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供·乡俗|从行花街到逗利是:弥漫仪式感的广州春节

春节里追求的仪式感,有些看似是迷信,但经验主义的乡俗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伦理的秩序、生活的哲学。仪式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家庭最好的凝聚力。

我问老公,过年意味着什么?他思考了一下,说出三个字——仪式感。

老公小郭是地道的广州青年,从小生活在广府文化中,年复一年的春节繁冗习俗早就让他失去了新鲜感。但在他心里,过年的种种乡俗又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春节的这些天,他能感受到疏离了一年的乡情。

广州荔湾区水上花市

在北方严冬腊月草木萧疏之时,岭南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大小小的迎春花市在年廿八前后开放至初一凌晨,每个区都有自己的花市——在热闹的商业中心戒严一段马路,或延伸成几条长廊,又或在公园里设一个区域,一档连一档卖鲜花和年货。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老西关荔枝湾涌的水上花市,花放在船上卖,涌两边是岭南的传统建筑,沿路都有广州的传统小吃,还有粤剧表演和民谣展览。

荔湾区花市上的粤剧表演

“唔(不)行花街唔(不)过年”是老广州春节的一大传统。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写到:“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

年二十九,我跟着小郭穿过马路中间的白玉兰和道路两边的紫荆花,到了越秀西湖花市。我们平时在深圳上班,春节请了两天假提前回来,帮助家里购置鲜花和年货。他今天的任务是买桃花。

几里花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远远望去,人头攒动中还能看到许多风车。风车也是“行花街”必买物之一,传统风水讲求藏风聚气,广州人相信风车带动气流转动,来年会带来好运。小郭往年都会买,但听奶奶说风车转运,运好的时候买会把好运转走。他去年整体还不错,所以今年就不买了。

越秀区花市上,拿着风车和黄金果枝的人们

作为一个北方出生的人,我虽然跟着家人移居广州有十五年,广州的风俗习惯侵入到方方面面,但我却从未刨根问底每个习俗背后都是什么寓意。在今年的花街里,经过锲而不舍挤近人群中的打探,我发现每一种花草都有广州人赋予的美好意义。比如“银柳”,寓意有银又有楼(粤语柳和楼同音),蝴蝶兰是富贵大方,剑兰是一路高升(因剑兰向上长),金桔是大吉大利(粤语桔和吉同音),黄金果是五代同堂,百合是百年好合,红色鸡冠花是鸿运当头。

有些卖花人也并不知道具体的寓意,但总能说出一些吉利的话,比如卖兵乓菊老板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愣了一愣,然后笑笑,说,“就像兵乓球那么圆咯”,然后想了下,继续说,“团团圆圆嘛!”在老板思考的几秒钟里,我确定并不是每个人都熟知每种花背后的寓意,甚至也不是每个品种都有固定的新年“花语”,这种好意头是广州人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意在物上,就算不懂深层的含义,也至少能用“花开富贵”来对应。

小郭在花街上买的桃花树和配花

我探寻完毕时,小郭也买得差不多了。我以为他只是买一支桃花枝,没想到他买了一棵桃花树,不仅如此,还有菊花、银柳、剑兰、鸡冠花、百合等作为配花。小郭把这些花搬回家后,插到花瓶中,再挂上“利是”,就大功告成了,只等正月花苞绽放。

布置好的桃花树

除了桃花,家里的阳台上还有家婆为了新年所添置的各种植物。她说二月初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各种东西了,每年都会提前很多去买花。有些花她也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只知道这个叫“吉祥”,那个是“如意”。还有挂在架子上的猪笼草,沿枝叶浇水后还要将水专门倒进“笼”里。在家婆眼里,这个形似植物大战僵尸里豌豆荚的植物是个聚财的好意头。因为水为财,猪笼草里聚水就是“有钱带唔嗮(有钱装不完)”。

阳台上的迎春花

过年的好意头还从植物蔓延到了食物上。除了花花草草,广州人还要砸年,就是压年、压岁的意思。家婆叫我在每间房的床头放两封利是和一对年桔,想要抱孙子的她还专门嘱咐,在我们房间的床头,要放连枝的、叶子多的年桔,寓意夫妻恩爱、开枝散叶。

在厨房,生菜、芹菜和葱也是砸年的必备之物,寓意生生猛猛勤力聪明。家婆还买了猪手和猪脷(猪舌头),希望做生意的家公新的一年有左膀右臂助力,发财就手,顺顺利利(粤语脷和利同音)。

对于老广州,过年必吃品中一定要有“糕”,无论是马蹄糕、年糕还是萝卜糕、红豆糕,都寓意“步步高升”、“蒸蒸日上”。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也是广州人过年的必备节目,寓意生活油润富足,“煎堆辘辘,金银满屋”。除了这些,饭桌上还要有发菜猪手,寓意发财就手,里面通常加蚝豉,谐音好市、好事。还有鱼和鸡也不可少,鱼代表年年有余,鸡则是广州人无鸡不成宴的习俗。点菜或者做菜的数量一定要双数,因为白事的宴席才会凑单数。

复杂而繁琐的习俗礼数让我这个过年只有大扫除、吃饺子和看春晚的人深觉新鲜有趣。而在老公小郭的眼中,过年的各种“好意头”虽已变得泛滥,但作为一个传统的广州人,他还是非常愿意把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过年的传统习俗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我们和祖先联系在一起的机会,一直以来,祖先在春节都是这么做这么吃的,在同样的时节,我们可以和祖先吃一样的东西做一样的礼数,这样想想还是挺有情怀的。我们的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很有可能不会再这样过年了,很多传统其实也是做一次少一次。”

“做一次少一次”的传统可能还包括过年拜神和拜祖先。年三十晚,我们一家人回到乡下的奶奶家。这是广州和佛山交接处的一个村落,广州南站开发后,拔地而起的住宅高楼逐渐逼近这个村子。但走进村才发现,与高档住宅楼迥然不同的除了楼房的高度和新旧程度外,还有遗留在村子里的最原始的乡俗。

准备年夜饭之前,要提早准备好丰富的贡品,给祖先牌位上香,再拜神,上香化宝。村里的每家每户都设有多个神位,天官、地神、门神、灶君神等,每个神位都虔诚供奉,祈求家人平安美满。

年三十院子里摆放的贡品

团圆饭当然也是重头戏,杀鸡宰鹅,煲好靓汤,一家人齐齐整整上桌开始吃饭。电视播着春晚,大家有说有笑,这餐年夜饭团圆比吃什么更重要。酒足饭饱后,我们拿着贡品和香烛一起走去村口的庙里拜神。

村口的庙并不大,若不是门口的香火,路人或许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房子。庙里供奉着一个叫医灵的菩萨和十来个大大小小的神像,一行人摆好贡品,每人点一把香,在庙里的每个菩萨面前虔诚地参拜许愿后,将香插到门口的香火台上。然后再点蜡烛,接着每个小家庭点一柱跟人一样高、四个手指粗的大香,最后化宝。纸做的金元宝印着符咒,带着一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心愿,消逝在烈火中。

年三十晚,在村口庙前化宝

年三十的仪式感并没有完,小郭最开心的是宵夜时间,家婆蒸一笼煎堆、油角,垫着松糕,衬壶普洱。最后在午夜新年到来时,烧一卷大鞭炮,震耳欲聋的火光中,新的一年到来,新的生活开始。

剪开的煎堆、油角,下面垫了一层松糕,旁边泡了一壶普洱

事实上,老广州过年的仪式感绝不仅于此,比如“年廿八,洗邋遢”,比如“拜神之后不扫地”——年三十拜完神之后直到初二才能扫地,比如初七过“人日”,也许会收到一句生日快乐。

仪式感还在于年后的“逗利是”。从广州红包金额的全国排名垫底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件真正仪式感大于内容的事。在广州,过年会封上百封利是,但金额大多在5至20元,出现百元的都算大钞,通常也只是父母给子女的一两封而已。如果北方人因此觉得广州人抠门,那就错了。至少在我这个北方人看来,广州人的利是在某些时刻更有爱。在广州,不仅亲戚之间长辈给后辈红包,所有没结婚的都可以向结了婚的人要红包,称之“逗利是”,尤其在开工后的工作场所更常见,经常看到一整个部门拉大队去另一个部门“逗”。而过年期间还在工作的例如物业、保安、快递和送餐小哥、甚至清洁工也都能收到满是心意的利是。钱虽不多,但图个好彩头,也是一份温暖的祝福。

包利是

春节里追求的仪式感,有些看似是迷信,但经验主义的乡俗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伦理的秩序、生活的哲学。就如同小郭说的,虽然看似很无谓,却是一年一次与祖先精神相通的时候。仪式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家庭最好的凝聚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