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国看起来在十里洋场有些水土不服。这家由潘石屹和张欣明星夫妻档经营的公司,正通过抛售上海一部分物业来将核心业务重新拉回北京。
9月29日,SOHO宣布,以人民币30.5亿元,向携程集团全资控股公司携程旅游网络上海有限公司,出售位于上海虹桥的凌空SOHO若干物业及配套设施。出售完成后,SOHO仍持有凌空SOHO余下的、总可租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办公室及商业面积分别10.3万及2.52万平方米)的部分作为投资物业。
这并不是SOHO在上海首次大规模出售物业。今年2月,SOHO出售上海的两个商业开发项目给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即SOHO海伦广场和SOHO静安广场的全部权益,总交易金额为52.3亿元。两年前,SOHO以41.04亿元购得这两个项目。
SOHO还曾为其在上海虹口区的一商业项目寻找下家,至今未果。资料显示,该项目位于虹口区地铁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块,2011年5月底购得,当时收购价为15亿元。
凌空SOHO的土地使用权由SOHO于2010年8月以人民币15.6亿元拍得,其后由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这块地位于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紧邻虹桥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343000平方米,共有11幢楼,其中包括办公室和商业物业面积。
携程此次收购了凌空SOHO超过10万平米的物业。面积是携程目前位于上海福泉路的总部大楼的2倍以上,可容纳12000人办公。携程集团负责人告诉界面记者,他们将在明年4月份把总部迁移至凌空SOHO。
SOHO上海一位销售经理告诉界面记者,除了整售给携程的部分,余下物业将继续持有,以出租的方式获得回报。
潘石屹曾对媒体表示,出售上海多个项目并非资金链紧张或逃离上海,而是出于公司在京沪两地的平衡而做的调整。通过出售上海项目和物业,今年SOHO回笼资金达82.8亿元。
“我们在上海投资近500亿元,占公司总量的75%。我们将在适当的时机出售相对不太核心的资产,同时购买优质资产,增大北京的份额。”潘石屹当时称。
自2009年以来,潘石屹一直积极买进上海地块。那年8月,SOHO以24.5亿人民币从摩根士丹利手中收购上海东海广场项目,高调进入上海市场。
东海广场项目是SOHO散售模式运作下的巅峰作之一。项目收购后,潘石屹随即将当时最得力的销售干将贺亚楠等人派驻上海。这些潘石屹培养多年、在行业内堪称最为进取的销售,在短时间内把别人认为不可能卖掉的办公楼,卖出了天价。
第一个项目的成功让SOHO内部弥漫着对上海市场的过度乐观的情绪。SOHO此后明显收缩了在大本营北京的发展。此后3年时间里,SOHO上海布局项目达到11个,累计收购金额为255亿元,这包括备受争议的当年地王上海外滩8-1项目。
但SOHO随后在上海市场并没有获得更多成功,一些在商业地产建设和运营能力上的问题暴露出来,面对更为挑剔的江浙客户,SOHO并没有取得他们的支持。一位分析师说,上海商业地产的模式早已过了建好房子直接卖的阶段,客户更看重商业地产的租金回报率,这对开发商做活商圈、培养商业氛围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其地处长宁区的中山广场项目,是SOHO2011年购入,当年8月开盘销售。据SOHO上海一位人士透露,他们卖了整整三年,直到今年9月才全部卖完。
来自北京总部的内部管理结构调整也波及到了上海。2010年,为了维持SOHO轻公司的模式,一场内部的“断腕”变革在张欣的策动下很快进行。SOHO的销售、租务、推广部门被裁,摩擦和阵痛随即袭来。
当时的SOHO上海公司总经理贺亚楠也在2011年年底离开SOHO。同期,SOHO上海公司销售代表们的讨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系列变故后,SOHO在上海的步伐逐渐慢了下来。
SOHO与复星集团之间旷日持久的官司也消磨了这家公司在上海滩打拼的意志。截至现在,外滩地王案的二审还未正式宣判,复星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界面记者,该项目一直由复星集团单方面操盘,目前物业已快封顶,“和SOHO没有关系。”
2012年8月,潘石屹宣布告别一直以来散售的商业模式,改为持有出租物业。散售为租让SOHO能够更好地管理旗下物业,但这也意味着投资回报速度降低。随着资金流入放缓,潘石屹不得不寻求通过出售上海物业,来更快地筹措资金——过去一年多,SOHO仅在上海买了一块地,却先后3次大规模整体出售项目。
盛世太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立民告诉界面记者,SOHO过去几年布局项目太多,这些项目如果同时开发,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但SOHO近年来的收入并不多,因此,把部分项目出售是较好的选择。
SOHO的现金看上去并不吃紧。截至上半年,他们手握现金153亿元,负债率低到26%,在负债率动辄高达60%以上的地产业,SOHO似乎是资产最为安全的公司之一。
但在散售模式破产后,他们仍未能成功转型租赁市场。2014年中报显示,SOHO上半年营业额仅为47.5亿元人民币,租金收入更只有可怜的1.64亿元,占总收入的3.45%。租赁也让他们的资金面将承压,包括花旗、野村、瑞银等国际券商均不看好SOHO的转型前景。
前SOHO员工、誉翔安创始人王珂告诉界面记者称,SOHO只擅长快速建楼快速销售快速回笼资金,持有自有物业出租进行后期管理不是SOHO的擅长。另一位曾经负责SOHO租赁的管理层向界面记者抱怨,潘石屹急于“填满”空荡荡的物业,会招租大量的小品牌入驻,结果导致淘汰率高,长期以往反而伤害了物业品牌。
一位SOHO离职高管曾经多次向界面记者感叹:“这家公司手握百亿现金,但已经没有未来。”他认为SOHO要继续持有最近几年收购的所有项目会越来越困难,同时它要杀回北京也很难拿到地——因为在2010年年初业主因难出租而集体上访后,北京市“招拍挂”商业用地经常会针对SOHO出一些附加条件,以将其排除在招拍挂之外。
SOHO的实际管家张欣认为公司的未来在海外。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她曾对现界面记者抱怨国内投资回报率远远不如海外,“在北京、上海买一栋楼,租金回报率只有5%,而银行的贷款利率就要7%,我还得倒贴2%;同样,如果我在曼哈顿买一栋楼,租金回报率有5%,融资成本才2%,我有正收益。”
2013年上半年,张欣先后以个人身份参与了对纽约曼哈顿通用汽车大厦40%股权以及一幢位于曼哈顿东74街的住宅楼的收购。
张欣称自己很希望SOHO能够去海外投资,但她并没能说服投资SOHO的海外基金——投资者都希望这家香港上市公司能够专注中国国内的投资。
附:SOHO中国上海项目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