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抖音,不服来抖。”
这是短视频APP抖音的广告语。
现在无论打开哪一家视频网站的节目,观众总会看到这则星光熠熠的广告,出镜的明星囊括了黄晓明、AB、周冬雨、吴亦凡、黄轩、李宇春、迪丽热巴、王嘉尔等多位行走在微博热门的艺人,举手投足间皆是流量。
这则广告甚至还覆盖到了线下的院线广告,可谓无孔不入。
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国内先后诞生了数十款短视频APP,从2011年3月诞生的“快手GIF”,也就是“快手短视频”的前身,到2014年5月上线的美拍、2014年7月出现的秒拍,和2016年的抖音,以及与抖音算是同宗同源的诞生于2017年5月的火山小视频。
诞生之初的抖音,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可能是:土、LOW、看不懂。
不过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抖音小视频、分享抖音配方的火锅油面筋、青稞奶茶……
网友分享抖音配方的火锅油面筋
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网2018年3月报道,抖音的日活已经达到6000万。而根据36氪2018年1月报道,抖音的日播放量早在去年8月就已破十亿。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有点“LOW”的抖音真的火了,“抖音现象”正在渗透到每个人的朋友圈。
占领新圈层,抖音:我们不一样
对于多数“文艺青年”、“青年精英”群体来说,快手、直播都是距离他们十分遥远的事情,就像用着iPhone、Vertu的人大概很难想象OPPO和VIVO在中低端手机市场中的火爆一样。
电宝采访了几名80后和90后,他们关于直播的认知是这样的:
“我没有玩过快手,我就瞟了一眼,怎么看到的都是大爷?”
某短视频平台红人
“老铁666,就知道这个。”
“一个美女扭来扭去。”
“我只看B站的直播,看看外国留学生直播日本的文化、服饰、美食之类的。”
电宝又问了他们关于抖音的看法:
“排解无聊用的,都是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还有很多小技能。”
“抖音啊,画面一直抖动,伴随着莫名其妙的光线。”
“跟着音乐抖动。”
“抖音都是那种电音、搞怪的,抖音是风格最统一的,其他短视频的风格性不是很强嘛。”
对比两个问题的答案,尽管每位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最明显的结论已经出现了——他们更了解抖音,相比于其他的短视频软件。
这可能也是抖音崛起的原因,它渗入了原本不玩短视频的圈层,“文艺青年”、“青年精英”、其他平台的KOL都被它“拉下了水”。单纯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进入了精英阶层可能有失偏颇,但依照电宝对抖音的短期体验,电宝的确发现了许多开着劳斯莱斯、住着豪宅的抖音用户在分享他们的“15秒视频”。
抖音为什么这么火?
1、瞄准年轻群体,洗掉“土味”tag
抖音是今日头条所孵化的产品,于2016年9月上线。2017年3月,因著名相声演员岳云鹏在微博上分享的一段模仿视频,“抖音”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到了2017年6月,《中国有嘻哈》热播,抖音在节目中又来了一波强势植入,嘉宾吴亦凡、潘玮柏、张震岳、MC HOT DOG纷纷开始了安利。
再之后,抖音的花式广告就到处铺开了,所选的代言人也好、赞助的综艺节目也罢,无一例外都是年轻人所喜爱的。比如王嘉尔、李宇春,比如《明星大侦探》、《这!就是街舞》。再来还有和其他品牌的跨界联合营销,比如与摩拜单车推出了“摩拜X抖音的嘻哈主题车”。
《这!就是街舞》
由于所选代言人的粉丝和赞助综艺的观众大多由年轻人构成,抖音因此吸引了大量的95后、00后、甚至10后用户的关注。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区别于其他短视频软件中的“怎么看到的都是大爷”,抖音的热门视频中,出现的更多的是年轻的大学生、白领、老师、电台播音员等。抖音似乎想要洗掉短视频APP一向被标注的“土味”tag。
2、花式玩法消除圈层
体量做大之后,抖音选择了一条与微博早年拓展市场相似的路径——名人效应,大量的明星开始入住这一平台,女星周冬雨就在抖音上发布了不少自制短视频,篇幅短小、剧情搞笑,受欢迎程度无异于许多抖音上的热门博主。
同样被吸引的还有微博上的KOL。“papi酱”在抖音上也拥有认证账号,截至3月12日下午4点,PAPI酱在抖音上共发表了6个短视频作品,拥有粉丝408.6万,累计获赞208.6w次。
除了单纯的视频剪辑和配乐,抖音上还有一个大受欢迎的功能叫“尬舞机”,用户在固定的配乐下,根据屏幕的指示做出固定的动作,完成“尬舞”。这样使用固定音乐形成的“尬舞”,撑起了抖音上花样繁多的主题挑战。
“尬舞机”页面
萌宠跳“海草舞”是抖音上的一项热门挑战,许多用户都发布了自家猫咪\狗子跳舞的短视频。微博上的萌宠KOL也纷纷加入了战斗,“郭斯特”为自家的4只猫咪举办了“海草舞”比赛,以抖音上的获赞数量来评判比赛名次。
抖音上目前在进行的一项热门挑战
比赛只是博主的一项娱乐形式,名次不是重点,重点是微博KOL不再把微博当作单一战场,抖音也成了他们需要兼顾的平台。
从“郭斯特”抖音视频的评论区可以看出,追随“郭思特”多年的粉丝们一直翘首期盼着她来到抖音,可见,微博流失的不止是“大V”,还有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在抖音的粘性提高了,刷微博的时间自然就下降了。
与“郭斯特”类似地,萌宠博主“国民老岳父公”也在抖音上发布了自家宠物的日常视频和自己打游戏的视频等,点赞量十分可观。
大量微博KOL转战抖音,以及从微博引流至抖音的动作终于引发微博的不满。3月10日晚上,多名抖音用户反映:抖音的链接转发至微博后,不会出现在个人主页和信息流,而是仅自己可见。昔日微博官方账号帮助推荐抖音视频的和谐景象怕是难以再现。
3、踩准15秒失节点,“看抖音看到手机没电”
最常见的夸奖一段相声或喜剧的表述方法是:X秒钟一个包袱。
视频网站也经常会统计视频的弹出率或跳失率,经调查,目前以娱乐为主的短视频的跳出时刻多在15秒-25秒之间,有的甚至更短。
抖音的15秒视频恰恰利用了以上两点,保证用户在观看时至少每15秒就会有一个笑点或转折,用户还来不及跳出,就已经观看完了全部内容。
抖音上最常见的视频长度是15秒,当然一些“戏精”抖友可以拍摄1分钟以内的视频,打开软件首页,这些15秒的小视频会一个接一个的播放。
抖音首页
很多网友都表示“看抖音看到手机没电”、“刷着抖音一天就不知不觉过去了”,包括抖音上的一些点击量颇高的视频,也记录了一些大学生、上班族沉迷抖音不能自拔的片段。
结语:
当然,最终这一切都离不开年轻人想要“打发时间”的出发点。
不管是打王者荣耀、还是“吃鸡”、或是先前风靡的“养蛙”、“养李泽言”,甚至于追星、追番,都是年轻人在用某项爱好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或是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不论是游戏中并肩作战的队友还是追星结识的小姐妹,本质上和在马路上按着特定节奏喇叭,以此来寻找“抖友”或“段友”的网友们无异,而一旦庞大的人群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这种文化就不再被认定为“LOW”或是“土”,甚至还帮助很多粉丝数量庞大的博主接到了广告,完成了用户的变现。
电宝最后还问了几位受访者一个问题,你觉得抖音“LOW”吗?
对此,有两位受访者明确表示,玩抖音“不LOW”;另外一位受访者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只是留给电宝一个轻蔑的微笑;还有一位受访者的回答相当详尽,她说: “不能说LOW不LOW,只能说上面的人很荒诞、很有意思,而我并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