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书馨
“我们收集到的来自3.7万名大学生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恋型人格特质的增长速度同肥胖症不相上下,其中女性的增长尤其明显。自恋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其中21世纪初期的增速较之前几十年更快。截至2006年,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承认,自恋特质标准测量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在他们身上有所体现。更严重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临床医学对于自恋特质的诊断——也比人们过去认为的更加常见。在20岁左右的美国人中,将近十分之一的人会出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而在所有美国人中,这一比例则是十六分之一。然而,这些惊人的数字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潜伏在更深层的是,自恋型文化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人拖入自恋的“深渊”。自恋流行病如今已经蔓延至整个美国文化,既影响着自恋者,也影响着那些自我中心程度较低的人。”摘自《自恋时代》
纵观全局,这个自恋之风已经席卷中国。
在《十三邀》节目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东对许知远说的那一句“我没那么自恋”。对此我深疑不信,这明明就是一个你不需要懂我,但是求你喜欢的时代啊。
自恋时代下中年与青年的普世的焦虑病
认为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这恰恰是一种自以为“了解”了时代的自恋。事实上这种自恋,无伤大雅,毕竟是为了文化更好地发展,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人的自恋,是正面积极的自恋。
当下年轻人最“自恋”的状态在社交媒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社交是人类群体活动的记录也是人类性格特征的总结 ,某些段子手自拍专家网红在成名之后江郎才尽,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残酷的降低。他们变得无病呻吟,早上睡到十二点,下午吃鸡,晚上淘宝一条街,夜晚美团饿了么,逛得手都酸了,依然不肯改变现状,但是还是希望别人给予好评。这就是轻度自恋。
晒人生刷存在感是整个时代的纹青
文青们晒自拍的习惯像是纹青一样,很难洗得清白戒掉习惯。某些看透红尘的女文青即便是落发之后拍照也还是用美颜模式就可以看得出来本人的心理状态。个人品牌公司韭菜般野蛮生长,谦逊的人也渐渐被卷入追逐浮华的旋涡中,开始想方设法地装饰自己的社交网站主页、选择去做整形手术等。一首非常流行的舞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金钱、成功、名望、光鲜”这些字眼,同时宣告其他价值观“要么不再为人信服,要么已被彻底摧毁”。
大环境下,掌控的资本的人也很急躁
资本过热,都是靠头部带动内容生产,说这个时代内容为王本质上都是骗人的,举例来说,在内容领域现阶段抢的不过是网红和大V。在小鹅通上,各类带着群众赋予光环的情感鸡汤大V的月收入在千万级以上已经见惯不怪。不清醒的追随者也不断的在鸡汤中温水煮自己,按摩了情绪,足矣。人性的本质就是麻木而贪婪,找到共鸣和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偷懒,这也是中度自恋。
知识付费、内容电商、UGC是如何成功迎合这个时代
首先标签化各类人群,即便标签化归类化本质上是歧视行为但是在快速迭代的时代是真有效。
以主题对应的人群去触达和传播,可以更有效且配合多种产品形态共同进行。
像原始的星座一样,众多不努力工作的人靠转发锦鲤和星座手串相信可以转运,当然对这种我没有持反对态度,因为我也会买星座手串和转发锦鲤,我相信靠自己努力同时倔强的相信心诚则灵。由此可见标签化细分人群对产品的助益。
构建高效的触达体系,清晰分析用户的消费门槛及认知门槛,对其职业行为和心理打标签。然后根据用户所在的渠道来筛选,各渠道的用户分布密度;渠道适合的传播物料形态;各渠道触达效果评估及后续优化的手段。
利用自恋心理来进行行为激励,好奇心,炫耀倾向及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进行分享的心理。
简·M.腾格 / W.基斯·坎贝尔曾说,爱自己,做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值得拥有最好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这样做难道不对吗?今天,大众认为自恋是正确的,是提高自尊,保持自信,驱使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各类符合人性的产品如果利用人性心理上取得成功就是整个产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