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放走了英国?

时光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解释希特勒的异常行为。

作者:格格巫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奥斯卡颁奖刚刚结束,人们惊奇地发现二战题材成为了最大赢家。描写时间点相近的《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两部英美世界的主旋律电影,均获得了大量提名和奖项,引人关注。

其实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刚刚上任组织这场撤退的丘吉尔原本对撤退不抱任何幻想:我们应该能撤出五万,不对,如果能撤出十万,那就非常了不起了!纳粹的两支装甲部队已经大兵压境,盟军危在旦夕。

能撤出几万是几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此时希特勒却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并划出了停止线。这道惊人的停止线使得英法最终撤退的士兵人数达到了33.8万人,是预先估计的七倍,也让这两部电影有了剧情展开的空间。

时光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解释希特勒的异常行为。

今天的文章,就借着奥斯卡颁奖现场的热度,重新看看故事背景里元首行为的几种解释。

解释一

陆军高层内部冲突

在希特勒5月24日下达停止命令之前,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就曾在23日特令军队停下脚步。纳粹装甲部队在法国北部快速推进时装备磨损严重,需要休整,也属情理之中。事实上,有人认为突击部队的车辆中有50%需要修理或保养。

入侵法国的德军装甲部队

但兵贵神速,部队休整若是延误战机则得不偿失。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就反对一线指挥官休整的命令,并试图夺走前线的控制权。24日晚上,哈尔德下令挺进敦刻尔克一线,然而一线军官拒绝执行命令,仍然命令军队休整。

德军高层的摩擦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双方的争执一路闹到希特勒那里,一线指挥官的意见得到了元首的支持,并最终形成了一道令人意外的命令。

哈尔德

(典型的职业德国军人?)

以今天后见之明来看,人们可能会觉得这道休整的命令延误了战机。但站在当时的装甲兵团指挥官角度来看,在没有预料到英国调集水上运输队能力的情况下,暂时的休整显然利大于弊。

首先,在盟军的撤退中,反坦克和重型武器并没有遭到毁灭,盲目推进只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英法联军当时还持有五百门反坦克炮,七百五十门高射炮和一千两百门大炮,对单独突进的战车是巨大的威胁。

恐其困兽犹斗

第二,装甲部队虽然机动性高火力强,但是缺乏步兵支援时难以单独形成攻势。再加上德国的补给线拥堵二百五十公里,随时面对盟军轰炸机的威胁,战备调度状况也急需时间调整。

第三,装甲部队不适合在敦刻尔克沙地作战,如果强行前进,会造成德军上千辆坦克的磨损甚至报废。考虑到当时全德国每月只有两百辆坦克的产能,保护装甲部队的连续运转能力对德国下一步的侵略至关重要。

1940年6月21日,法国投降前一天,一辆德国装甲坦克越过了法国的埃纳河。

第四,法国战场其他地区的战争并未结束,潜伏在推进沿线的法军随时会出来游击德军。如此不明朗的局势,给德军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高层指挥官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盟军在路上阻击他们。如果快速推进,侧翼非常容易遭到伏击,对战局非常不利。

然而海峡对岸,可能绝望得多

解释二

赫尔曼·戈林抢功

德国陆军在欧洲西线迅速推进,纳粹党内威望极高的党内第三号人物——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却不愿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陆军。

一副纳粹接班人的样子

戈林在1935年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但实际上他不时流露出对这场非正义战争的厌恶。这使得他与陆军高层隆美尔,曼施坦因等职业军官之间相互鄙视,纳粹高层间的关系相当微妙。

当了老二

就容易骄傲,想唯我独尊

闪电战征服波兰、突击阿登高地等成功战役,让陆军在党国面前风光无限。这一次如果听任德国装甲师在敦刻尔克出尽风头,大批陆军将官必然会得到升迁,戈林在党内的地位也就会大受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到空军的军费预算。

作为参与“啤酒馆暴动”的元老,戈林和希特勒私交甚深,深受元首的信任。为了给自己和空军争取更大的利益,戈林经常利用与元首亲密的私交来影响他的作战计划,希望德国空军在作战计划中发挥更多角色,在预想的胜利到来后分到一杯羹。

1936年4月,德国空军高层

左起为航空部次长艾尔哈德·米尔希、

戈林、希特勒、冲锋队参谋长维克多·卢策

然而德军的正式机场离敦刻尔克海滩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德国轰炸机如果要投入战斗,只能从德法边境或者是法国境内的临时简易机场起飞,严重影响了作战质量。他的对手皇家空军则距离基地更近,飞机的机动性和作战时长都处在优势地位。

在之前的战斗中,英国皇家空军已经成功击落多家德国轰炸机,但戈林不顾事实,仍然在元首面前大肆吹嘘,表示德国空中战斗才是此次战役的决定性因素。德国空军在总司令戈林的指挥下,对盟军的轰炸从未停止,并试图彻底取代陆军推进的作用。

大英帝国的飞行员们功不可没

但问题是,德军在敦刻尔克滩涂上的轰炸真的能决定战局吗?

航空炸弹的作用是依靠高速弹片、建筑残片以及引起的冲击波起到杀伤效果。然而在沙滩上,爆炸只会炸起一层沙子。柔软的沙滩还可以有效地缓冲炸弹下落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了炸弹的杀伤力。

为什么其中仿佛有几个戴了绿帽子

轰炸沙子的效果并不好

盟军在轰炸中损失轻微,德国空军却在皇家空军的攻击中频频被击落。整个撤退期间,英国空军以损失106架战机为代价,成功击落了德军140架飞机。

从戈林坚持让德国空军深度参与作战的角度讲,很可能是戈林的急功近利,成就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解释三

希特勒向丘吉尔示好

按照德军的战略部署,敦刻尔克战役之后,德军将展开对英国本土的作战,必要时还会占领英格兰全岛。但希特勒的内心里,并不想与英国人真的开战,只是想通过一些局部战争恫吓英国。

在元首希特勒的理论中,英国主体民族安格鲁撒克逊是众多日耳曼部落的总称,也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后裔,很大程度上和德国人同源。纳粹称英国人为“荣誉日耳曼人”,如果德国和英国开战,则与纳粹一贯宣扬的“种族观”相悖。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说,当时德国国内希望促成英德友好的纳粹高层大有人在。戈林在德军打败波兰后,曾与英国首相张伯伦秘密联络,也透过了驻墨西哥的代理人——乔吉姆·赫茨莱特,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特使进行过几次会谈,力促达成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和平。

英国的海外资源与盟友

足以支撑英国的长期抗战

另一方面,英国作为第一殖民帝国,坐拥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广大殖民地。无论是从原材料,能源还是在人力方面,都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本土输血,使其具有和德国抗衡的实力。况且自1066年的诺曼征服以后,还没有任何外来势力成功入侵过英国本土。希特勒清楚德国海军的斤两,想要击败皇家海军从而渡海占领英国,对德国人来说要求未免太高。

海峡虽然不宽

但你就是过不去

给英国点教训,然后让英国体面地退出战争,并保持中立,也许是希特勒心中的算盘。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希特勒叫停前进中的德军,可能也有如此的考虑。

如果德军在敦刻尔克把盟军逼上绝路,造成盟军损失惨重,那么希特勒将彻底失去与英国谈判的机会,英国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全面抵抗,对大陆的德军发动猛烈反攻。

然而放走了英军

英国也不打算妥协

即使无法媾和英国,让其保持原有的“孤立政策”,不拉美国下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对于意图东扩的希特勒来说,在欧洲西线全面树敌并没有好处。和英国睦邻友好,从价值观层面出发帮英国对付老对手苏联,甚至可能得到英国的支持。这才是对德国将来军事扩张最有利的选择。

不论出于哪种原因,历史上的德国装甲部队,最终止步于敦刻尔克二十英里的地方,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

对于英国来说,丢弃上万辆机动车,数千门火炮不重要固然可惜,但与保存了自己士兵的生命相比这算不了什么。几十万经历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职业士兵和盟军战友,日后将会成为英国全面抵抗德国入侵的宝贵力量。

果不其然,四年后,重新装备了新式武器的老兵们和来自美国的新鲜力量一起,坐上登陆艇反攻上了欧洲大陆。只是他们登陆的地方不再是那个叫敦刻尔克的伤心地,而是征服者威廉当年出发征服英国的根据地,诺曼底。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