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盾董事长周建灿坠楼,扛不住的千钧重压是什么

成功代表一个人奋斗的结果,但那些“胆略型”企业家对科技、文化、创新,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缺乏基本的了解,而陷入“成长式烦恼”,可能是当前许多家族企业主需要反思的地方。

1 月 30 日,上市公司金盾股份董事长周建灿坠楼身亡,具体死因,至今仍迷雾重重、扑朔迷离。

随着周建灿纵身一跃的事件发酵,其身后的家族企业金盾股份被推向风口浪尖,尤其是其融资行为,更是舆论焦点。2月5日下午,金盾股份称,公司可能存在公章被伪造情形,已向警方报案,目前公司被冻结的4个银行账号,涉及资金4.898亿元。此外,周建灿生前的资金去向,亦是一头雾水。媒体披露,此前,金盾股份整体质押率已接近50%,且周建灿、周纯父子二人已累计质押所持的99.93%上市公司股票。

几天前,针对网上微博传言,乐视方面澄清,“股东名单中并没有周建灿名字,双方毫无关系。”据此前每经新闻,生前周建灿正忙着最新一笔融资,而身故后第2天,就有两家债权人上门催债。

抑郁症?周建灿三十年创业风雨

金盾股份董事长周建灿

目前,周建灿在上虞一家五星级酒店坠楼身亡,对外有个说法是“抑郁症”?创业注定是一件孤独的事情,长期背负期望,压力过多,很容易导致抑郁症,4年前,同是上虞的另外一位企业家——闰土股份董事长阮加根,其坠亡之因,也归于“抑郁”。

不过,与当年阮加根涉及资金链断裂困局相似,周建灿出事也少不了与资金链问题有牵连,因为几天前,当地政府就要求各家银行,对金盾股份“不抽贷、不断贷”,意在让企业能正常运转,渡过难关。通常,采用如此做法的,是资金链暂时有困难的企业。

金盾系企业图

目前,由周建灿家族实际控制的浙江金盾控股集团旗下,拥有金盾压力容器、金盾消防器材、金盾风机股份、格洛斯无缝钢管、蓝能燃气设备、蓝邦控制系统和恒康专用车辆制造等成员企业,员工3000余人,全部都是干“实业”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掌门人“抑郁”呢?

先回顾一下周建灿三十年草根创业的风风雨雨吧。周建灿是一位绍兴企业家,为人低调,有关他的信息并不特别多。周建灿,生于1963年5月,今天55岁,祖籍浙江上虞。

创业之前,周建灿是吃政府饭碗的,在当地基层当了8年的土管员,直到1989年下海创业,开了一家上虞市消防配件厂。据说,当年办厂,26岁的周建灿3万元创业资金是借来的,厂子规模不大,类似于家庭作坊。

金盾自草创至今,灭火器这类消防器材一直是一个主营业务,可从“配件”到生产整套设备,必须取得公安部门资质许可,怎么办?1998年,机会终于来了,附近余姚一家消防器材工厂濒临倒闭,周建灿趁机出手,把它揽入怀中。兼并后企业规模扩大了,而且有生产资质,几年后,浙江金盾消防器材有限公司很快地在国内占据了7成市场份额。

起名“金盾”, 周建灿将其定义为“诚信是金、品质是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此后,周建灿立足消防器材,并找准时机,把事业版图扩展至天然气钢瓶、风机、特种车辆等领域。

2014年,周建灿家族旗下的金盾股份在深交所创业板敲钟上市,目前市值约90多亿元。这个3万元起家的创业者,用了近30年的时间。而在今年1月,金盾股份刚刚拿到目前国内地铁通风设备的最大标的——金额为9300万元的杭州地铁5号线风机订单。

周建灿扛不住的千钧重压是什么?

打开金盾集团官网,映入眼帘的是11个大字“先进能源装备系统供应商”,这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定位,自然也是创始人周建灿个人的奋斗目标。

30年来,滔滔娥江水,九曲十八弯,曾经追求,曾经磨难,曾经风雨,曾经辉煌;周建灿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为何就走不下去,而要选择一条不归路呢?走上那条路,自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或者说自己在精神上已经找不出还有比那更可行的了;那么,周建灿头上扛不住的千钧重压到底是什么?

关于周建灿及儿子周纯牵扯债务事件,金盾公司管理层声明,“周建灿对金盾股份更多的是财务投资,周建灿及周纯父子并未直接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具体运营之中”,包括企业上市、重大资产重组、公司的战略规划及重大决策都是以王淼根为主的团队在经营管理。

“财务投资者”身份,类似于就是常说的“战略投资者”,比如孙正义,坐用马云的阿里巴巴29.2%股权,又比如腾讯,是京东最大股东,但都不参与具体经营运作。换句话说,以上回应是想表明,周建灿及周纯父子虽是一致行动人的控股股东,但企业上市瞄准的目标是投资回报。如此说辞,有没有道理呢?

不妨先从金盾股份上市之时的股权结构关系来说起,股权是企业治理的基石。

2014年12月,浙江金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公示了一份由国浩律师集团(杭州)事务所出具的“补充法律意见书”,里面详细说明了周建灿及周纯在上市公司金盾股份的股权关系。

首先,2004年2月设立的金盾控股,原为发行人“金盾股份”控股股东,注册资本5000万元,自然人周建灿出资4500万元,上虞市双堰彩印工艺品厂出资500万元。而在2011年6月,金盾控股完成了一次股权转让,即双堰彩印将金盾控股的10%转让予周建灿的独子周纯。(注,双堰彩印原本是村办集体企业,当时对金盾控

股500万元出资款,系周建灿提供,因法人田婉玲系周建灿胞弟田剑明之妻子,故而将所代持股份还给周氏家族。)

与之同时,金盾股份的前身“金盾有限”也完成了一次股份制改造,控股公司金盾控股将其持有的51%股份分别转让予三人:周

建灿(32.98%)、周纯(16.49%)、马夏康(1.53%)。马夏康当时为金盾控股总裁,为表示感谢其在金盾有限组建和管理团队引荐等方面做出过较大贡献,故“赠予”1.53股权。

金盾集团副总裁周纯

股权转让后,“金盾有限”股权结构变更为:董事长周建灿,持股32.98%,其子周纯16.49%,并为一致行动人,即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现为金盾股份总经理、代董事长的王淼根,持股比例为26.28%;金盾股份副总经理陈根荣19.4% ,而马夏康总裁的持股为4.85%。

2005年底,“金盾有限”成立时,发起人股东为金盾控股和管美丽(陈根荣妻子),而王淼根此前服务于同在上虞的浙江上风实业股份,应周建灿邀请离职加盟金盾有限。2006年7月,他受让金盾有限29%的股权并出任总经理。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实行“合伙人制度”很出名,方洪波也被称为一个成功的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何享健将陷入泥潭的美的交棒给方洪波,是2012年,其实,早他们6年,在浙江上虞,周建灿早已成功地实行了“合伙人制度”,职业经理人王淼根、马夏康不仅获得管理权,而且还拿到相当有分量的企业股权。从雇佣到合伙共享,周建灿在使用人才、人才激励等方面还是先行一步!

从金盾股份股权关系的历史沿革来看,实行合伙人持股计划后,职业经理人王淼根等高管团队,或可能是促进企业经营增长的第一责任人,实控人周建灿应该不直接参与企业具体运营,不过,诸如企业上市、重大兼并重组等大事,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不闻不问的。

近日,金盾方面回应称,周建灿独子周纯还未接班,那么,这方面有什么信息没?身为“少东家”的周纯,与企业上市、集团旗下企业有何关联?

周纯尚未完全接班是事实,但可以说已进入接班历练阶段。

从高中起,周纯就被父亲安排去英国读书,也在本科期间,尊父命选择了与家族企业有关的工商管理专业,可在读研时,他却选择了数码传媒专业。据说周家比较民主,对独子钟情“传媒”,还是支持的,尽管看起来与企业搭不上边。

2012年,回国的周纯进入企业后,是先从事采购销售。此后,周纯为公司提出了“竞聘上岗”选拔干部、建人才公寓卖给员工等重大举措。目前,金盾子公司浙江蓝能燃气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行业四强之一,就是在周纯带领之下的。

去年,周纯受聘为浙江工业大学创业导师,浙江“青牛会”相关报道时有这样的记载:“2014年,金盾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周纯积极开展资本运作。2015年开始,他跑遍了国内的游戏企业,对产业有了充分了解,准备收购游戏企业,但因故未果,在资本和战略上充分考虑后,周纯顺势而为,收购了两家军工企业。目前,公司市值已从上市初的30亿元做到了近百亿元。”

周纯曾公开表示:“我是走在准备接班的路上”,“ 我在学习企业,企业也在适应我,包括我与我父亲对于公司未来的规划理念也需要不断地磨合。”如果上述“青牛会”说法是事实,至少说明二点:

其一,周纯虽未“扶上马”,但父亲周建灿已开始放手。

其二,金盾股份上市,包括后来切入军工领域,22亿元大手笔收购红相科技、中强科技,家族二代周纯不仅是参与者,也是主导者之一;而这个重大资产重组,是由上市公司金盾股份来完成的。

周纯是首届浙商创业青云榜30强、青年浙商联合会理事,除非相关文章落笔时为了“装饰”形象,夸大来写;否则,与金盾股份董秘之前向记者多次澄清“周建灿及周纯父子没有实质参与金盾股份的经营”一说,是存在相互矛盾。

资料图片来源:新京报

2016年10月13日,金盾股份抛出重组方案,高溢价收购两家公司,其中红相科技、中强科技两标的分别溢价6倍和34倍,总作价交易金额22.1亿元,并承诺高业绩回报。预估值大幅溢价,监管部门两次发出问询函,一度引发外界及舆论的质疑。

2月1日,金盾股份受访时介绍,周建灿、周纯父子的上述股权质押及融资主要是为了旗下非金盾股份之外的公司经营。比如投资消防生产线、集团公司征用2000多亩地园区、建造集团大楼等。而钱江晚报披露,金盾股份负债约4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20亿元。周建灿和周纯反复股份质押融资,再用以投资或者收购其他产业,事实上,带有高杠杆融资的性质。

周建灿个人以“讲诚信”为荣,一旦债务人催急,又一时难以按时偿还;重压之下,面子抹不开,故而把死亡作为“唯一”的解脱。当然,所谓性格决定成败,这仅是一种逻辑性推测而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呼吁,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弘扬我国“企一代”“创二代”的企业家精神。他分析称,当前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是仍然以过去创业的经验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政府、政策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完全忽视当今市场的变化和现代个性消费的需求。

第二种是对企业家精神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以为实干、创新加上工匠精神就可以。对“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专注品质、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缺乏了解,因而感到迷茫。

第三种是面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产业、面对全球市场的供需变化,不求深入了解,随大流、看风向、靠政策、找政府,危机感不强,战略意识不够。更有甚者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在本领的提高上和思想的转变上向前迈开一步。这是较为普遍也更令人担忧的企业家状况。

成功代表一个人奋斗的结果,但那些“胆略型”企业家对科技、文化、创新,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缺乏基本的了解,而陷入“成长式烦恼”,可能是当前许多家族企业主需要反思的地方。

寒冬中,周建灿以坠亡结束了30年的创业生命,不应该只有一声叹息!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