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曾经最有希望的国家是如何被绞杀的

文明古国埃及的“洋务运动”是怎么以失败告终的。

作者:重光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埃及作为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前便是中东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文明“灯塔”。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创造了多个同时代的第一,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到了19世纪初,埃及国力却十分衰微,不仅发展陷入了停滞,还面临英、法等列强的殖民侵略,一度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为了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埃及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近代化改革,力图效法欧陆列强,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但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最终却以埃及亡国,沦为英国殖民地而告终。

1609年的奥斯曼帝国疆域与省份划分,

红色的即是埃及省,

是帝国亚非欧海陆交通的重要节点。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深入探究,文明古国埃及的“洋务运动”是怎么以失败告终的。

异军突起的外来王朝

1798年,拿破仑率法军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由于战线过长,且英、奥联军与埃及人民的骚扰十分强悍,孤军深入的侵埃法军最终于1803年被英军在亚历山大港彻底击败,被迫撤回本土。

纵使拿破仑在陆上所向披靡

面对英国的海上霸权却无济于事

一路上也是辛苦的

法军被逐出埃及后,英军不久也撤出。代表奥斯曼帝国中央进入埃及参战的阿尔巴尼亚雇佣兵团首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Mu ammad ‘Alī Bāshā)趁此权力真空夺取了埃及的统治权,当上了埃及赫迪夫(奥斯曼土耳其语:H div,意为总督)。丧失自主权数百年的埃及由此获得实际独立,但仍在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

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画像

但战争带来的未必只有毁灭。法国人带来了新的法兰西思潮,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公民观念逐步传入埃及,引发了剧烈震动。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也看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新军(奥斯曼土耳其语:Ye i eri)在法军的坚船利炮下一败涂地,意识到了已成了“木乃伊”的埃及急需一场变革。这位总督遂着手推行对埃及社会全方位的新式改造,史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正在宫中运筹帷幄的

埃及赫迪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埃及军队的近代化——光有先进的洋枪洋炮是不够的,还得有训练有素且纪律严明的士兵来使用它们。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手下的阿尔巴尼亚与土耳其士兵军纪败坏,时常发生兵变,他不得不用埃及人与黑奴取代他们。但埃及兵源有限,且似乎更适合从事工农业生产,总督大人此时只有通过奴隶贸易才能获得大量而稳定的兵源来扩军。

但奴隶贸易的主导权并不在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手中,而在上游的苏丹诸政权和部落的掌握中。

表现穆罕默德·阿里视察埃及新式陆军的油画

除去奴隶资源,埃及的矿产资源也有赖于尼罗河上游的供应。埃及是一个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度,国境内煤矿、硫磺矿与铁矿都很匮乏。

而这些都是工业化的物质基础,缺乏这三种矿产使得埃及无法进行自给自足的工业化,而工业化推展迟缓又会影响军队的近代化,让埃及在虎视眈眈的列强面前愈发难以自保。因而穆罕默德·阿里产生了入侵苏丹,将其变为埃及殖民地的念头。

埃及确实福缘广阔

苏丹则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为了资源而穷兵黩武

1820年,埃及借口肃清藏匿在苏丹的马穆鲁克势力,先后派出两支军队共一万人入侵苏丹。

凭借着先进的新式枪炮与欧式战术,人数较少的埃军在短短四年内奔袭1500千米,击败了数倍于己却仍在使用大刀长矛的苏丹诸政权武装,基本确立了对苏丹中部的统治。

一路击穿六大瀑布

是古埃及历代统治者的梦想...

随后埃及还进行了多次入侵行动,行动足迹遍布东部的卡萨拉(Kassalā)、南部的法绍达(Fashūda /Kūdūk,在今南苏丹)及其周边的白尼罗河上游地带。随之进军萨瓦金(Sawākin)、最南端的赤道州(Equatoria,在今南苏丹)和西部的达尔富尔。

由此整个苏丹成了埃及的后花园,埃及几乎统一了整个尼罗河谷,建立了一个面积近400万平方千米的大国。

埃及在1820-1822年占领了大部分苏丹

在1880年前不断向南深入

此前埃及还应宗主国奥斯曼帝国的要求

协助其击败内志第一酋长国(沙特家族)

甚至干涉希腊独立战争,真是厉害了

然而事与愿违,埃及在苏丹没有找到梦中的矿产资源(至今苏丹的矿产资源都未被完全开发)。从苏丹捕获大量黑奴送回埃及训练为士兵的计划,也因苏丹奴隶的身体状况而最终泡汤。1822年至1823年间捕获的三万名苏丹奴隶,最终竟只有三千名幸存下来,这些奴隶最后也被打发到了农场和工厂里干苦力。

穆罕默德·阿里接见英国使节

这样一来,埃及费了大工夫征服苏丹,却未能助力埃及的工业化,也没能使埃军战力增强,富国强兵两者皆未实现。资源匮乏的埃及只能依靠从列强进口的煤铁进行工业生产。

但列强对这个中东新强权非常忌惮,暗中进行了贸易制裁,试图阻碍埃及的工业化的进程。这打乱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最关键的军事改革,使其在面对列强干涉时无力自保。为了资源,埃及只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以战养战。

1831年与1839年,埃及两次与名义上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大败战无不败的“西亚病夫”,不仅征服了大叙利亚(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与巴勒斯坦),还攻入了安纳托利亚腹地,直指君士坦丁堡。

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想看到

第二个奥斯曼帝国

埃军势如破竹,引起了欧洲列强的极度惊恐。他们害怕奥斯曼帝国的消亡会导致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到各列强在中东的既得利益。于是英、奥、俄、普四国组织远征军,干涉这场被称作“东方危机”的战争。

四国联军大败埃及,达成《伦敦条约》,归还大叙利亚给奥斯曼帝国。两次战争到头来一场空,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穆罕默德·阿里永远放弃了雄霸中东的打算,退回北非,只保留埃及赫迪夫的世袭权和苏丹的统治权,维持埃及的事实独立,名义上仍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但资源匮乏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埃及的改革陷入停滞,财政状况越来越差,以至于在1843年放弃了关税自主权和政府垄断权。穆罕默德·阿里听后狂怒,吐血六天,最后成疾,1849年终因心病和神经错乱而病逝于开罗,享年80岁。

伴随着他一同逝去的,还有他开启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与半生经营的埃及复兴大业。他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有他这般雄才大略,只能任凭埃及被英法从经济上渗透。工矿企业、河道、铁路、邮政与海关等都被埃及作为抵押品。此外埃及还向英法出让修建铁路的特权、水上航运权与运输权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权与经营权,用来向英法还债。

十万埃及民众的森森白骨

为英法铺平了通往财富的大道

自1876年起,埃及政府更是由英法两国委派的英法公民操纵,摇身一变成了“欧洲内阁”,成了英法用来剥削埃及资源及其人民财富的傀儡。英军随之扑灭了埃及的民族起义并借机大肆安插英国人干预埃及内政。

通过对埃及的经济、教育、工农业发展等领域的大量渗透,英国逐渐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并在1914年12月18日,借保护埃及而殖民埃及。

埃及洋务运动以终告失败,但更苦难的明天还等着埃及人民。

改革失败原因回溯

埃及近代化的失败,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地理环境方面,埃及看似国土辽阔,达100万平方公里,但沙漠占到其总面积的95%,因而实际可用土地面积极为有限,才5万多平方公里。埃及的生产力上限相当低,扩张潜力有限。

再加上这些可用的国土都呈带状分布在尼罗河两岸,一旦其中有任意一点被切断,后果就极其严重——不仅水源与交通会被打断,军事力量也要面临被分割包围的窘境。

远古时代提供完美保护的无垠沙漠在近现代,并不能保护埃及免遭列强侵略。列强完全可以绕开沙漠,海陆夹击埃及唯一的生命线——尼罗河。这使得埃及在战争中若不占据主动权,很快就会被击败。

若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

周边环境方面,埃及不像日本孤悬海外,反而处于中东这个混乱世界的中心,是海路与陆路双重枢纽。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一直是世界强国的争夺焦点。况且有奥斯曼帝国在前,欧洲列强不会允许中东再崛起新的大国。

资源方面,与欧洲列强比起来,埃及不仅因自然环境的限制只能自持少量人口,人口资源处于劣势,而且埃及极度缺乏工业化所需的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铁矿与硫磺矿,只能依赖进口。

这三者让埃及受到列强的严格限制,难以完成军事改革。但救亡图存的需求又使之不得不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但历史证明,这条道路通向的只有自我毁灭,即使完成扩张也守不住江山。

曾经的埃及没戏

如今的埃及还是没戏

国内凝聚力方面,埃及国内的民众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支持度其实并不高。强制兵役与徭役曾在1824年引发上埃及叛乱,许多埃及农民为了逃避兵役甚至选择了自残。

背后的原因则是因为大多数埃及民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此时完全没有形成,在他们眼中的穆罕默德·阿里只是继马穆鲁克与奥斯曼帝国后的另一个异族统治者。人民的思维停留在封建时代,对这场攸关生死的改革重要性一无所知,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漠不关心。

国际局势方面,此时的世界几乎完全以欧洲为中心,埃及毫无机会。一旦它要发展崛起,势必要摧毁奥斯曼帝国,随之就要遇上欧洲列强而被轻松击败。列强们也确实联合起来绞杀了这阿拉伯世界实现近代化复兴的最后希望。

回头看来,也许国际局势对埃及的不利是埃及“洋务运动”失败最为关键的因素。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