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顶层设计必须思考三大基本命题

所有的老板只要创建企业,或者做组织变革,都有绕不过去的三个必须思考的基本命题。从文化角度讲,分别为:我是谁(使命与存在价值、个性)、到哪儿去(愿景与对未来成长的基本假设)、怎么去(与生俱来的禀赋与价值观);从管理角度讲,分别是企业生存空间和幅度、战略目标的分解与执行、组织经营管理的差异与竞争力,包括团队的打造。

作者:宋杼宸

感谢在座各位热烈的掌声。今天我的主题是谈“企业文化作为顶层设计”,副标题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密码”。加这个副标题的原因在于,很多企业没有文化依然能够成长,但为了更好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将文化作为顶层设计。

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最早出自于西方的工程学,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理念目前已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包括企业管理领域。企业在做管理的过程中,一般会给顶层设计一个定义:“以核心理念为基准,以战略性系统思考与设计为方法论——构建变革与管理能力提升的整体框架,统揽全局,抓住关键要素及主要问题,重点突破,渐进式系统推进”。

这其中表现出一种逻辑,对于企业,一定是先有一个基准理念,然后再去构建整个公司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高效团队打造等。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文化作为顶层设计?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同行,也包括华夏基石的同行,都始终在找能够将文化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的方法。其实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将企业文化作为顶层设计?

企业做顶层设计必须思考三大基本命题

所有的老板只要创建企业,或者做组织变革,都有绕不过去的三个必须思考的基本命题。从文化角度讲,分别为:我是谁(使命与存在价值、个性)、到哪儿去(愿景与对未来成长的基本假设)、怎么去(与生俱来的禀赋与价值观);从管理角度讲,分别是企业生存空间和幅度、战略目标的分解与执行、组织经营管理的差异与竞争力,包括团队的打造。这从两条线佐证了,任何一个老板都得去思考企业文化的这些问题,思考的成功与否,基本决定了这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家,或以企业家为首的管理团队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这也是文化管理的核心。我们跑了很多央企,很多著名的民营企业,他们都认为文化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搞各种活动的,这个看法对不对?也对,但只是将文化作为了一个载体。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还应是系统思考。

首先要思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我们的团队去企业做战略,做营销、文化、人力资源,深刻感觉到老板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考虑是否准确,完全影响着他的战略、营销和团队。

其次要思考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愿景?

再次要考虑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在什么地方?

最后才能考虑到整个企业做事的价值取向,从而构成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以上问题,其实无论是做文化研究还是战略研究,都要有所考虑,它上升到理念体系,就是一个文化大纲。所以,我们把企业文化作为顶层设计,必须要考虑的三大命题是:

一、使命、愿景和战略,构成企业的事业基础。老板带领一批志同道合者做事情,首先要把这一块想清楚,否则其他两块就像小孩子搭积木,缺少内在逻辑。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顶层设计里最主要的是事业为基础。

二、围绕事业理论基础,组建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例如管控、经营理念、机制等等。

三、考虑用人。在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下实现我们的事业?前两块内容已经明确了,才可以考虑要选择怎样的人才,来实现企业的事业。

这是做文化管理时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企业如果能按照该逻辑思考问题,一定会走得很远。当年华为、美的、联想等也是应用这种发展逻辑。

企业做顶层设计的三个案例:华为、海尔、光启

老板必须要思考,企业最顶层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以三个案例来看:

案例1:张瑞敏创新平台变革前的顶层思考

华夏基石曾参与海尔的平台化设计,对张瑞敏先生的思考十分有共鸣。他经过长期的思考发现,以往传统家电企业采用的做大规模、占山为王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时代,必须分解到很多小企业,让每个企业具有自主的核心竞争力,他把这叫做“自我进化”,认为这样才能构成整个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他还发现,海尔和联想、格力等企业,一直是以企业为中心,而现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互联网节点,那么,为了进入大的互联网平台,就要重新构建自己的企业特质、企业架构等,也就是要重新架构组织,要打破科层制,推倒企业墙,构建生态圈。所以,海尔搞了很多小企业,在自己的平台上创新。而且创建了一个面向全球创新的平台,打破了原来的企业管理架构。以前的组织形式是正三角形结构,最顶层是张瑞敏和他的核心管理团队,然后是各部门,最后是业务部。现在翻转过来,最底端是张瑞敏为首的核心管理团队,被定义为服务于一切的服务部门。

张瑞敏对企业、对自身团队时刻保持思考,是海尔组织架构与流程变革的引导,更是海尔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

案例2:光启创业后的顶层思考

深圳光启科技当年是五个80后用借款20万起家,历时八年,如今已经市值1700亿。他们团队最初进行企业构建时也经过一个迷茫期:作为知识分子,不知道要做什么样的企业。后来我们有幸和他们一起分析思考,首先是创业的三个阶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企业的发展定位、事业基础,以及愿景、组织架构、经营原则等。然后判断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以此作为发展基础。最后发展出它的创新理论,也就是《光启颠覆式操作系统》。

我们用时一年做出了这个系统的1.0版本,重点考虑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光启的信仰与追求,他们称之为改变世界的创新。就如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在他之前人们都是用蜡烛,但他的发明为人们创造出享受光明的新方法。光启企业在做的事情就类似于此,没有成功先例可言,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所需材料都不是常规的,所以他们首先要考虑他们这种类型的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去做产品和市场。之后是2.0版本,主要思考光启颠覆式创新的基本定律及导向,基于四个量子力学原理,提供了48条行为导向,具体指导生产部门、职能部门等如何去应用。最后是3.0版本,主要明确光启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生态策略,思路与前两个版本稍有区别,因为做旧版本时,只清楚是要建一个平台化企业,其他像组织架构、公司愿景等,在文化大纲里都是不存在的,不知道它最终会发展得如何。不过现在,系统版本在提升,企业也已经以服务生态系统为核心,开始做整个组织架构的跟进。所以,企业的发展必然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的不断思考,最终明确定位,找准发展方向与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文化作为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3:华为基于顶层设计的机制制度体系表现

《华为基本法》是众所周知的,华为除“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外,还加上了业务体系及人资体系发展纲要,出了一本书叫《价值为纲》,围绕财经管理体系来做。去年华为的文化又升级了一点,加入一条“自我批判”,也属于核心价值观,将来必然还会生成更多新东西。但无论怎么发展,它的业务体系、管理体系,都是围绕核心价值标准,并将其当作顶层设计在做,这是一个好的企业能够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

企业文化应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激活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思考关于价值观的应用?因为很多企业做了多年文化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精力后,却发现收效甚微。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执行者不了解文化应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必须自上而下的全面系统思考,形成价值观体系,然后与公司具体的经营及价值观很好的相结合。这是每个具体操盘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接下来,才能考虑如何利用系统思考的价值观体系,将其作为企业的基本法或宪章,指导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这个过程也就是文化落地,而抓事业、组织和团队就是文化落地的基本途径。

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激活=人的激活+组织优化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推出了文化落地的模型实践,即“基于价值观的管理优化”。其中,文化如何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是分两条腿来走:第一,做人的激活。这是领导者和团队都希望看到的,所以文化上必须考虑人的激活。第二,文化要和组织优化相结合。因为这两者如果不能互相支撑,文化落地就会出现问题。

这在几十家企业里已经做了实践,效果非常好。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激活,是从人的优化到组织优化,其中以管理为主线,以激活为手段,以优化为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组织效能,同时打造出一支高绩效团队,是以管理为抓手的企业文化落地的系统方案。体现在做文化落地时,我们会把提高组织效能放在更前面,再围绕它的需求提高相匹配的高绩效团队,以这个角度大量做基于文化的顶层设计,将重点放在组织优化上。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因为如果将企业看做一个人的话,正常情况下,它的想法与整个身体架构机能,以及如何行走是基本协调一致的。

但企业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它有三种常见状态:

第一,理念超前,但人和组织特别落后。例如我们在为一家从事卡车汽车行业的企业做咨询时,老板说:“我一定要做互联网的企业”。但他本身是做卡车零配件供应,对互联网企业这个概念其实并未搞清楚。在中国有没有互联网企业?我的概念中是没有的,所有企业就只是企业,不过是在这个时代增加了互联网的思维和特点,但并不代表它就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不叫企业吗?活了几百年,尽管历经时代变化,但它仍然是好的企业。所以这个老板的根本诉求其实应是:互联网的思维和工具,怎么能够高效激活我的企业?

第二,理念落后,组织和人超前。这一点多在新兴企业中出现,尤其是国营企业。很多创业者跨入新的行业后,会发现他想很保守的去做,但新招来的人搭建的组织架构与团队,与他之间的思维存在很大冲撞。团队想要放手去做,觉得领导者固步自封,行进缓慢。

第三,理念及队伍落后,组织架构超前。这种情况在新兴企业中表现比较明显。它们刚开始一切处于懵懂阶段,会向一些互联网企业学习,比如学习阿里、腾讯等,将组织架构搭得特别好。但问题在于,老板骨子里还是遵循着最传统的东西,想的是怎么去控制人、财务、物流,让员工服务于自己。

无论是哪种情况,以上都是我们做文化落地时要具体分析的,然后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我讲两个反面的案例:

1.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的企业案例

去年,我为一个北京企业做咨询,它的品牌非常古老,创业者今年91岁,当年用五万块钱和七八个下岗工人一块起家,现在公司差不多规模已经有60亿。作为创业者对现在的规模非常满意,他对现在的干部职工说:“你们不要折腾了,把家管好就行了”。所以,整个团队目前仍一直沿袭着旧的运营模式,经营管理理念非常之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每年十几亿的销售额,基本上它糕点主业利润为零。更可怕的是,当时有一家企业在它的品牌前冠上地名“苏州”,已经直接逼了过来,将工厂建在了北京。所以,这个老板若再不做改进,公司一定会出问题。但非常遗憾,这个项目的文化大纲做成功了,落地却未成功,因为它没有上级单位,而董事长个人年事已高,有时甚至连人都记不住,可是地位无可撼动。所以做完该公司的项目第一期后就难以为继了。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很多企业同样如此,领导认为自己按照惯例已经做了很多年,并且成功了,所以要求员工必须循规蹈矩。但现在非常大的问题是,这样是否真的能持续成功。

2. 老板思维方式僵化的企业案例

有一家做煤炭的公司,生存质量依靠煤炭价格的高低来决定。煤炭价格升高,它就有丰厚利润可赚,每年几百亿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因为当时煤炭每吨涨到700元。但当降到280元时,公司日子没法过了。以往的钱到哪里去了呢?老板用去搞煤化油。全球都没有企业去做好这件事情,但这个老板做了。一开始就投了300多亿,但还未生产时就已知道,每生产一吨将亏损多少,这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接着,他又想到另外一步,以煤化油为原料,去开发新的化工产品。可是他忽略了,他要面临的将是原本已经很成熟的化工行业,前景会如何大家能够想象到。企业发展到现在这个状况,与领导者对企业顶层设计的思考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落地:作为管理手段之“人的激活”

价值观管理的关键抓手——价值观考核

前面我讲了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激活,一是人的激活,一是组织优化。人的激活层面,包含价值观的整合,我不再多讲,因为在座都是做文化大纲的高手,知道我做文化大纲首先是帮人统一思想。但最关键是价值观整合完成后怎么办?尤其是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就是不去做,这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让员工的行为能够符合公司价值观?目前还有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企业,要求我帮它们做员工的行为规范。它们思维方式相对落后,所以我们推荐了一种方法——价值观考核。其实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做,包括华为、GE、宝洁、阿里、京东等。

方法是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变为行为标准,并分为不同等级: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每年对员工进行价值观考核。最近,这种方式我也推给了几家央企。施行后发现效果在逐渐显现。这里的关键不只是考核,而是考核结果的应用。

比如规定干部价值观考核必须连续良好两年以上,才能进入干部后备区,如此一来,想上进的职工必然会遵循标准去做。阿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超前,它在各类评选中,将价值观和绩效考核的分数各占50%,比如某个团队今年业绩做了200%,但价值考核为零,那么该团队奖金分配资格取消。这一点在它的选人用人上通用。所以,想让员工的行为与公司价值观标准保持一致,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套方法。

价值观管理的关键抓手——价值观行为改进

这一方法,除用在干部以外,主要用在行为改进上。2008年起,我们开始把企业的价值观变为一种行为,且一年只做一个行为。比如做执行力,企业一年就只做执行力的改进,其他改进也是如此,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在某企业用这种方法做执行力文化改进,当年的业绩增量百分之七十,其实并未做大的变动,只是因为专注于一点,让职工行为和公司价值观保持一致。总体而言,为实现个人与公司价值观相匹配,我们用到两大抓手:价值观考核和人的行为改进。

干部动态管理的关键抓手——干部四象限管理

我发现不管是民营还是国营企业,最大的问题都是干部,公司业务完成好坏与干部息息相关,团队建设好与不好也与干部相关。如何打造干部队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今天我特意来讲干部四象限管理。因为最近我们在国营企业用了这套方法管理干部,效果比较明显。民营企业可能会更好,毕竟国营企业受两大限制:第一,干部的调动不完全由领导说了算。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人员很难出现变动。第二,没有一套量化指标来管理国营企业干部。我们从公司干部理念到标准,最终打造出一整套干部管理方法,核心落点到干部四象限管理。

它对干部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业绩和品德(价值观),第一象限是品德低、能力低;第二象限是品德高、能力低;第三象限是品德高、能力高;第四象限是品德低、能力高。国有企业讲党的干部基本要求,很多民营企业讲廉洁,添加这些要素不影响四象限的应用。每年的干部的业绩与价值观考核,都可以在这四象限中体现。

那么,面对不同的岗位、层级,会有不同的安排。比如,有的人处于第四象限,非常会做业务,但是价值观与公司标准不一致。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公司不会一棍子打死,而是采取培训的方式让他符合价值观标准,如果还不行,就采用轮岗、转岗、下岗等不同策略来应对。这套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对于国营企业,领导用这种方法来管理干部,可以不立刻启用,而是见机行事,想用的时候再用,看到有职工业绩不行就给他换一个岗位。我们曾在西北地区,为一个地方税务系统做文化项目,其中就涉及到干部管理问题。税务系统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的人员流动性很小,基本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岗位完全是金字塔型,老的下不去,年轻的上不来。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没犯错误且身居高位的人要怎么调整,这其中一定是要用到方法论的。干部四象限管理可以让干部在价值观的指导下,比较心服口服的接受公司对干部的管理。

人的激活之全面认可激励系统

全面认可激励系统可能重点是对员工来讲,目的是通过此系统,实现非物质手段对员工贡献的认可和激励,使得被认可的员工行为得以持续强化,进而能更好的提升员工工作激情和主动性。尤其对现在的80后、90后,或者所谓的新生代员工而言,最有力的两种行为是认可和赋能,这也是他们最需要的,而具体做法就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与之相比,物质奖励和奖金是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的。

企业文化落地:作为管理手段之“组织优化”

价值观与机制匹配之流程的顶层设计

我们讲价值观时,一边是关于价值观管理、干部管理与人的激活认可,重点在人。另一边是组织优化,重点讲价值观与机制的匹配,包括流程和组织架构设计,重点在组织。

关于流程变革,以我们在做的一家公司为例,一条线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准绳、以奋斗者为本,一条线是整个系统的再造业务流程,要求满足客户体验、提高响应速度,同时要把文化融入其中。所以,我们为它做出了基于价值观的流程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做完之后,2018年开始,围绕流程优化做流程绩效,主张从流程里抓绩效。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大部分企业流程太长,而且不管民营企业、国营企业,越是发展流程越长。那么,如何从流程里抓绩效?华夏基石的一个团队,为某家汽车制造企业做的流程绩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基于流程的顶层设计,应分别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研究这个企业的流程:

1.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管理功能设计和运营的状况;

2.从流程的角度分析部门和岗位层面的设置是否出现问题;

3.从组织高效运转的原则出发,分析和评价组织运营的实际效果,最后保障到整个企业流程都能够符合公司的要求。

但整体而言,流程这方面内容在实践中基本是打折扣的,为什么?因为大多企业无法像华为那样,将流程倒过来,以客户为中心为起点。国内80%到90%多的企业,都是以干部的职能为流程推动点。整个流程的推动还是依靠领导,领导不签字,流程动不了。外部客户出现了问题,需要内部领导半天之内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推迟一两个月。这样的案例我们见过很多。所以,对于打折扣,要做的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对企业来说,流程绩效至少对流程设计的实际效果有帮助。

价值观与机制匹配之人力资源的顶层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的顶层设计,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全局的系统性设计,是目的、原则、理念、基础规则、管理模式的集合,是开展该项管理事务的指导性文件;顶层设计承接公司战略和核心价值观,是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前提。

那么,人力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到底是稳定、激活,还是大锅饭,亦或是有限度的激活?以实践来看,我发现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老板,他们都希望是有限度的激活。口号喊得非常响亮,要让自己的团队像狮子一样去拼搏,但是,因为受到先天的创业团队以及管理的限制,实际上并不敢将完整的一套理论应用于实践。不过即使是有限的激活,对于文化落地与人力资源顶层设计方面,仍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如何进行顶层设计?我们是基于华为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体系,具体为: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机制与制度体系,驱动员工全力创造价值;

建立科学系统的全面价值评价体系,使价值分配有据可依、有法可从;

建立多元、动态的价值分配体系,实现全面薪酬激励,以持续创造价值者为本。

在各个方面确定顶层设计原则,然后按照这套理念去做人力资源的变革与提升。

复盘是一种持续改善的变形

众所周知,联想讲复盘讲得最多,去年联想已经开始将复盘作为它们的国际性文化,在全球进行推广。复盘与华为的自我批判相比可能更人性化一点,它是持续改善的一种变形,始终围绕事情的改善在做,而不是针对于人的行为。这一点上,华为的自我批判更严厉一点。所以复盘应用于央企或民营企业,效果都不错。

这种方法的运作周期可能比较长,因为做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在一个公司待一年,从领导层到各个部门,再到下面员工,教给他们怎么做复盘。复盘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只要做了,半个月或一个月内就会看到效果。这个操作,我们把它放在组织优化的最后一块,称之为整个团队的能力提升。

让企业文化成为生产力

总而言之,文化落地一定要有一个系统思维的方式,然后才能让企业文化成为生产力。所以,按照原有的体系,我们现在为企业做文化落地规划分两点内容:第一,员工激活体系怎么做;第二,组织效能优化体系怎么做。具体可以列出很多内容,比如价值观整合计划、人的激活计划以及组织效能优化计划等,它们又包含各自的相关内容。这些东西上报后,企业立马会发现,原来自己搞了这么多年企业文化,其实就是搞“文武”,文是指年会、辩论赛、演讲赛等,武就是运动会。企业不知道这些东西如何与经营管理相结合,而我们提供了具体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价值观层面上,与领导个人的战略意志和思维理论基础保持一致,帮助企业在文化管理上提升一定高度。

谢谢大家!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宋杼宸,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兼企业文化顾问公司总经理、首席企业文化专家;根据2018华夏基石新年年会论坛宋杼宸内部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文字整理/编辑 丁蕊 张晓倩)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