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湖北省委副书记马国强:曾大手笔整合两代钢企

1995年,马国强加入宝钢,在宝钢集团工作长达18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中共中央批准:马国强同志任湖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1963年出生的马国强是河北人,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物资管理专业,曾经在喻家山下度过4年大学时光。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修管理工程,还曾留校任职一段时间。

大刀阔斧改革武钢

1995年,马国强加入宝钢。翻看他的履历,这位擅长资本运作和财务会计的高管,在宝钢集团工作长达18年,历任计划财务部资金处副处长、副部长兼资金管理处处长,宝钢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宝钢股份总经理等职,被称为“宝钢的财务管家”。

2013年7月,他调任武钢集团总经理,两年后任武钢董事长。“新官”上任后,马国强对武钢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6年,《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了武钢改革的相关情况。

当时,马国强介绍,“每天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就要开晨会”,公司每周还会召开领导班子周例会等,以加强领导班子间的信息沟通。

此外,武钢股份还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包括减员增效降低管理成本。马国强说,这种人员结构的优化,增强了公司的生产效率。

改善公司产品质量则是另一项举措。马国强指出,“此前,因为公司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不尽心不经心,导致公司的产品质量一直不太稳定,客户体验不太好,为此,公司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管理。”

改革成效很快显现,2016年上半年武钢集团扭亏为盈,实现利润7.03亿元。

2017年3月,已任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的马国强接受央视采访时,专门回忆了武钢人员安置问题:

“我们把人力资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仍然专注钢铁生产,靠它创造效益;另外一部分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去挣得这份收入。”

操刀宝武重组

2016年两会期间,马国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要解决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是要联合重组,所以兼并重组在解决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必须的一个手段。因为只有企业通过兼并以后,才能在一个新的企业集团下面来统筹考虑区域的布局,然后产量的布置、安排,才能做到。

当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两大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集团”或“宝钢”)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集团”或“武钢”)重组成立宝武钢铁集团。

这堪称是中国钢铁行业颇具历史性的里程碑事件。

而这家总资产超过7000亿元、规模位列全球第二的钢铁“巨无霸”,到底由谁来执掌?这个问题备受外界关注。

一个月后,尘埃落定。201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马国强任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6年11月,据《财经》杂志报道,业内认为,马国强“善于从财务角度思考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容易过渡到资本管理,更符合目前发展的方向”。当时,宝武钢铁集团也被国资委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马国强的专业财务背景颇受青睐。

此后,有媒体评价,马国强的任命,是在“宝武合并棋局”中的关键一步。

2017年5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调研宝武集团武汉总部时表示:“宝武重组是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试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宝武重组以来,企业通过自我加压、自我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前超额完成了压减任务,多次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表扬。证明了国家的决策是英明的,宝武重组也将成为改革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2017年,马国强受邀参加央视《对话》栏目,谈及了中国两大钢铁巨头合并时这样说道:

“宝钢和武钢走到一起,应该是两家企业几届领导都有的一个想法。但我没想到能推进得这么快、这么顺利,这得益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大背景。”

马国强表示,重组也得益于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委对联合重组给予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两家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

曾驳斥“中国钢铁大而不强”

在2017年举行的世界钢铁协会年会系列活动上,马国强获评“年度行业传播者奖”。这是中国钢铁企业领导首次获得该荣誉。

“年度行业传播者奖”由媒体代表投票产生,表彰本年度为传播钢铁业正面形象做出最多贡献的个人,以及其在全球钢铁业战略发展问题上所发表的真知灼见。

2017年1月,在接受《中国冶金报》采访时,马国强表示: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并购是关键。并购可以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使钢铁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马国强建议,应大力推广建筑用钢,生产符合需求的定制产品。同时,通过降低成本,以满足下游产业的要求。

2017年6月28日,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马国强在现场反驳了外界对中国钢铁行业“大而不强”的评价。

他表示要为中国钢铁业“说句公道话”,“中国去年(2016年)消费钢材7亿吨,只进口了1000万吨,而这1000万吨里面真正中国不能生产的大概也就三四百万吨。也就是中国目前,无论是航母也好、建筑也好、汽车也好,所需要的钢材,中国都能提供。”他认为,“竞争到今天,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盈利能力,我们在全球都是第一的。”

来源:湖北日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