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财经声音】程实:港币贬值并非危机信号

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财经观点。

香港中环夜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沈建光:金融开放开启中国“二次入世”

刚刚结束的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等措施。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中国可能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是在原有加入WTO的基础上,在对外开放领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堪比“二次入世”。他说,结合本届领导人在推行改革方面“言必信,行必果”的特征,新一轮“入世”体现了领导人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预示改革落地速度或超预期。

楼继伟:鸿茅药酒事件凸显央地事权划分不顺

针对日前鸿茅药酒引发的食品安全讨论,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长楼继伟在4月19日的一次活动上指出,该事件凸显了央地事权划分不顺。他说,跨区域的食药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应是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但在我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这就引发了各地出于地方利益的保护,对各项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情况,引发了毒奶粉、松花江污染、非法疫苗等事件,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

程实:港币贬值并非危机信号

自4月12日港元兑美元汇率触及弱方兑换保证以来,香港金融监管局12度入市干预。截至4月19日,合计买入金额已达513.31亿港元,出手力度及频率超出市场预期。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指出,近期港币汇率和利率的“双低迷”现象,并非货币危机的信号,恰恰相反,这既是香港货币当局被动缩表的必要环节,更是香港利率环境正常化、香港经济融入全球普遍复苏的必然前奏。

韩会师:面对贸易摩擦人民币很难“适度”贬值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逐渐升级,有学者建议以人民币适度贬值加以应对。不过,资深外汇观察员韩会师认为,面对出口增大的压力,我们如果能够引导人民币“适度贬值”,应该是件好事,但在现实操作当中,一旦市场发现人民币有主动贬值的迹象,监管当局将难以准确预测投资者的反应,最后很可能陷入贬值幅度大了风险难以控制,贬值幅度小了丝毫起不到作用的尴尬境地。

刘元春:中国经济复苏基础扎实

在4月17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在出口稳定和投资坚实的作用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呈现趋稳态势,但接下来需要关注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部风险。刘元春说,对冲未来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困局,可能会导致出口出现一些季度波动。此外,最近特朗普有将中美贸易摩擦目标向汇率方面转变的企图,贸易战很可能演变成汇率战。

周浩:不应对未来中国经济预期过于乐观

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数据称,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8%,较去年全年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一季度经济数据整体符合预期,但从各类分项指标来看,有一些变化值得关注。比如,3月CPI、PPI都是往下,出口负增长,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只有0.33%,这些数据看起来都不是很理想。周浩说,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面临挑战,如中美贸易争端、去杠杆、房地产市场放缓,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不应该特别乐观。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