

不论何种睡眠节律模式,人们大致都需要7小时或以上的睡眠。晚睡人群的睡眠时间不一定比早睡人群长——只是偏爱的睡眠时段不一样。

有些人睡觉自然而然地就比别人晚,要理解个中原因,我们就要弄明白昼夜节律系统。

如果说身体是一个管弦乐团,每个乐器都管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那么昼夜节律系统就是乐队指挥。

关于昼夜节律系统,我们最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它控制的不仅仅是何时犯困。“体内每一种神经递质、激素和化学物质的循环都跟着日常节律走,” 201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睡眠研究员、临床医生菲利普·杰尔曼(Philip Gehrm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仅仅是人类;每一个单细胞生物都遵循一种昼夜节律。它很像是生命的根本属性之一。”

身体运行如此紧张有序的日程,是为了跟上我们的行动。人们一般早起就吃早餐,因此早上,人体分泌的胰岛素是最多的。你还没吃早饭,身体就已进入代谢早餐的状态。这样会更有效率。而不论是早鸟还是夜猫,其昼夜节律系统控制的一切都不再与社会同步。

虽然人体有节律,但这节律并不完美。“人体生物钟的周期并不是刚好24小时,”杰尔曼分析道。它更接近24.3小时。所以每天,我们的生物钟需要回扳一点,以便保持住节奏。

这大部分是由太阳掌控的。在亮光的刺激下,脑部的主生物钟——视交叉上核——会把那多出的十几分钟调回去。

在夜猫子身上,这个重置过程受到以下多方面的干扰:

1)基因:视交叉上核是人体的主生物钟,但不是唯一生物钟。人体每个细胞内都有生物钟基因——一天之中,这些DNA片段随时开关。和人体的整体生物钟一样,细胞的新陈代谢也是向效率看齐的。生物钟基因调节着细胞内其他基因的表达,被调节的基因占到5%到20%。

据信,这些基因的行为会向身体的主生物钟提供反馈,参与设定主生物的时间。科学家发现,这些基因的细微变异会导致动物的昼夜节律推后,在人体中,能产生类似影响的基因正逐渐被发掘出来。

2)又或许,夜猫子的生物钟周期比普通人长一些。这个周期越长,视交叉上核的调节任务也越重。要是不能调节,睡眠时段就会不断地推后。

3)夜猫子们也许对夜间的光亮更加敏感。一天中任意时间的亮光都会告诉身体,现在该清醒了。古时候不存在这个问题,太阳一落山,当天的光线就告终结了。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和电视机的亮光使一些夜猫子熬得越来越晚。

当然,真正的答案也许综合了上述三个原因,或者还有新的原因有待发现。

社会时差导致睡眠减少,最终有害健康

对于个体生物钟与社会生物钟不同步的情况,科学家有一个名词:“社会时差”。就拿周一早上来说:由于周末晚睡晚起,周一的起床时间要比周末提前几个小时;就好像穿越到了另一个时区。如果你每天都是这样的感受,身体就会承压,导致健康受损。

在一项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室研究中,24名健康参与者按照要求,每天将睡眠推迟1小时(模拟时差现象),经过三周的试验,他们开始出现前驱糖尿病的症状,静止代谢率降低了8%。研究得出结论:“假设活动量或食物摄入量不变,这相当于一年增重5.7公斤。”该研究于2012年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面对社会时差,人们常试图在周末偿还睡眠债。但这样做只会进一步扰乱生物钟,使周一早上更难醒来。

2012年,欧洲的研究人员分析了6.5万名欧洲人的自我报告数据集,并发现“存在社会时差的人被归入超重人群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还有一些相关性研究则表明,夜猫子出现抑郁、涉足吸烟等风险行为的机率也可能更高。

对于这些负面结果,各研究假设的原因不是睡眠节律模式本身,而是睡眠节律模式跟实际作息的不匹配。

2015年的一项研究对447名中年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追踪,也发现了这一堪忧的规律。该研究发现,社会时差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偏低、高甘油三酯偏高、腰围偏大、身高体重指数偏高都相关。即便调整了锻炼、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这些相关性依然存在。

“我们证明了:理想情况下,最好尽可能地将工作、醒来等日常作息跟我们的生理倾向匹配起来,”参与论文的实验室研究员帕特里夏·王(Patricia Wong;音)在2015年的一次访谈中表示。

试图早醒的夜猫子们常会面临双重打击——除了与社会失去同步,给身体施压,还有睡眠不足的问题。该研究更加明确地指出:睡眠时间短似乎是心脏病、代谢紊乱、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重大风险因素。

夜猫子们的无奈

2016年,笔者采访了多名睡眠相位后移者,他们是夜猫子里最极端的一群,凌晨两三点以前很难入睡,并喜欢睡到中午前后。他们的睡眠并没有问题,只不过时段被后移了。

因为一种无法轻易控制的行为,而被别人指手画脚,这使他们无奈至极。如果睡眠模式难以改变,也许社会应该更加包容他们。我们往往想当然地以为,夜猫子都是游手好闲的人,连基本的作息规律都无法保障。当时的采访对象们表示,这些成见很是伤人。

寻找解决方案时,我们应该跟着常识走。身体需要什么时候睡觉,我们就什么时候睡觉。考虑到忽略生物钟有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尝试一下或许未为不可。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