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法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性暴力已存在千年 是一种恐怖主义

“通过撰写他们的传记,我想提醒大家,他们曾经来过、活过,他们曾经是鲜活的生命而非死去的尸体。”

法国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

究竟该如何对待一位生前遭到侵犯,并因此失去生命的女孩?是沉默,是尘封,是关注她生前曾经遭受的血腥与暴力,还是聚焦她无法再次开口言说的、伤痕累累的尸体?法国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选择为她写一本书,用他所熟知的、也是擅长的传记形式。

这位女孩名叫蕾蒂西娅,她1992年生于一个法国贫困家庭,有一个名叫杰西卡的双胞胎姐姐。蕾蒂西娅的原生家庭充满伤痛。在她和姐姐三岁时,父亲手持武器,强奸了她们的母亲。生父因此被送进监狱,由于她们母亲精神状况欠佳,蕾蒂西娅和姐姐被送到救助机构,后来被寄养家庭领养。这并没有如预期般改善她们的生活,相反,杰西卡在寄养家庭遭到养父强奸。2011年1月18日到19日之间的那个夜晚,蕾蒂西娅在上班时间消失,遭到绑架,惨遭杀害。凶手在两天之后落网,但寻找蕾蒂西娅的尸体却花费了数周时间,她被肢解,身体的各个部分散落各处。

如果不是时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高度重视,这个案件可能只是成千上万件暴力案件中的一起。毕竟在法国,有15%的女性承认她们一生当中,曾经受到过性侵害或者是遭遇过这种企图。萨科齐借此事件,批评了法国的司法机构,并对法官“横加指责,扬言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相应的‘惩罚’”。萨科齐的言论引发了法官的罢工,这在法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萨科齐也两次公开接见蕾蒂西娅的家人,向他们送上慰问。在伊凡看来,萨科齐利用了民众对于此事的愤怒以及对于蕾蒂西娅的同情,从而达到他民粹主义的政治意图。

个体命运、司法系统、国家权力,种种话语、目的、政治如巨大的石块,重重压在一位18岁女孩身上,让她即便在去世之后,仍然被裹挟、被讲述、被用于服务与她本身生命无关的意图。在一次次的重述中,在那些有关血腥、暴力、绑架、强奸、分尸、肢解的报道中,蕾蒂西娅几乎消失了。

蕾蒂西娅去世后法国民众举行的游行

伊凡·雅布隆卡也是这起引发全国关注的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故事讲述者中的一员。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他谈及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与问询的警察、追查真相的记者——他们更加关注蕾蒂西娅的死亡——相比,伊凡更加关心她的生命,她的生活、她的快乐以及她阳光开朗的性格。或许也是这个原因,让蕾蒂西娅的家人敞开心扉,接受了伊凡的采访。

对于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来说,他将一则社会新闻视作一个可以加以分析的历史对象。如果将时间拉长,如果将以个案形式出现的蕾蒂西娅案件放回法国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便会发现蕾蒂西娅案实则是研究人性的深度、某种社会状态以及国家权力机构运转的一个切口:破碎的家庭、边缘化的儿童与女性、过早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国家-社会救助机构-个体家庭三者之间从19世纪以来的博弈、司法机构的转变、社会的不平等等等。对于伊凡来说,“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新闻就是一个地震中心。”

书中揭示的性别问题也十分值得注意。作为一位男性,一位拥有三个女儿的父亲,伊凡在书中触及将蕾蒂西娅一步步推向绝路的“21世纪里堕落男性的幽灵”——蕾蒂西娅酗酒的生父,满口仁义却在角落乱摸杰西卡的养父,吸毒成性、试图掌控一切的凶手,以及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决策者……如果说这本书是对于女性可能遭受的暴力的关注,它同时也是对何为男性的思考,是对社会性别如何影响、造就、养成男性的一种反思。

除了对性别的关注、对边缘群体的体察、对社会新闻的严肃探求以及对于单一事件背后结构性缺陷的追溯之外,如果说《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这本书对当下的我们还有什么提醒和借鉴作用的话,那可能是它提示了我们一种保存记忆的方式:当一种制度性的健忘症侵袭的时候,当一种结构性的无力感席卷的时候,起码我们还有笔,起码我们能记录。

谈性别暴力:涉及男性或者父系的一种恐怖主义

界面文化:你一开始为什么会关注蕾蒂西娅事件,并决定为此写一本书?

伊凡·雅布隆卡: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它是一个热点新闻,一个社会事件。这个社会事件具有特殊性,因为这个案件的暴力程度骇人听闻。事件受到媒体长达数周的关注,由于时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介入,它由社会新闻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也由于萨科齐对于司法系统的指责,使得在2011年法国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法官大罢工。

第二,蕾蒂西娅这位年轻女性的人格魅力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女孩充满阳光,积极向上,乐于生活。蕾蒂西娅这个名字在英文中意味着快乐,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乐于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所遭受的暴力行为的恶劣程度和她阳光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法]伊凡·雅布隆卡 著 陈新华 译 柯玲香 校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 2018年4月

界面文化:这个案子十分复杂,在层层深入去理解这个案子的时候,有没有出乎意料的地方?

伊凡·雅布隆卡:犯罪案件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在这个案件中,一个男人杀了一个女孩,案件只有一个嫌疑人,并且警方在48小时内就逮捕了嫌疑人。说复杂,其一,寻找蕾蒂西娅的尸体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十分漫长。因为她被肢解分尸,尸体的各个部分被藏在相距很远的池塘中,所以对于警察来说搜寻工作十分困难。第二点是很难解释为什么蕾蒂西娅会跟随一个陌生男子在大半夜(并且是她的工作时段)和他回家。蕾蒂西娅很年轻很天真,她需要被爱,当她面对一个那样的陌生男人,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危险,这是让我感到很困惑的地方。

经过调查我发现,其实蕾蒂西娅身边从小到大都是具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因此,当这个陌生男人靠近她时,她并没有觉得这个男人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这个男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危险。另外一点就是,杀人犯和蕾蒂西亚有相似的童年经历,他们感同身受,也因为这个,她的整个防御系统并没有启动。

界面文化:对于她深夜跟随一个陌生男子回家这点,当时法国舆论是否有谴责受害者的言论?

伊凡·雅布隆卡:法国没有任何一家媒体谴责受害者。虽然她选择跟随陌生男子回家,但她并没有选择被强奸被杀害。谴责受害者是一种很不公平的举动,我们不能够谴责任何一个遭受性暴力、遭受性侵的女孩。

界面文化:像蕾蒂西娅这样的案子在法国是极端个别案例吗?女性在法国的处境如何?

伊凡·雅布隆卡:其实自古以来就有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在古代,有发生在女性身上的大规模暴力。16、17世纪曾经有过驱逐女巫的行为。当时人们把具有医学常识的女性当作一种邪恶的力量加以驱逐甚至残害。到了近现代,有性奴隶。成千上万的女性遭受奴役,除了从事性工作之外,也被迫从事一些强制性的工作。再近一些,针对女性的强奸已经成为战争中的一种武器。尤其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强奸事件屡见不鲜。

这些是大范围的暴力事件。而发生在夫妻,或是配偶,或是同居关系中的暴力事件,也不胜枚举。很多男性,不管他是丈夫、是男朋友,或者是男性的同居伴侣,都希望通过暴力控制女性的自由,把她们和周围的世界隔绝起来,让她们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与帮助。有一个具体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法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家庭暴力。还有另一个数字,在法国,15%的女性承认在她们的一生当中,曾经受到过性侵害,或者是遭遇过性侵害的企图。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多么严重。

界面文化:这种针对女性的暴力和一般的暴力行为有什么区别吗?

伊凡·雅布隆卡:其实在法语里面有一个词专指谋杀女性。我在写这本书之前,做了非常多调查,并且我本人也参与了对凶手的诉讼过程。凶手是以绑架和谋杀的名义被起诉的,但我觉得他应该以谋杀、侮辱,以及摧毁蕾蒂西娅的罪名被起诉。很多研究者——包括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会有这种女性谋杀案。研究发现此类案件往往有几个起因:有一些是因为男性酗酒,在酒精的作用下起了杀心;有一些是愤怒,涉及经济金钱问题;还有的是女性拒绝跟男性发生性关系;另外也有一些比较可笑的原因,比如他的配偶在做饭的时候做肉做得比较多,或者说看电视的时候声音比较大,也会激怒罪犯。

英国有位学者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性犯罪时代》,描述的是19世纪英国性犯罪的情况。这本书中谈到,性暴力和性犯罪其实是涉及男性,或者是父系的一种恐怖主义,他们以残害女性,或者说杀害女性为乐。这本书表明,最早的性犯罪出现在19世纪末,那时候正是女性争取解放运动的开端时期。女性开始拥有更多的权利,她们有离婚的权利,有选举的权利,有获得教育、上大学的权利。就在这个女性寻求自由、寻求解放的时候,男性的性暴力出现并且逐渐增加。这反映了男性希望通过性犯罪、性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提到这个案子揭示了“21世纪堕落男性的幽灵”,是否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女性,也是关于男性的思考?

伊凡·雅布隆卡:可以认为我的书是关于女性以及女性所遭受的暴力,但这本书更多的是想反映对男性的思考。男性到底是什么?当然,有成千上万的爸爸、兄弟、丈夫、男友,他们都是好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正常的男性,而是杰西卡和蕾蒂西亚身边的男性都是具有暴力倾向的男性。他们将女性看作是性发泄的对象或者受气包。这样的男性代表一种控制,他们具有控制一切的特征,有攻击性,有暴力倾向、依赖酒精、向往和追求权力与金钱。这种男性是我关注的重点和思考的对象。

我的三个女儿常常促使我思考,到底男性是什么?我无法定义社会意义上的男性,因为这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就我所知,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来说,保守派看不到这两者的差异,他们会说从人类起源开始,男性就更愿意发号施令,而女性则倾向于遵从命令以及养育孩子。我无法认同这种生物决定论,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因此问题是如何定义作为一种社会操演行为的社会性别上的男性。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答案,但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这一举动本身就是重要的。

伊凡·雅布隆卡

谈边缘儿童:儿童在十七世纪被赋予了一种新的价值

界面文化:除了对于女性的关注外,书中也提到边缘儿童和青年问题,这也是你在学术领域探讨的一个重点,为何对这个话题格外感兴趣?

伊凡·雅布隆卡:有两方面原因,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个人原因是,由于我的祖父母在二战中被杀害,我的父亲从小就是孤儿,在孤儿院长大。历史原因是,通过研究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我才能够逐步深入、慢慢收缩,研究社会的核心价值问题。我研究被抛弃的儿童、少年犯罪、没有家庭的孩子,最终想探寻的是法国国家是如何运行的?如何给予社会弱势群体、贫困人群以帮助?

界面文化:在你对儿童的研究中,涉及对公共救济机构的研究,这也是本书涉及的主题之一。你在书中提到,从19世纪至今,平民家庭和社会服务机构之间一直存在鸿沟。这种鸿沟具体是什么呢?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

伊凡·雅布隆卡:穷苦家庭对于社会救助机构抱有矛盾的心情。首先他们认为社会救助确实对他们的孩子有所帮助。另一方面,社会救助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原生家庭,剥夺了原生家庭的关爱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和责任。所以穷人家庭对社会救助机构有一些不信任。社会救助机构剥夺家庭对孩子的抚养权以及教育权这类事件时有发生。

界面文化:在法国,筛选领养家庭的机制是怎样的?有什么措施能够避免像书中那样,让领养家庭再次成为施害者?

伊凡·雅布隆卡: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法国当然有筛选寄养家庭的机制。比如,首先要询问有寄养意愿的人,为什么对孩子如此关注?为什么有领养意愿?其次,会有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到家庭进行实地调查,考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寄养孩子。即便如此,社会救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它无法持续监控寄养家庭是否尽到寄养的责任,因此一定会有疏漏或者寄养家庭滥用权利的情况。其中最复杂的问题是,寄养家庭在寄养孩子的时候会收到国家的补助,所以他们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钱,这是个问题。如果是后者,那肯定会有很多不负责任的寄养家庭。

界面文化: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儿童从经济上的有用变为情感上的无价,在法国的历史上,儿童的角色又有何种变化?

伊凡·雅布隆卡:法国跟美国类似。在十八世纪的时候,乡村儿童就已经从经济上有用转变为情感上的无价。有一位研究法国儿童历史的历史学家,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叫做“童年感觉”,这个短语在法语中也是个很奇怪的表达。他认为,童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就需要被爱被呵护。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儿童在家庭当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身份,这种身份就是儿童需要被爱、被领养——儿童在十七世纪被赋予了一种新的价值。

谈传记题材:通过个体生命了解社会,进而了解人类历史

界面文化:你认为时任总统萨科齐在这件事上体现出右翼民粹主义的态度,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伊凡·雅布隆卡:我并不是想特意批评萨科齐。时任法国总统两次公开接待了蕾蒂西娅的家人,向他们表达了国家的慰问。但是萨科齐其实利用了蕾蒂西娅事件以及她家人的痛苦,最终想要达到让刑法更加严苛的目的。这让我想到了民粹主义。萨科齐把杀人犯形容成怪物。这个说法让人很惊讶,因为即便杀人犯犯了滔天罪行,他也是一个人。第二点就是,他将民众的恐惧工具化,让民众相信身边围绕的都是犯罪分子,都是像杀人犯这样的怪物,让人们恐慌。第三点是,萨科齐谴责司法系统,认为他们不作为,这种谴责让法官和司法系统集体大罢工,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罢工一定程度上是法国内部的一种分裂。大罢工让人们不再那么团结,也让人们相信,应该为这个案件负责的是法律,是司法系统。

蕾蒂西娅去世后公众的纪念活动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指出,一则社会新闻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对象加以分析。在你看来,历史学家和记者做的事情有什么异同?

伊凡·雅布隆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和历史学家做着相同的工作。第一,记者和历史学家都需要做实地调查。第二,他们都需要有真实的素材和证据。第三,他们都需要将真相反映出来。记者和历史学家也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历史学家比记者有更多时间探求事实真相;第二,历史学家在探求真相的时候会把问题提得非常深刻,会把问题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是几个世纪前。

记者往往更关注社会新闻中的死亡、事故以及谋杀——都是让人害怕的方面。这种关注重心会把很多重要的东西忽略。在我看来,一则社会新闻应该能够教会公众一些东西,告诉我们暴力行为产生的机制,以及与此相关方方面面的东西。所以社会新闻就是我们的社会本身。

作为历史学家,我更关注蕾蒂西娅这个生命本身以及她在生前所经历的一切。我不仅关注强奸和谋杀的事实,还要追溯她生前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通过探寻她十八年的生命经历,我想深入挖掘她背后的现象,两个上千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儿童和弱势群体,另一个就是女性遭受的性暴力。用一种比较诗意的说法,蕾蒂西娅这个人物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因为这个人物具有普遍意义。要理解这个人物,我需要追溯整个历史,不仅是她个人的历史,还包括人类的历史。

界面文化:在书中,你提到剖开伤口、追寻真相和书写本身的暴力,你如何克服对这种暴力的恐惧?

伊凡·雅布隆卡:我对于暴力没有任何恐惧,因为我的整个家族历史是被暴力统摄的。我的祖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杀害,因此我从童年时代就熟知暴力,并且对于施害者没有任何柔情。我对暴力既不迷恋也不恐惧,我只是想了解它,揭示它。

回到蕾蒂西亚,她无疑是被谋杀了,但相比于曾经统摄二十世纪的那种大规模的暴力行径,这真的不算什么。当你知道犹太人或是中国人在二战中被谋杀,你能感受到大规模屠杀的真正含义。相比之下,蕾蒂西亚的案件是私人暴力,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这不算什么。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花费两年时间来探索这种暴力的原因。

界面文化:除了你自身的感受,有时候,书写暴力对于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是否也构成一种暴力?

伊凡·雅布隆卡:对蕾蒂西娅的家人来说,一次次谈论她的死亡可能构成一种伤害。但事实是,在我的书之前,太多记者、法官、警察已经一次次谈论起她的死亡经过,谈论起她如何先被侵犯然后被谋杀,我是很多人中的一个。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是从生命的角度去谈论她的,关于她的生活、她的快乐、她的阳光,而其他人仅仅关注死亡、谋杀和犯罪现场。他们的角度和我的角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家人接受了我,并且愿意和我敞开心扉。

《我无缘得见的祖父母的历史——一项调查》
[法]伊凡·雅布隆卡 著 简·孔茨 译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界面文化:你写过一本《我无缘得见的祖父母的历史——一项调查》,这本蕾蒂西娅其实也颇有为她立传的色彩,为何对传记这种形式格外感兴趣?

伊凡·雅布隆卡:我的很多书都和传记有关。传记是什么?它是有关个体生命的叙述。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我对于重述个体生命如何展开十分感兴趣。就这个话题,我写了好多书,比如有关法国作家让·热内的传记,比如我祖父母的生活,以及这本蕾蒂西娅。我感兴趣的是通过个体生命了解他/她所在的社会以及时代,进而了解人类历史。

以我祖父母为例,我试图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我的祖父母一生都是生活在地下的——作为犹太人、作为共产主义者、作为在法国的异类。对我而言,完成一部社会传记而非心理传记是异常重要的。在我祖父母和蕾蒂西娅事件上,我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我的祖父母分别在28岁和35岁时被杀,而蕾蒂西娅则是在18岁。他们完全被死亡摧毁了,这种死亡如此暴力、如此疯狂,以至于他们直接从地球表面被连根拔起。通过撰写他们的传记,我想提醒大家,他们曾经来过、活过,他们曾经是鲜活的生命而非死去的尸体。

界面文化:你写学术著作,也写小说,同时你也写过一本《历史是一种当代文学》。在你看来,历史和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伊凡·雅布隆卡:我是作家,不是小说家。文学与小说之间有很大差别。文学比小说的含义更广阔。小说是虚构的,在小说中,作者仅仅讲述一个关于未曾存在过的虚构角色的虚构故事。但文学不同,文学是关于语言的作品,是发明创造表达某事某物的全新形式,是叙述建构,是发明一种氛围、一种节奏、一种独特的声音。我们可以在不提及虚构的情况下为文学下定义。我是一个作家,意味着我在和文学打交道,但我并不写小说。

蕾蒂西娅这本书不是一本小说,我书中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历史是一种当代文学》(History is 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一书中,我想表达的是历史能够被当做文学作品,因为它可以是一种文本,它可以让人印象深刻,可以是情感充沛的,但与虚构无关。因此,作为一种调查的历史可以是一种文学,这就是历史与非虚构的关系。我认为历史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文学性的非虚构作品。历史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调查,一种在过去与当下之间的来回游走,一种对于人类或者社会的理解。这就是文学,而这不是小说。

《历史是一种当代文学:社会科学宣言》
[法]伊凡·雅布隆卡 著 南森·J·布拉赫尔 译
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1973年生,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作家,致力于儿童与青年研究,发表著作十余种,包括《我无缘得见的祖父母的历史——一项调查》《大屠杀中的儿童》等,前者荣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基佐奖。

(本次采访由李艺萌担任法语翻译。)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