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杂志《三联》进军知识付费,成败几何?

三联中读项目的推出,揭开了传统出版和媒体行业向知识付费领域进军的序幕。

2月22日,《三联生活周刊》联合中读APP推出三联中读悦听年卡活动,原价368元一年改为限时特价68元,为读者提供10年来(包括2018年全年)的《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与365天每天1个大咖音频、精选小课。窦文涛、梁文道、马未都等100多位大咖献声为用户解读封面报道。特惠的价格,诱人的福利,《三联》很快刷屏了朋友圈,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

由于用户的大量进入,系统呈崩溃状态。23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紧急公开信宣布:暂停用户的进入,购买通道已于9点关闭,促销活动已于12点提前结束。《三联》的这种做法无疑使得自身的品牌形象减分。

近年来,作为传统媒体的《三联周刊》一直在摸索自己的转型之路,这次选择做一款内容付费APP“中读”,有哪些吸引人的优势?存在哪些弊端?《三联》应该怎样改进?

老牌杂志转型 试水知识付费

新年假期结束的第一天就被一家老牌杂志的付费音频阅读刷屏了——《三联生活周刊》。据说,三联发布了一个68元购年卡会员的活动,用户只需支付68元即可获得5项会员权益,且内容涵盖了从读、到听再到写作等多种形式。最值得一提的是,三联还搞了一个分享分销可返现的机制,从而极大促发了社交平台的转发率。 一时间销量瞩目,当日销售额超过了360万,直接导致三联支付系统瘫痪。

1995年复刊至今,《三联生活周刊》一直都是国内一本主流时政大刊,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然而,被移动互联网浪潮裹挟着的纸媒正断崖式衰落,许多纸媒相继停刊。纵使强大如三联,也难以与整个时代的传播格局相抗衡,转型自救已成必由之路。

一个由传统媒体推出的知识付费平台是什么样子?《三联生活周刊》去年推出的中读App,定位为“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的社交平台”。其内容包括“中读小课”、名家开设的“中读专栏”与书籍导读“干货书”,既可以说是出版物尝试在线订阅,也体现了现有知识付费的课程、专栏等设置。据“中读”项目负责人介绍,“中读”是三联生活周刊对互联网“阅读”的新理解。“微博体,是典型的信息传播,快阅读,碎片阅读;而过去的传统书籍、杂志,是传统传播时代的知识生产,是慢阅读。那在这中间,有没有可能有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我们希去尝试、探索和创造。”其实,早在2014年11月,《三联听周刊》就已经在凤凰FM平台上推出,2015年1月,又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线。

进军知识付费 优质内容是优势

“知识付费”,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也可以转换成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还能收获商业价值。2014年,腾讯率先上线腾讯课堂,拉开了国内知识付费的序幕;2015年,微信、简书陆续上线打赏功能;2016年,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等平台成为先行者,积累了成千上万客户,2016年也因此成为“知识付费元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四大玩家继续领跑,同时新打法与新入局者也纷纷跟上。

根据《2017年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有望达500亿元,网民为内容买单的消费习惯正在养成,知识付费的风口越来越大,但同时,知识内容泛娱乐化严重,缺少专业、权威、高端、刚需的知识资源。报告认为,传统的知识服务平台拥有庞大、专业的资源库,应该成为知识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由此可见,《三联生活周刊》做为老牌传统平台,拥有优质的内容和庞大的粉丝基础,在国内杂志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截止目前,《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拥有126万+的忠实粉丝。另据数据显示,仅2017年,其官微的年阅读数就达到了23.5亿,年互动数也高达294.8万。

平台产品缺乏技术 转型并不容易

最不互联网的《三联生活周刊》,居然也像互联网公司那样,玩起了限时销售与饥饿营销。但对于老牌杂志新做一款知识付费App,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白了就一句话,知识付费除了靠优质内容外,平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和成熟的流量平台分发连接,似乎都不太符合传统媒体的逻辑。

首先,传统媒体是与生俱来的免费基因。在教育、出版和传媒三大知识交付体系中,除了教育、出版需要付钱,比如培训和买书,恰恰传媒业是免费的。即使报纸杂志需要付费,但广告还是它最核心的收入。

其次,相比网络平台,传统杂志媒体并不占优势。互联网上自带流量的大V和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其知识产品只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平台,而不需要通过媒体机构,就可以实现和用户的连接。比如最近朋友圈疯转的复旦女神教师陈果,以及她在喜马拉雅的付费音频“幸福哲学课”。

第三,尽管传统媒体也可以包装个人,但并不能提供数据挖掘、价值变现以及用户购买支付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相反,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不但有流量有势能,还有从讲师签约到产品设计,再到市场运营的一整套体系。

转变传统思维 提升自身技术

信息爆炸的年代,内容不再稀缺,但用户的时间可贵,因此需要最专业的知识分享者,每天用最少的时间,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种对知识的解读。“爆款”或许可以概括产品的商业价值,但却不能成为评定知识的唯一标准。在知识付费火爆的时代,像《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传统媒体如何改进才能分到一杯羹呢?

一方面,公信力是传统媒体最大的资源,服务说到底就是一种信任关系的变现。中国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大都来自政府公信力的权力让渡,但在社群经济时代光有这样的公信力显然不够,还应该把这种公信力让渡给平台及个人,让信任成为和用户有效连接的粘合剂。

另一方面,市场化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大都依靠头部资源,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可以立足本土市场或细分社区,集聚教育、医疗领域的腰部资源创建服务平台,并进行品牌加持。作为一个更加丰足的富矿,腰部资源有树立行业口碑和自我价值变现的冲动,传统媒体的服务平台显然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传统媒体能够撬动本土腰部资源所在的服务机构,或与行业协会合作,让资源打包入驻,既可以节省谈判沟通的成本,还可以提升客制化内容和平台的价值。同时,转变传统思维,提升自身的技术。

三联中读项目的推出,揭开了传统出版和媒体行业向知识付费领域进军的序幕。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文化大品牌入场,不断为用户带来更优秀的知识内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知识产品的内容,在真实性、学术性、实用性等方面,都将获得大幅提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