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组建40余个医联体 远郊居民不出区就可享受同质医疗服务

早在2010年10月,原上海市卫生局会有关委办局下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沪卫医管[2010]21号),在全国率先推进医联体改革工作,各区县就此对医联体展开积极的探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此举使得郊区居民“就近看病”得到了保障,患者和家属在远郊也能享受到市区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根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组建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40余个医联体,上海市内所有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参加医联体建设的二级医院达到83家,占二级医疗机构总数的79%。

早在2010年10月,原上海市卫生局会有关委办局下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沪卫医管[2010]21号),在全国率先推进医联体改革工作,各区县就此对医联体展开积极的探索。据了解,医联体在上海市内主要有两种典型经验做法,分别为专科医联体和区域医联体。

专科医联体是以本市一所(或多所)市级医学中心特色专科、特别是临床重点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尤其是郊区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上海市内若干特色专科医联体。

据了解,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新华医院、瑞金医院等三级医院,上海在全市构建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覆盖到了区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17年底,已签约222家医疗机构,推广了20余项儿科适宜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透露,在医联体组建之后,极大地方便了金山区及周边的患儿。据悉,金山医院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技术为支撑,儿科从管理模式到临床技术与儿科医院全面接轨。3年多来,儿科门急诊量达到20万人次/年以上,出院2200人次/年以上,大部分患者都选择留在金山诊治。

区域医联体则是各区政府统筹规划区域医疗资源,综合考虑区域面积、常住人口、医疗资源配置、交通等情况,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和上下联动,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全程连续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2016年3月,在区卫计委的安排下,以金山医院为主体,与石化、山阳、金山卫、张堰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疗联合体。金山医院每周下沉联合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门诊诊疗、门诊手术指导、教学门诊、教学查房和科研协作。2016-2017年,金山医院共计下转病人为89人,上转43人,联合查房393人次,专家会诊163人次,业务讲座26次。

“新华-崇明医联体“是区域医联体的又一典型案例。“新华-崇明医联体”从为崇明“输血”,到推动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崇明岛内70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技诊断服务。数据显示,医联体组建后,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关节镜诊疗技术、腹腔镜手术等6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被引入,填补了岛内医疗技术的空白。

此外,金山医院急诊还承担着金山区五分之四的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2017年,医院成立心脏介入中心,试图让更多的心梗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据金山医院心血管科主任龚辉介绍,“为了给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我们还搭建了一个‘心梗救治微信平台’,尝试线上专病医联体模式。”

记者了解到,共有237人在金山区“心梗救治微信平台”群内互相交流,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部分二级医院医生涵盖其中。龚辉透露,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进行病情简介、心电图传输、诊疗建议、绿色通道开放等,大大缩短了疾病辨识与诊断时间。

2017年12月29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本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就上海市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意见,上海市目标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并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