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妈妈花千万“富养”的儿子一再求死,在美国吞枪自尽

有可能是学业的压力和家庭巨大的投入,是压垮晓磊,导致他抑郁成疾的罪魁祸首。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芮静、孙权综述】世界上最痛心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直满心欢喜地盼着儿子春节从美国回国过年,却等来了一纸死亡通知书和一具冰冷的尸体。4月11日(周三),母亲陈睿连夜赶到美国三藩市,处理儿子小磊的后事。验尸官告诉她,小磊是吞枪自杀的,他在死前还特意上网搜索了吞枪自杀的相关内容。

七年前,小磊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他大学考进了三藩市大学(USF),但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先是休学了一段时间,最终无奈退学。母亲原计划在今年春节接儿子回家,但儿子提出还有事情要处理,让母亲先回,他随后就到。

眼看一晃到了清明节,母亲突然发现联系不到儿子了。4月9日(周一),儿子的前室友告诉她晓磊自杀了。

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人怎么可能说没就没?”明明前几天儿子还按自己吩咐的,买好了回国要带的东西,并拍了照片发回来,怎么可能就突然走了?

母亲立刻买了当天的机票飞到三藩市,准备聘请律师调查此事。11日上午,当她在停尸房看见了儿子冰冷的尸体,和验尸官递给她的死亡证明后,她才意识到,这场悲剧是真的发生了。

晓磊的室友表示,自己从4月5日起,连续两天都不见晓磊的踪影,拨打手机也没人接听。4月8日,他打开晓磊的房门才发现,晓磊已经倒在血泊中没了呼吸。

冷静下来的晓磊母亲开始回忆这7年以来,儿子背井离乡出国留学后发生的种种。原来这已经不是儿子第一次自杀了,之前曾有过两次自杀未遂的情况,一次是准备在金门大桥跳桥、一次是吞药,但都没有遭遇不幸。儿子也曾求助过心理医生,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且开了处方药给他,但儿子是否有在服用,她远在中国却不得而知。

和许多单亲家庭一样。晓磊母亲一直坚持对儿子“富养”,只要使用得当,钱从来都不是问题。过去的七年以来,她平均每个月都要支出2000多美金,只要看到手机里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她也能从中获得些许安慰,知道儿子在美国一切如常。

晓磊生前在三藩市大学曾经休学两年,而同届的同学2015年就都毕业了,有的找到了工作留在当地,有的去其他州读研。而晓磊因为成绩原因,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学。母亲在他身上已经花去1千万人民币,但不差钱的晓磊还是被同班同学看到在一家湖南菜餐馆打工,可见他心理上所背负的压力的确很大。

三藩市大学邝铁城教授表示,有可能是学业的压力和家庭巨大的投入,是压垮晓磊,导致他抑郁成疾的罪魁祸首。

就在晓磊自杀前,他通过黑市,花了1千多美金购买了一支手枪,没想到他竟是想用这把枪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晓磊母亲现在正在美国办理儿子的后事,她表示:“我也不盼儿子学业有成,只求他获得一份美国求学经历和生活体验。”她不希望儿子的噩耗惊吓到年迈的祖父母,但也不希望看到儿子孤身上路,所以亲自去寻找儿子生前几位要好的同学室友,希望他们能够陪伴儿子走过最后一程。

北美发生的华裔学生自杀事件还不止于此:

2017年2月,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的中国留学生刘薇薇,在寝室内自杀身亡;

2016年12月,就读于俄州州立大学理论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的学生刘凯风饮弹自尽;

2016年11月,来自上海的留学生陆某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期间自杀;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陆某,跳进冰冷刺骨的密歇根湖自杀;

同年1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的研究生张某疑跳崖自杀,半年后警方才找到她的尸体;

2015年1月,耶鲁大学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三藩市湾自杀;

2014年10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大二留学生李阳凯在校园附近的一所公寓楼跳楼自杀。

......

心理疾病:无处言说的孤独和压抑

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50万,这些留学生在异乡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背后也有太多的不易。留学环境极易造成孤僻的小环境,从而很多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释放而累积。学业、经济、语言、就业等诸多困难导致很多留学生得了“留学孤独症”。

● 什么是“留学孤独症”?

“留学孤独症”指那些常年在海外求学的年轻人在异国生活中“离群索居”,喜欢窝在宿舍或室内,过着基本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上课、打工、回宿舍,不愿与人交往,很少参加校友会、社团等社交活动。

据专业人士保守估计,在中国留学生中,这一类学生范围正呈现扩大趋势,恐已达到三成。

● 被低估的学习压力

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跟活力四射的美国学生相比,留学生不仅学不过人家,连玩也玩不过。

只要有留学生事件发生,就一定有人说留学生“活该”,认为留学生都是纨绔子弟,不务正业。

不为人所知的是,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政策让无数留学生挣扎在“Pass”和“Fail”边缘,苦命的留学生不仅要跟本地生比谁的英文书读得多,谁的英文论文写的地道,还要比谁的presentation说得溜。

留学生@凝说:“面临无法毕业的风险,家长对于自己在美国学习成绩不好、精神状态不好的不理解,只是觉得我没有努力,只是告诉我不要浪费她的钱。男友说毕不了业就是我这个人有问题,可能感情也不能继续。”

比不过别人就是世界末日?

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父母希望孩子获得自己未曾拥有的成绩,孩子们经常肩负着一个家族的希望。

从小,中国的小孩就被比较,没有哪个孩子没有经历过考试、排名和比赛。只有名次能决定家长是否高兴,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谁能料到“永远要做第一名”的激励和要求竟成了伴随孩子一生的魔咒。

90年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挑战。

有留学生留言说,“我读书期间好几个清北的朋友都抑郁了。他们本科时都算碾压别人的学神,现在也受不了全世界优秀的人一起竞争自己处于劣势的样子。”

@卡卡说:“我后来知道了我的原因起点病征,来自于小时候父母无限的完美要求,容不得半点沙子,不好的一切,导致从小就有了抑郁症的起点,觉得自己生不如死,因为没法做到完美!父母容许孩子们犯点错吧,不要事事求最好,因为这样真的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人在出国后都感觉一夜长大,肩上陡增的责任时刻提醒着留学生们:孤身海外不能辜负国内父母殷切的盼望,读书、工作、生活样样不能落于人后。

殊不知,这样独立成熟的过程却是一种急剧的速成。留学生们不断前冲,却不懂适度歇停。他们给了自己千万个理由成为人上人,却不能给自己一个肯定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落后,因为“留学生”的标签已经伴随着整个家庭的希冀牢牢贴附在他们身上。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lahoobignews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