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会·对话】张越:金融科技贯穿业务 合规建立信任

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资产配置这一主题在不断地改变内容。跟随金融业务的本质逻辑,抓住技术带来的机会,发展专业力量。在1月24日界面主办的浦江•新时代发展论坛上,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张越。以下内容为专访文字实录整理。

受访嘉宾: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张越
采访记者:胡颖君
文字整理:程昕媛

记者:最近企业有哪些新动作?

张越:我们两周前发布了2018年资产配置指引,其中有一个资产配置黄金三原则,第一是跨资产类别配置,第二跨地域配置,第三用母基金超配另类资产。其实这三条很好地概括了我们2017年业务上的进步,跨资产类别配置,我们在各个主要的资产类别里都部署了非常强大的投资能力,跨国别配置,我们在海外,在美国,在新加坡,在香港都已经布置了团队,而且会进一步拓展。用母基金超配另类资产,这实际上是宜信非常独有的一些亮点。

母基金这个产品本身并不是新的,他是一个结构化的安排,但是用母基金把另类资产的品种能带给中国的广大投资人,这一点其实是非常考验专业能力的,这是我们在2017年取得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记者:因为宜信的主要业务是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从您看来宜信是如何把金融科技贯穿到这里面去的?

张越:宜信走到今年其实马上要12岁了,在宜信的基因里一直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种负责任专业的金融,因为我们认为不管是用科技做金融还是用什么做金融,首先还是金融业务,他有他的本质逻辑。第二点我们非常尊重技术带来的机会,当初宜信诞生其实面对的就是在整体信用体系缺失的中国,如何为广大个人提供贷款这个问题,在那个时候宜信是首家发明了在移动端提供信贷服务,这个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和对技术的探索,其实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是当时提给所有金融机构和这个市场的,但宜信拿出了很好的一些模式和解决方案,也造就了第一阶段的成功,比如说宜人贷,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的第一股,在美国上市等等,都是阶段性对我们业务的一个肯定。所以将来金融的专业和科技的力量,以客户为中心去展开,仍旧会是宜信的一个发展主题和思路。

记者:2018年宜信会有哪些新的计划?

张越:在2018年其实我们会延续前几年的这些努力,在普惠金融方面我们会继续丰富产品线,为更广大的客群提供更加能够定制的产品,因为这样子的需求其实在市场上持续存在,而且随着中产阶级的发展,对于消费信贷方面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强,在财富管理方面,我们一直想把我们的投资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越来越多地带给中产阶级甚至大众阶层。他们在财富管理服务方面,其实是一直被忽略的人群,命题跟当年的小额信贷市场所面临的命题非常像,所以在2018年我们会继续一方面夯实我们的投资能力,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我们会不断借助技术的力量,形成针对客户、客群的解决方案,让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享受到资产配置这样子的服务。

记者:您刚刚也提到了宜信会因为更多的人群资产配置,在您看来,新的一年如何去做投资?

张越:资产配置实际上是一个主题,他的结构、权重以及单个基金、单个项目在里面的内容,实际上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会变化,在今年2018年的资产配置指引中,其实我们对每一个大类资产的类别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占比,但是我们非常非常希望推荐客户的是加重对于母基金配置另类资产,这个逻辑其实并不是说我们自己想推母基金或者另类资产这个概念。另类资产崛起在国外已经有一些时日,背景是当经济波动公开市场的投资品种,投资回报下行的时候,很多首先是大型机构投资者采取的一种投资策略,去平衡风险和收益。但是另类资产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操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非常非标准化,专业门槛很高,而且很多另类资产投资机构对于个人是不开放的,只对机构投资者。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认为母基金实际上是用基金投放到专业子基金,再投资到单一项目,单一产品中去这样的方式,是适合中国现阶段配置另类资产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在指引第三条特别提出,用母基金的方式去超配另类资产,去平衡风险和收益。

记者:我想问一下智能投顾方面的问题,智能投顾在中国发展中是遇到了一些阻力,发展路径跟在美国的智能投顾是不太一样的,我想请教您,如何理解在智能投顾领域的发展差异?

张越:在美国的话,智能投顾的发展有他非常强的底层逻辑,第一金融市场标准化的产品要非常丰富,否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事情,比如说这种被动产品ETF。第二点要有一个广大的客群,对于资产配置有概念,但是享受不到服务,因为自己的资产门槛不够,或者是不愿意为这样的配置服务付高额的费用。这个时候市场的需求和条件是具备的,智能投顾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实际上落在投顾身上,是用机器的方法替代人工做一些基本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之下,同时在美国,还有一个税收上的优惠,所以智能投顾能给客户带来的价值非常明显。

第一,享受到你原来享受不到的配置服务,付一个较低的费用。第二,你能够在税收上面得到更好的优化,这些条件在中国实际上满足程度是不同的,第一我们的标准化被动型产品比如说是不够丰富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可配置,只不过情况是不一样的。第二,我们在中国市场客户为配置付费这样概念,其实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哪怕我们看高净值客户这个客群,其实很多时候这种财富管理机构的收费来源是从产品端,作为一个渠道去收费的,而不是从C端客户。第三,税收事情在中国也还因为法律框架各个方面还没有成熟,所以智能投顾方案到了中国必然会变形。

记者:美国的智能投顾鼻祖,他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个瓶颈,他们在开发C端客户这块其实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您如何看待智能投顾B端跟C端发展的差异?

张越:其实B端还是C端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主要看解决方案更能满足谁的需求,谁就是客户,如果对于C端来说,其实智能投顾方案本身会有一些局限性。第一,客户对于资产配置理念,自己要非常强的认识,才能接受这样的方案。第二,客户财富管理是比较复杂的,还有他的负债端,比如说一些房贷、车贷等等,流动性安排。所以一个智能投顾的解决方案,往往只是整个财富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智能投顾这种机构,如果只提供这样的服务,对于很多客户来说,瓶颈很快就会有了,所以这些客户又会觉得你解决了我一点问题,但是我其他的问题又解决不了,他还是要自己去组合整体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财富管理是一个信任业务,大部分的智能投顾公司其实年龄都比较小,在市场上建立起广泛C端的信任,一做C端业务就是一个规模业务,你的成本否则下不来,盈利就困难。这个时候商业逻辑非常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智能投顾公司遭遇到自己产品价值的瓶颈,客户的认知,盈利模式的挑战,必然得想一想,到底服务谁其实是更适合我的。那对于很多B端来讲,其实B端是谁,无外乎也是一些财富管理机构或者是有资产的机构,他们缺乏的可能是说一个资产配置的服务。我有底层资产,我有产品,我也有客群,但是我原来的服务模式比如说没有办法下沉到某个客群,但是这样智能的方式就可以补充掉这一块,这个时候这个逻辑就非常非常吻合,而从B端是一个批发概念,对于这些智能投顾公司来说,盈利也更有可能解决。

所以我觉得B端和C端,B端背后还是C,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路径而已。

记者:那您刚刚提到智能投顾在盈利方面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另外一个在中国监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在2018年应对监管角度说一下。

张越:在宜信做财富管理或者我们做任何业务,都把合规视为生存的根本,这并不是说去迎合谁或者怎么样,因为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不管用智能投顾还是说用什么样的概念,你到底在做什么,其实你在做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有一个非常大的底线,一定要合格投资者的概念,你对客户风险取向、承受能力,从监管的角度,从负责任的金融机构的角度,一定要详细考察。所以智能投顾其实在监管考量上,本身非常重的一点就是说到底背后是什么样的底层资产,风险的特点是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并不因为这样技术化的包装就可以忽略这一点。所以非常非常关键的一点要注重投资者适当性这个问题。此外,其实不管用不用智能投顾,所有适用于财富管理,适用于资产管理,他的这些底线监管原则,全部都要考虑。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