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打磨厂打造了七个“大师院” 旧城的再生与未来

都市变迁过程中,原住民与新居民产生化学反应,传统建筑与新事物发生碰撞。

在北京前门和崇文门之间有一条1.5公里的长街——打磨厂。打磨厂被誉为老北京人的“记忆”之一,从明清时的兴盛,解放后没落,到如今打磨厂街的新生,它的变化是中国都市变迁的缩影之一。

2月8日,由“艺文中国联盟”在西打磨厂街220号举办以“都市变迁中的艺文实践”主题沙龙,作为“打磨场”项目首次公开亮相。“打磨场”项目源于2014年由北京天街集团、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发起一项名为“城南计划——前门东区2014”的计划,该计划围绕前门东区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实践。而“打磨场”作为该计划的先行项目,于2015年启动。发起方邀请7位国际设计师,以西打磨厂街为中心打造不同的院落空间。

都市变迁过程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是一种趋势,空间则是这种情感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以“打磨场”中的三个项目为例:

西打磨厂210号

210号修缮前
210号修缮后

西打磨厂210号原为瑞华染料行,是近代中型店铺的代表性建筑,依稀可见门头印有“靛青颜料、零整批发”等字样,而门外的圆雕石相传为颐和园旧物。非常建筑事务所将其改造为“西打磨厂·共享际”办公区。

西打磨厂218号

218号改造前
218号改造后

该建筑由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设计,民国时期曾为医院,现为“和院”私人会所,不对外开放。改造后的院落保留了原有的主梁结构,加入了山水元素。

西打磨厂220号

220号改造前
220号改造后

该院落由日本设计师隈研吾设计,改造完成后隈研吾事务所北京工作室入驻于此。清末时期,曾为协和医院旧址,先后作为苏联医院、日本医院使用。隈研吾擅长就地取材,建筑外观采用开放性的玻璃外墙与传统砖墙结合,同时覆有外凸的铝幕。建筑原有的木质结构经木匠修复重组后使用。由两种铝制构件组成的铝幕与传统砖墙形成对比,强调传统建筑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据悉,目前已有5LMeet 共享际、民智文化研究院、隈研吾建筑设计北京工作室、 Day Day Up联合办公社区、梶本音乐、西打剧场、会馆陈列馆等机构入驻,西打磨厂还保留了60多户居民。天街集团总经理李军表示“7个修缮好的院子即使有企业入驻,也要全部对市民开放,不会完全封闭起来与老百姓隔绝。”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