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漫长90年 这事儿只发生过四次

奥斯卡的规则就是要雨露均沾。

《三块广告牌》

作者:耳朵

很容易发现,今年奥斯卡提名大热《三块广告牌》,没有最佳导演提名,在大部分重要前哨战里,像是金球奖、导演工会奖,都有马丁·麦克唐纳德提名。对比到导演工会提名名单,我们可以发现,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顶掉了马丁·麦克唐纳。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一种和解了的感觉。

奥斯卡的规则就是要雨露均沾,所以看看其他几个提名:外来务工人士,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陀螺;女性有了格蕾塔·葛韦格,黑人有了乔丹·皮尔,这俩还都是新人导演,算是扶植新力量;主旋律类型片,来了一个克里斯托弗·诺兰,不是他这个名额也可能是斯皮尔伯格;最后一个名额,就给了小众文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三块广告牌》见缝插针都插不进去。

如果《三块广告牌》拿到最佳影片,它将是奥斯卡历史上第5部,没有提名最佳导演而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

奥斯卡的90年,其实是一个建立标准体系的过程,通过9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奥斯卡的评判喜好,以及它的很多规律。

例如最佳影片,一般都会同时提名最佳剪辑,又或者是最佳影片很难没有表演类提名。因为一部电影要成为最佳,本身也是要雨露均沾一点,导、编、演加上摄影、剪辑、录音等制作部分,都要符合水准。

不说远了,最近一部没有提名导演但拿到最佳影片的是85届的《逃离德黑兰》,一看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流露出一种“哦!”的表情。本·阿弗莱克其实凭借这部电影横扫了前哨战的最佳导演,像是金球奖、导演工会都拿到了。

但当年的奥斯卡提名和工会奖提名,差异实在太大了,除了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斯皮尔伯格(《林肯》)是一路从工会奖杀进了奥斯卡,工会奖提名了的本·阿弗莱克、凯瑟琳·毕格罗(《猎杀本·拉登》)和汤姆·霍伯(《悲惨世界》)全部掉线,换成了大卫·O·拉塞尔(《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贝赫·泽特林(《南国野兽》)和迈克尔·哈内克(《爱》)。

不难发现,在工会奖提名的五部电影,都是好莱坞工业力量的体现,就算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是一部离不开好莱坞工业的视效大片。在奥斯卡提名,仅仅保留了李安和斯皮尔伯格两种好莱坞工业力量的代表人物,外来人文情怀和本土主旋律。其他三个提名,大卫·O·拉塞尔代表独立制作界的翘楚,贝赫·泽特林象征小众文艺新力量,迈克尔·哈内克则是欧洲艺术传统。

但最后奥斯卡做出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个华裔导演执导的既不主流商业、又要依靠工业力量制作的电影。

很有趣的是,第85届奥斯卡是奥巴马第二个任期中的第一个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位很受好莱坞欢迎的总统,为了体现自己对好莱坞的热爱,还派出了他的太太米歇尔·奥巴马在白宫视讯颁发最佳影片。

《逃离德黑兰》有多“最佳”,这个也是见仁见智,但是它肯定是一部很“标准”的电影,每个方面都做得无功无过。

最典型的就是它的叙事节奏,你从一开头就能猜到最后肯定有一个情节,反派马上要追来,但是恰好他们营救的飞机在反派赶到的一刻起飞了。玩了一百年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真的再来五百年可能都不会过时。

这部电影也可以看作好莱坞送给奥巴马第二个任期的礼物,希望他也能带领美国逃离“德黑兰”,不过大家也知道,除了全美同性恋结婚法案通过外,奥巴马没有更多的实质性政绩了。

回溯到万物诞生之初,第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翼》,就没有提名最佳导演。他的导演威廉·A·韦尔曼放在默片时代,也不算太顶尖的人物。

第1届奥斯卡,就像所有文明初始阶段的样子,混乱而又没有章法。当时的最佳男女主角,都不是凭借一部电影拿到的,埃米尔·雅宁斯凭借《最后命令》、《众生之路》两部电影拿到影帝,而珍妮·盖诺凭借《马路天使》、《日出》和《第七天堂》三部电影一起拿到影后。

第1届奥斯卡的报名影片年限,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不像现在就是限制在前一年,毕竟在此之前不存在奥斯卡这个东西,当时也不叫奥斯卡。

严格来看,最佳影片分为两项,最佳剧情片《翼》和最佳艺术类电影《日出》,不过它们俩都没有提名最佳导演。导演也分为剧情类和喜剧类,剧情类最佳导演弗兰克·鲍沙其,喜剧类最佳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后来最佳艺术类电影和最佳喜剧类导演都取缔了,所以一般说起第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泛指《翼》和弗兰克·鲍沙其。

《翼》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历史上唯一的真·默片,后来的《艺术家》是刻意拍成默片的形式,它诞生的同一年,也有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

在默片时代来看,《翼》是一部主旋律大片,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不错的空战特效桥段,也有大明星克拉拉·鲍出演,典型的“大时代,小儿女”故事框架,乱世中的两男一女三角恋,后世的《珍珠港》等片都有偷师这部电影的大体结构。

弗兰克·鲍沙其是经典好莱坞最被忽视的导演之一,他的《马路天使》和《第七天堂》是默片情节剧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0年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像是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和张石川的《七重天》,就有受到这两部电影的启发。我们常会提及的第一个远赴好莱坞主演电影的华人女星李丽华,演的《飞虎娇娃》也是由他导演。另一个提名者金·维多(《群众》),也是经典好莱坞时期著名的大导演,从默片到有声片,再到彩色电影时期,都有经典佳作傍身。

虽然第1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剥离开来,但它们的得主都各自代表了好莱坞默片时代末尾的最高水准,也奠定了奥斯卡的传统审美取向。

在第5届奥斯卡,弗兰克·鲍沙其再次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而最佳影片《大饭店》,大概是奥斯卡90年历史里唯一的光杆司令,只提名了最佳影片一个奖项,并且拿到了。

《大饭店》是好莱坞的一次陶醉意淫,全明星群戏,巴里摩尔兄弟,华莱士·比里,琼·克劳馥,以及无人可及的葛丽泰·嘉宝。现在大家看,可能只认识巴里摩尔这个姓氏,勉强知道琼·克劳馥,感叹一下葛丽泰·嘉宝,但在1932年来说,这是最顶尖的明星阵容了。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柏林的一家大饭店,汇聚着不同阶层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合在一起,也不难看出,这是二战前夕的一个预言故事。

《大饭店》开创了全明星电影这种敛财模式,也暴露出了好莱坞明星制的本质,明星不过是大制片厂吸金的幌子。好莱坞通过这部电影在宣称他们就是世界之王,不论是片内的星光,还是片外琼·克劳馥和葛丽泰·嘉宝的百合八卦,再平庸的电影,都包裹一种耀眼的幻觉载入了历史。

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在第62届奥斯卡上提名了9项奥斯卡,最后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化妆四项大奖。《为黛西小姐开车》放在整个奥斯卡历史里来看,都是一个清流般的电影,如果要选一个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里的小格局佳片,大概《为黛西小姐开车》可以名列第一。

它的故事极其简单,一个犹太人富太太和一个黑人司机长达几十年的友谊,背景又很讨巧设定在马丁·路·德金的年代,非常政治正确。看上去,它好像什么都没讲,最终却因故事的脉脉深情而感动。

这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是奥利弗·斯通(《生于七月四日》),提名的有:伍迪·艾伦(《罪与错》),肯尼斯·布拉纳《亨利五世》,吉姆·谢里丹(《我的左脚》),彼得·威尔(《死亡诗社》)。奥利弗·斯通一个美国老炮,伍迪·艾伦一个美国老知识分子,肯尼斯·布拉纳是英国莎翁剧王子,吉姆·谢里丹爱尔兰人,彼得·威尔则是澳大利亚融入好莱坞的先驱人物。

奥斯卡排斥某些电影人的原因,无非两个,地域和年纪。《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地域上来说,他也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年纪上,比他的澳大利亚老乡彼得·威尔还年长4岁,何况同届还有青年才俊肯尼斯·布拉纳,此时芳龄29岁。所以看来他的落选,原因并不那么简单。

奥利弗·斯通、彼得·威尔和吉姆·谢里丹三个人,在这届奥斯卡同时提名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生于七月四日》、《我的左脚》和《死亡诗社》是非常典型的奥斯卡口味电影,反战、传记和励志。加上三位导演本身的江湖地位、艺术涵养、主流奖项受欢迎程度,当然是毫无疑问双杀。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选项,最佳导演提名里的肯尼斯·布拉纳的《亨利五世》、伍迪·艾伦的《罪与错》,与最佳影片提名里的菲尔·奥尔登·罗宾森的《梦幻之地》、布鲁斯·贝尔斯福德的《为黛西小姐开车》。

一交叉比对,不难看出,这又是奥斯卡雨露均沾点一种把戏。提肯尼斯·布拉纳是鼓励年轻创作者,虽然是靠莎翁剧这种老到不行的传统题材。伍迪·艾伦,好莱坞独立制作知名三八旗手。《梦幻之地》又是一个传统好莱坞主旋律,它和《生于七月四日》、《我的左脚》、《死亡诗社》这种大师加持过的还不同,它代表了一种平庸的传统。

《为黛西小姐开车》,对比它们来说,就成了一个独立而又传统的存在。它比《罪与错》主流,比《梦幻之地》新颖,比《亨利五世》独立,但又远不如《生于七月四日》、《我的左脚》、《死亡诗社》大气。

回到今年奥斯卡,五个最佳导演提名人选,抛开传统主流视野的诺兰和小众文艺派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及籍贯和作品都政治极其正确的陀螺。剩下俩新人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和乔丹·皮尔代表了两种极端政治正确,女性导演拍女性题材,黑人导演拍黑人题材。但《三块广告牌》是男性导演拍女性主角故事,在今年的好莱坞眼中,可能有一点越界。

我个人认为,评价一部电影,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一个是个人的观影经验,个体经验可以决定是否喜欢一部电影。但是一个人的口味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就需要另一个维度,用更为宽广的视角去衡量一部电影,也就是从电影理论、电影产业和电影史的角度客观评判。尤其对于个体经验不喜欢,但是在不同观众领域、文化背景下获得高评价的影片,更需要客观的评价体系,而不是拿个体主观经验去掩盖一部电影的客观存在价值。

从我自己出发,是很喜欢《三块广告牌》。但要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它没有提名最佳导演,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剧本叙事和演员表演实在太抢眼,单看导演的部分并没有太强的存在感,不如前作《七个神经病》、《杀手没有假期》那么突出。

很多人都说《三块广告牌》多么政治不正确,其实它政治非常正确。立广告牌,就是言论自由。广告牌针对警察局,就是人民质疑政府不作为。恰好警察局局长,既破不了案,还身患绝症,简直摆明了在说“川普政府药丸”。加上典型的天使与魔鬼结合体人物,以及圣经叙事模版,真的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好莱坞式电影。

就算没有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也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