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京女子图鉴》侮辱了职场?

《北京女子图鉴》的职场戏部分,不吐不快。

去年一部日本网剧《东京女子图鉴》一推出就火遍了朋友圈,关于剧情、女主的穿搭文章不断刷屏。

身边有不少朋友都看了两遍以上,每个女生,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漂泊的女生,都多多少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很快这部片子被国内买下了版权,制作了《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这个时候上映,可以说速度是相当快了。

看了预告片,其实还是有点期待的。看了几集之后,简直失望透顶,真想打电话问问编剧:您上过班么?

职场,作为这部剧中女主打拼的主要舞台,简直像过家家。

前6集12个男配,求职、跳槽、拿下客户、解决问题,每次都是各种各样的男人出现解决问题:心怀不轨的老乡,油腻的中年老板,想潜规则她的男上司......

在编剧的想象中,那些努力“爬上去”的职业女性遇到的“职场挫折”都是这样的,这究竟是北京女子图鉴还是北京男子收集图鉴?

这大概是中国职业女性被曲解最惨的一次。

有朋友直截了当地总结:这部剧简直就是对北京职场的一种侮辱!

2

这种让人无法有代入感,无法产生共鸣的原因,可能是剧情发展需要,或者是对职场的理解有限,导致编剧在写职场部分的时候,对一些片段进行了简单粗暴地勾勒,列举几条:

1. 随意站队,因为立场不同而把工作当儿戏。

戚薇饰演的女主陈可,在跳槽到一家还不错的新公司的时候就被同事告知要选择“站队”,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看到最出戏的片段是这个:

在内部会议上,因为女上司和男上司历来有矛盾,男上司直接指责员工为什么把之前的方案拿来用,为什么,这合适吗?

女上司反驳,我觉得挺好的,这都是心血嘛,去年的不一定今年不能用。

 

 

男上司问一个员工为什么用了别的品牌的营销语给自己的客户品牌?

女上司又接,这是抛砖引玉,了解敌人才可以强化自我,借机探索一下。

 

 

 

 

对不起,真实的职场不这样,真正的职场派系斗争暗流涌动,没人会用这种幼稚的方式为你这么明显工作失误找借口。

也没有人会堂而皇之的说,我们用一下别人的品牌文案为了探索一下,背上抄袭的名声真是会分分钟引发公关危机。

拜托怼也用好一点的理由好么?让人觉得职场似乎就是哄好老板,耍耍嘴皮子,抱好大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把工作当儿戏。

真实的职场中,能混得上去女上司哪一个不是细心、严苛、擅长沟通的,真要学习职场宫斗站队技巧,还不如去看《甄嬛传》。

《北京女子图鉴》不止是要塑造陈可这样一位女性的故事,剧中出现的每一位女性其实都属于“女子图鉴”这样的范畴,这样简单平面地塑造,让人觉得角色崩塌。

2. 没有看到女主在职场中的反思和成长,充满了偶然性。

女主第一份工作是做前台,需要各种接电话、拿快递、取外卖,不乏一些卖“惨”的意思。各种干得不开心,于是混进了一个老男人饭局,通过介绍得到了另一份工作。

既然来到了北京,希望自己尽快成长提升,应该体现她如何认真去做,如何努力才对,结果我们看到女主的努力就是混饭局找新工作......

很想问问编剧:你是不是对前台有什么误解?

其实前台是很重要的一个岗位,怎么样接人待客,怎么说话,怎么样开动脑筋,做好这些零碎的工作,本来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的,结果没有。

整个剧,女主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不是流氓室友介绍,就是老男人推荐,并没有看到陈可这个角色对现状做了什么努力,或者反思,得到了什么成长。

在我看来,这是这个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女主走出来了,但然后呢?

表面上看她是有梦想驱动,想要挣钱,但支撑梦想背后的那股自我觉知,根本没有看到。

3. 随便和朋友逛街聊两次就写出来了方案。

这一条和第一条一样,都是没有经历过职场的人才会这样写出来的,充满了对工作的浪漫主义想象。

没有交代具体女主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能力,策划、文笔、专业背景,这些都没有,仅仅通过在逛街时里聊两句,就能够洞察了用户心理,通宵就写出来了一份策划。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编剧什么时候能够为了角色和剧情去做一下深度访谈?

你让那些辛辛苦苦每天披星戴月做了一个月方案的乙方,提上去就被甲方毙了的广告人情何以堪?

你让那些半夜爬起来写文章追热点,最后阅读量寥寥无几的新媒体运营小编怎么想?

难道大家过的日子都是假的吗?大家经历的职场都是假的吗?

4. 北漂女性这个群体的塑造。

可能是为了突出女主或者是增强狗血剧情,陈可身边的一群北漂女性塑造得片面单一,乏善可陈。

似乎除了陈可,身边的女孩没有一个人认真努力工作的:不是捞女,努着劲想要巴结各个老板的饭局拜金女,就是只想着站队,睡男上司的。

我以为会把“北漂女性”这个群体,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会更加全面、立体,但谁知等来的还是对她们的单一价值评判。

导演拍这种剧,让我们这些每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上进的北漂女性情何以堪?我们在职场不够成功,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依靠男人?

3

除了职场,其他一些方面的处理也让人觉得过于简单粗暴:比如男性角色充满了人格缺陷和道德批判。

陈可和老实男友张超在一起,男生刚开始是有点高冷的暖男,但交往了之后,男友变成了一个特别算计的人,买A货当礼给女朋友的礼物,吃饭也要算计要吃回本。

为了让观众产生对女主要分手是理所应当的这种认同感,为塑造女性角色开道,有点儿刻意丑化这个男生,这其实是另外一种版本的玛丽苏。

但相比较而言,在《东京女子图鉴》中,没有这种编剧代入式的道德评判,男性更直接了当地告诉绫自己的真实目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年人的恋爱充满了真实的复杂,一切都标好了命运的价格,反而更加让人觉得真实深刻。

绫的欲望真实而又直接,比这种遮遮掩掩,声称自己是为了梦想而来北京,却刻意丑化男性为角色找好下家而做的开脱来说,要高明的多,也让人觉得现实冷酷的多。

看了几集这部剧,转而跑去重温了《东京女子图鉴》的,相信不止我一个。

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一部不纯靠陪酒、不靠男人、不靠一哭二闹三上吊、不靠想睡自己的男上司,而是靠着努力勤奋、较真、狠劲儿的大女主剧呢?

哪怕像《东京女子图鉴》那样展示负面的,赤裸裸的欲望、野心、手腕也行啊?

 

来源:Stacy的职场成长指南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