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晓语
3月26日,被誉为影视行业“风向标”的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春季)在北京开幕。
这届交易会由产业(走进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发展北京论坛)、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论坛——电视剧创作的时代生命力)、网剧(中国新网剧时代·北京论坛——“我们离高峰还有多远”)三场论坛和开幕式、主题展览、新剧发布及专项推介四大主体活动组成。
截止到3月20日,共收集参展项目1221部,近60000集,其中,推介电视剧项目867部,网络剧95部,电影、网络大电影27部,纪录片、电视栏目69部,动画片33部,网络文学作品130部。
多部现实剧登2017“电视剧京榜”,成最大赢家
整个交易会由开幕式、主题展览、新剧发布及专项推介四大主体活动组成。盘点了2017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优秀剧目的“电视剧京榜”,就在开幕式期间被揭晓。
《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我的前半生》,凭借超高收视率和温暖的人文情怀获得2017电视剧京榜年度金奖;《急诊科医生》《深海利剑》《外科风云》三部作品以其专业精准的行业把控及反映时代的现实意义,领走年度品质奖。
此外,《剃刀边缘》《黎明决战》《平凡岁月》荣膺年度贡献奖;《林海雪原》《地道女英雄》等五部影视作品获得了年度优秀奖;《父母爱情》《甄嬛传》则凭借高重播率获得收视长青奖。
不难看出,在获奖作品中,现实题材的占了绝大部分,且多为口碑之作。究其原因,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现实题材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我国对古装剧集的播出、审查的限制日益增多,对现实题材的作品大加提倡。而且相对于现实题材剧,古装剧体量大、风险大、制作成本也较大,再加上古装剧集自身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同质化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尽管有大咖、大IP加持,出彩的也没有落马的多。
另一方面,现实题材剧集的品质在逐渐加强,故事内容、人物角色、细节设置等愈加“接地气”,而这也推动了作品自身与观众的审美情趣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使其取得最大化、最佳的传播效果。
以《情满四合院》为例,地道的北京话、带蓬的老解放卡车、红星影院、抽大重牌九烟穿绿袄黑鞋的傻柱等等,这些真切反应当时时代的细节和人物形象,才最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情满四合院》能在播出阶段就获得良好口碑的根源之一。
反映现实对现实题材而言,是基本的一点,也是最难的一点。《大江大河》制片人侯鸿亮在开幕式上也曾提到,整部剧集的影视质感是《大江大河》最难打造的。
“其实《大江大河》最难的就是质感,如何把那个年代的质感呈现出来。这次的美术费用是我正常一部电视剧的两倍以上,而且首次采用了超宽画幅来拍摄。”
所以这些剧集能够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势必都是下了功夫,费了心思的。
时代剧扎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时代脉络
从交易会发布的新剧来看,在2017的小丰收后,2018年,现实题材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爆发。而多部带有浓重时代气息,覆盖改革开放、国剧走出去、文化帮扶等多个题材领域的重量级头部作品轮番亮相,更是为今年的电视剧立稳了整个市场的大风向。
全景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故事的《你迟到的许多年》《大江大河》《我们的四十年》;聚焦当代留学生、展现当下海外留学生生活的《归去来》;由中美联合打造的二战题材电视剧《长河落日》以及《破冰者》《时间都知道》《因法之名》《天下无诈》《面具》《花开如梦》《正阳门下小女人》等,都将在今年陆续上线播出。
而紧随“一带一路”倡议步伐的《新雾锁南洋》《沙漠绿洲》、诠释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我的金山银山》,也将在今年与观众见面。从文化“走出去”到扶贫,反映当下社会现实。
可以看出,今年的现实题材更加注重与时代的共振,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时代脉搏的观察与把握。即便是情感类,也不例外。
现代情感励志剧《归去来》的导演刘江在对剧集主题立意解析时直言,都市剧要“贴近生活”,做现实题材的“深耕者”。并表示,“《归去来》的题材虽然发生在海外,但其实是一种与时俱进。我们的根、我们的情感永远还是在中国,表现的是中国的文化。”
而这与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直接相关。也正因如此,本届交易会还特别设立了纪念改革开放剧目主题展,集中展示32个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点剧目,如:《启航》《最美的青春》《奔腾年代》《归去来》《初心》《海洋之城》等。
另一方面,这类剧集的可观性强,较容易成为津津乐道的经典代表之作。
以“三向三划”发挥首都优势,以文化帮扶助力文化脱贫
为保障首都影视产业快速精品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杨烁、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佳针对未来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和交流环境的创造,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和三点规划。
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提升引导力,引一把、领一把、导一把,加强顶层设计,加大题材规划和项目谋划;二是增强集聚力,扶优、扶强、扶原创;三是扩大辐射力,打造北京方阵,讲好中国故事。
三点规划:一是要肩负时代使命,弘扬主流价值;二是要凝心聚力创作,打造精品力作;三是要深耕首都文化富矿,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另一方面,为了给首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储备发展力量,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与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院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首都影视发展智库”。
且从今年开始,智库将通过交易平台发布北京电视剧产业“年度关键词”以及“年度报告”,并对北京2017年电视剧产业系统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当前行业现状,预测行业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此外,交易会还就文化脱贫做出了解释,强调文化脱贫解决的是思想意识问题,发展观念问题,社会文明问题,对物质脱贫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脱贫,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与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开幕式上签署了“文化帮扶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后续将各自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展开一系列研讨、共建、影视作品和图书捐赠等活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花儿与远方》、动画片《戚继光》、电视纪录片《北京味道》《大西山》等都在捐赠名单中。
立足现实,打造时代主流电视剧
“内容为王”打造精品剧已经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大趋势,但究竟如何打造却仍旧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而在2018年,无疑是影视行业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是从源头对电视剧的品质加以把控,引导观众审美取向的最佳时机。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院院长尹鸿表示,“以人为本”“由人物推动情节”“反映现实的人际关系”“开拓陌生的题材领域”“不穿帮的艺术逼真性”与“合情合理的梦想”是精品剧的六大要素。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新时代的中国电视剧将会在五个方面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电视剧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将更加多样化;现代题材将成为主流题材;作品的原创性将成为重要推动力量;充实精神文化内涵和提升价值引领高度,将成为重要内容特征;扩大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则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而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根据中国电视剧行业早期的多屏互动、网台联动等模式,到现在先网后台,网络独播等趋势,提出了未来互联网平台的剧集将不断向三大类型聚拢,“一是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老少咸宜的作品;二是如《琅琊榜》等高品质、有情怀的剧集;三是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史诗大片。”
总结来看,未来精品剧最易爆发的题材是聚焦现实的类型,它们征服观众靠的不是噱头和流量的加持,是高品质的制作水准与独特的精神内涵。而这其中,创作团队至关重要。
如同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在分享成功打造精品剧集经验时所说的,“作为制片人很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拍什么,二是怎么拍。每一个创作者要看得见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风。”
从最初的《北平无战事》《温州两家人》到现如今的《琅琊榜》《欢乐颂》《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多部口碑佳作,并不是一连串的偶然,而是付出艰辛之后的必然。是因为东阳正午阳光在主题的深刻性、格局视野的宽广性等方面做到了独树一帜。
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爆款电视剧长什么样,也没有人能够给精品剧一个准确的复制公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部精品剧都是有内容、有价值、有制作的剧集,汇聚了创作者的内心思想和专业追求,反映了现实的某种价值观念和民众的共通情感。
此外,除去电视领域,这届交易会还将视野拓展到互联网+思维,借网剧论坛讨论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相信未来电视领域与互联网定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而在这场交易会后,2018年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