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季度新增填海面积大降32.8% 专家:大规模填海行为得到控制

据自然资源部数据,一季度,全国新增确权海域面积3.3万公顷,同比增加35.3%;其中,新增填海面积0.08万公顷,同比降低32.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政府海洋管理部门的严格管控之下,多年来愈演愈烈的围填海趋势似乎已经得到遏制。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填海面积仅为0.08万公顷,同比降低32.8%。

自然资源部网站2018年4月24日发布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解读2018年第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一文指出,我国海洋资源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季度,全国新增确权海域面积3.3万公顷,同比增加35.3%;其中,新增填海面积0.08万公顷,同比降低32.8%。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新增确权海域面积中的新增填海面积为0.08万公顷,说明大规模围填海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据国家海洋局此前发布的消息,全国围填海总量下降趋势明显。2013年全国填海面积达到15413公顷,随后逐年下降,年均下降22%。2017年填海面积5779公顷,比2013年降低63%。与2013年前五年相比,全国填海面积降幅超过40%。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1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国家海洋局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加强围填海管控,近年来全国围填海总量下降趋势明显。

不过,张正旺对界面新闻表示,“各地仍然有围填海现象,天然湿地还在减少”。跨境环保关注协会(CECA)研究主管张家玮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填海情况的变化,新增确权面积具有一定指标意义,但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情况。张家玮说,海域使用权证是填海项目最后的步骤,相当于“海上的土地证”,不是所有填海项目都会获得确权。

此前据《第一财经日报》援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海洋课题组的数据,从1990年至2008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从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面积285平方公里。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和国家海洋局2017年的督察发现,沿海各地普遍存在向海要地的冲动,普遍存在不合理乃至违法围填海问题。而且为了规避监管,各地在围填海实施围填海时也是想尽各种办法。

督察发现,辽宁省一些围填海项目依法应报国务院审批,却被拆分为多个单宗面积不超过50公顷的项目由省政府审批。而在江苏省和广西自治区,围填海项目填而不建、填而未用现象突出。比如国家海洋督察组发现,2012至2017年,江苏省单宗填海项目确权用海面积2328.05公顷,建设项目实际使用面积495.44公顷,开发利用率仅为21.28%。

大规模围填海致使我国湿地面积锐减。2015年10月19日发布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报告显示,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有53%的温带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消失。而根据2012年规划,到2020年中国沿海11省市还有24.69万公顷围填海指标。照此趋势,中国8亿亩湿地保护的红线将被突破。

“去年,国家海洋局终于意识到填海问题很严重,而且主要的填海方式往往是从国家海洋局手上获得‘区域建设用海批复’,每每申报面积都非常巨大。”张家玮表示,从实际案例来看,近两年,填海趋势有所好转,去年7月,国家海洋局全面暂停审批“区域建设用海批复”,地方很多本来正在做的规划和申报工作都已停止,波及面很广。

此前在2018年1月17日,国家海洋局宣布将采取“史上最严措施”来加强今后全国围填海管控,即“十个一律”“三个强化”,包括对违法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围海,分期分批,一律拆除;对渤海海域的围填海,一律禁止等严厉的管控政策。张家玮表示此举效果明显,“很多情况都被禁止,包括已批未填的一些项目也被勒令停下来。”

但是张家玮担忧,“十个一律”没有上升到法规形式,力度有限。并且伴随着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发布“十个一律”的国家海洋局被“一分为二”,部分归到自然资源部,部分归到生态环境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又有点蠢蠢欲动的情况,部分省份和地区原来被停下来的项目,又都希望重新申报,或者干脆直接动工。 ”

对此,张正旺认为,能否有效治理填海现象,主要看自然资源部的决心和管理措施,“需要坚守8亿亩湿地红线,加强审查和管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