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疯子”李书福

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李书福有什么秘诀?

作者 | 南方

编辑 | 子木

在继完整吞下沃尔沃汽车,收购马来西亚车企宝腾49%股份以及英国跑车品牌莲花汽车的控股股权之后,李书福又出大招了——以约90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戴姆勒(Daimler)9.69%股份,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东。

戴姆勒旗下拥有梅赛德斯-奔驰等知名汽车品牌,是世界顶级汽车工业集团。这也让李书福打破此前由自己创下的纪录,再次写下中国公司在西方汽车工业中最大手笔的投资。

李书福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辆脚踏式摩托车;民营企业家造车第一人;第一个生产出中国最便宜的汽车;第一个开创了汽车的2万元时代;打了第一个与丰田公司的汽车涉外知识产权案;开创第一个的民办教育体系;第一个民营汽车收购外国品牌……

这么多第一,老百姓最认可的还是民企造车第一人,这个世界会造汽车的人很多,但被称为“汽车疯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叫丰田佐吉,他是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影响了日本经济和一代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李书福,他对造车完全是一种颠狂的状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

李书福是浙江台州人,高考仅以3分落榜的他没有选择继续上学,而是找父亲要了120元买来海鸥相机,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半年后,他赚到了1000元,用这笔钱,他开了一家照相馆。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组装,甚至连反光罩都是找人敲的。

年少的李书福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做冰箱配件很赚钱,于是与人合伙,成立了冰箱配件厂。第三年,在掌握关键零部件蒸发器的技术后,他又组建了北极花冰箱厂,效益很好,不久销售额就做到了四五千万。

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国家开始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北极花”没进入定点生产名单。李书福一狠心,关闭了当时产值已经过亿的冰箱厂,自己去深圳去进修“充电”。

上学期间,李书福发现一种装潢材料很好卖,随即返回台州,筹备建材生产企业,他的厂子很快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此后,他们生产铝塑板,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装潢材料的成功给李书福带来巨大的回报。

1992年,准备在海南房地产热潮中大干一把的李书福被自己的无所畏惧欺骗了,地产泡沫破灭,几乎血本无归。不过这段经历使他相信,他无法从投机中赢得足够的财富和尊重,他更适合搞实业。

有一次,台州市政府组织参观摩托车厂,李书福发现制造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1994 年,全国摩托车厂林立,市场疲软,但没有一家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李书福看中这个机会,企业果断上马,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

吉利摩托车

1996年5月,黄岩吉利集团更名为浙江吉利集团公司,李书福决心造汽车,整合了摩托车、装潢材料、摩托车配件等产业,吉利集团正式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并组装出自己的“奔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李书福开始走向了和汽车打交道之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李书福看来,“从买了第一辆车以后,就想造汽车了……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

1996年,李书福投资3亿在临海开始建设生产基地,基地是以生产摩托车通过的审批,但李书福却另有打算。就在基地建设的同时,李书福开始了造车运动。他买来几辆奔驰车,又从一汽弄来红旗的底盘、发动机等主要部件。然后,用玻璃钢敲打出外壳,将它们组装起来。

一年后,吉利正式宣布投资5亿元,进军汽车业。消息传开后,引来很多人嘲笑。在他们看来,汽车行业属于国企垄断,一个毫无造车经验的民营企业也想来插一杠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李书福的回应则是:“造汽车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除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和不看好,李书福还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汽车生产许可证!在决定  造车之初,李书福就四处走动,但屡屡碰壁的他没有放弃,而是打起了曲线救国的主意。在一次闲聊中,李书福得知四川德阳监狱下属的一个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他急忙赶到德阳,找到那家汽车生产厂,与其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辆车豪情下线。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700多张邀请函,办了100桌酒席,但吉利还是黑户口,几乎没有嘉宾敢来捧场。只有当时的副省长叶荣宝来到了现场。那一刻,他热泪盈眶。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辆车下线

李书福一直为吉利奔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为私营企业摇旗呐喊。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时,李书福动情地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2001年11月,在中国入世前夕,李书福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吉利豪情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在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经过了两年的市场预热,吉利汽车的销量出现井喷。但随后几年,市场开始敲响了警钟,随着钢材、零部件涨价,吉利汽车慢慢不赚钱了。

李书福意识到,吉利必须向高端转型。当他在内部提出这一想法时,遭到了强烈反弹,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场胜算渺茫的冒险。但李书福却说:“风向转了,不能光讲便宜。”

2006年,吉利成为第一家参加底特律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获得组委会颁发的银钻奖。

转型初期很痛苦,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国产车长期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吉利宣布涨价后,月销量大幅下滑,从3万辆猛跌至五六千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李书福将目光投向国外,他决定通过收购来获得技术和品牌。

2007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了李书福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巨额亏损下,福特新任CEO穆拉利推出“一个福特”战略,陆续出售路虎、捷豹等子品牌。李书福前往美国,拜访福特公司高层,但对方并不感兴趣。尽管碰了一鼻子灰,李书福并不死心,依旧软磨硬泡,一来二去,对方记住了这个执著的中国人。后来,当福特下决心出售沃尔沃时,把吉利列为优先竞购者。

2009年年底,在吉利与沃尔沃达成协议后,李书福因此成为全球的焦点,《华尔街日报》更是把他类比为亨利·福特。

李书福签约沃尔沃现场.

然而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是不看好此次收购的,因为自1999年被福特收购后,沃尔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早前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上汽那样的实力连个双龙都收拾不了,吉利又如何收拾得了这么一个烂摊子。

李书福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沃尔沃之所以亏损,原因是规模小,研发投入大,导致单位成本很高,只要将规模做上去,就能盈利。“沃尔沃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老虎,吉利要做的就是放虎归山,恢复它的野性。”

“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李书福表示,两者是兄弟不是父子,未来的方向是像大众和奥迪那样。同时,双方要通过联合研发、联合采购来发挥协同效应。对于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之后的发展,事实也证明,非但没有阻碍它的发展,反而取得了更好的销售成绩,并且安全系数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沃尔沃高歌猛进之际,吉利汽车亦大步前进。2012年7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以营业收入233.557亿美元(约1500亿元人民币)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

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当记者问到这一问题时,李书福反问,“你觉得我成功了吗?我们根本没有成功,以前没有上汽车之前,我们没有负债,每年都是盈利的,现在身上背着几亿的债务,压力大啊,压的我头发都白了,你看,头发都没了。”

李书福和沃尔沃总裁汉肯 萨缪尔森在S90长轴距版前合影.

李书福曾说,“我的大量时间都在研究世界,看看这个世界怎么变,这是第一重要的。”在收购了沃尔沃之后,李书福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收购陷入困境的马来西亚车企宝腾49%股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还收购了英国跑车品牌莲花汽车的控股股权以及美国飞行汽车公司;2017年12月27日,吉利以39亿美元入股沃尔沃集团,成为这家卡车制造商的最大股东。吉利汽车已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细分的汽车品牌版图。

在进行大手笔海外并购的同时,李书福对于国际化格局和国际竞争也有思考。他曾在一次中英商业论坛上抛出了“三个取决于”的说法——“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调整,取决于如何把握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取决于在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中体系能力的提升。”

如今,入股戴姆勒则为吉利汽车海外并购以及国际化布局添上新的一笔,吉利汽车可以直接利用海外本土企业扩展自家的海外蓝图,省去了熟悉市场的时间。未来吉利汽车将有望打造成国际化的汽车企业,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

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许多人问李书福有什么秘诀。他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吉利的魂。”

 

声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