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被奥斯卡大书特书 美国人为何格外关心起性骚扰?

#MeToo运动可能和另外一位名人有关——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

2017年12月9日,纽约,民众在特朗普国际酒店外游行抗议。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张洁华

编辑 | 曾宇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坎摩尔(Jimmy Kimmel)这样说:“这里即将发生的将被载入历史。”他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斯卡金像奖90岁大寿,更和近期风起云涌的“我也是”(MeToo)、Time's Up(时间到了)等反性骚扰行动有关。

果不其然,从坎摩尔开场白到本届影后麦克多曼德(Frances McDormand)邀请所有女性提名者共同起立,都让人感受到了MeToo反骚扰运动在短短几个月间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影响。著名NBA球星科比(Kobe Bryant)虽因动画作品《亲爱的篮球》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成为同时获得专业体育冠军是奥斯卡奖的第一人,但他十五年前受到的性侵指控又被挖了出来,让他的得奖成为争议话题。

3月4日,好莱坞,科比动画短片《亲爱的篮球》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在美国、特别是在好莱坞,反性骚扰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自去年10月美国女星米兰诺(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号召网友们披露自己的性骚扰遭遇后,MeToo运动风起云涌,大批公众人物接二连三被曝性骚扰丑闻。那些站出来披露性骚扰、性虐待的“打破沉默者”(Silence Breakers)更是作为一个群体被《时代》周刊评为2017年年度人物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性骚扰、性侵事件有那么多,覆盖娱乐、科技、政坛、体育、餐饮等各行各业,发生时间从几十年前到几个月前,或者就在最近。

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已经被受害者尘封多年的遭性侵经历,为什么会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如井喷般纷纷被披露出来?

名人效应?

事实上,最早发起“MeToo”运动的并不是米兰诺,而是一位名叫布尔克(Tarana Burke)的不知名黑人女性。她在2006年就发起了这项运动,当时的初衷是帮助那些曾经遭遇过性侵、性虐待和性剥削的年轻女性,特别是社会底层的黑人和其他有色族群的女性,让她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在此之前,主要媒体对布尔克和MeToo运动的报道屈指可数。然而,在米兰诺去年10月15日的推文发出后,情况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米兰诺在这则推文上写道:“一个朋友的建议:如果所有曾遭到过性骚扰或者性侵害的女性都用‘我也是’标注出来,我们就能让人们看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如果你曾遭受过性骚扰或者性侵犯,请在这个推特后面回复‘我也是’。”在这个推特发出去后的24小时内,推特上#MeToo标签的出现数量就差不多达到了50万次。

来源:推特/Alyssa_Milano

米兰诺之所以要发这则推文,是因为美国媒体曝出好莱坞著名制作人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骚扰大批女性,甚至包括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格温妮丝·帕特罗(Gwyneth Paltrow)、凯特·贝金塞尔(Kate Beckinsale)等一批著名女影星,这让媒体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度急速上升。之后又有更多女演员站出来披露曾被韦恩斯坦或其他导演性骚扰,导致这一运动不断发酵,并逐渐从好莱坞蔓延到了其他行业和领域。

在这份长长的骚扰者名单中,有好莱坞著名男影星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知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奥斯卡奖得主、演员兼导演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美国前总统老布什(George H.W. Bush)、明星大厨约翰·贝什(John Besh)、ABC政治新闻主管马克·霍尔珀林(Mark Halperin)、《纽约时报》明星记者格伦·斯拉什(Glenn Thrush)、CBS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美国体操队前队医拉里·纳赛尔(Larry Nassar)、阿拉巴马州共和党参议员参选人罗伊·莫尔(Roy Moore)、以及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的球星……

在作为性骚扰重灾区的好莱坞,今年1月1日,好莱坞300多名女性又共同发起了名为Time's Up(时间到了)的反性骚扰行动,并在《纽约时报》登出整版广告,再次将反性骚扰行动推向一个高峰。在接下来万众瞩目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女星们纷纷穿上黑色服装,以示对该行动的支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再度引发了全球对性骚扰话题的高度关注。

由于曝出的性骚扰指控多数和公众人物有关,话题的传播也确实显示出了明显的“明星效应”,引发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就像是明星带领的其他风潮一样。

然而,在此之前,也曾曝出过明星性骚扰的丑闻,#MeToo运动也已经开展了10多年,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会突然出现井喷呢?

有人将此归功于科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受害者更容易团结在一起。但问题是,就在前两年,演员比尔·寇斯比(Bill Cosby)因性骚扰受到指控、福克斯新闻前CEO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因性骚扰被迫辞职也都是轰动一时的事件,但都没能像韦恩斯坦这样引发巨大的连锁效应。

马里兰大学女性研究系副教授艾什维尼·坦布尔(Ashwini Tambe)认为,归根结底,这可能和另外一位名人有关——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效应?

特朗普似乎一直不怎么受女性选民的待见。在盖洛普1月底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中,特朗普执政第一年在男性中的支持率为45%,而在女性中的平均支持率只有33%,最低时甚至跌到过28%。相比之下,他的前任奥巴马就很得女性选民的心,第一年女性支持率高达61%。

一般来说,美国女选民更倾向于民主党、男选民则比较倾向于共和党。不过在特朗普之前,即便是共和党总统上台,男女选民之间的支持率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特朗普这么不受女性喜欢,和他个人的言行有很大关系。

2016年大选期间,特朗普曾因性骚扰指控和早先针对女性的侮辱性言论,让自己在女性心中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他曾形容一些女性为“猪”、“懒虫”,更是在美国媒体曝出的一段2005年谈话录音中大谈特谈接吻、猥亵女性、试图跟女性发生性关系等细节。他还说,“当你是个明星,她们就会允许你这样做,做什么都可以……抓她们的p***y。”

相关阅读:特朗普11年前侮辱女性言论被曝光 言辞粗鄙下流令人震惊

这段录音差点让特朗普与总统宝座擦肩而过,但他还是挺了过来。他甚至还度过了数位女性指控他性骚扰、性侵的难关,最终成功当选总统。

上任以后,他撤销了几项奥巴马时期颁布的对女性有利的政策措施,包括要求雇主为女雇员提供免费的避孕保护等,这更让女选民对他避之唯恐不及。

坦布尔认为,对于很多人而言,特朗普代表着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逍遥法外的性侵者。坦布尔也是学术期刊《女权主义研究》杂志的编辑总监。

她在发表于theconversation.com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特朗普当政一年之后,在女性团体的火热组织下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我看到大选结果带来的焦虑逐渐转变成了其他的东西:相互鼓励。即便性骚扰受害者无法影响到他的总统地位,他们也能试图去解决其他问题。”

好莱坞一直是民主党的大本营,很多大明星、电影人都是民主党的忠实拥趸,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Lady Gaga、约翰·传奇(John Legend)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MeToo运动在好莱坞进行得如此风生水起,也和他们反对特朗普的立场有一定联系。

坦布尔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在特朗普参加美国大选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MeToo运动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声势。她说,大选前布尔克在2007年就使用了MeToo的口号、另外一项反性骚扰运动“Take Back the Night”运动历史则更悠久,要追溯到1976年,但这些运动都没能达到目前这种规模,而如今公众的同情心则一边倒地倾向于受害者。媒体和公众并没有刻意去保护那些名人的声誉、质疑那些指控者的品行,恰恰相反,他们都愿意倾听受害者的故事。

去年1月21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的第二天,全美多地同时举行了数百场“妇女大游行”,反对特朗普当选,参加人数总计达到近300万,其中很多人头戴所谓的“Pussy Hat”,直接针对的就是特朗普此前被曝光的侮辱女性的录音。那些曾指控特朗普性骚扰的女性也参加了游行。

在特朗普1月30日发表上任后的首个国情咨文演讲时,也有大批与会者、特别是民主党女议员们佩戴写有“MeToo”字样的徽章、身穿黑衣,表达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对特朗普的抗议。

#MeToo运动创始人布尔克在谈到特朗普时,称他是“那种你不能和他讲道理、没有什么逻辑性的人”。同样,她也认为特朗普是推动#MeToo运动的一大诱因。

她在一次演讲中说,今年年初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很绝望,像特朗普这样一位自己已经承认是“性掠夺者”(sexual predator)的人居然当上了总统,他亲口说出了如何侵犯女性的细节。作为一位女性、一位美国公民,知道这样的一个人要当国家领导人实在让人心灰意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出现了妇女大游行,再到#MeToo运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来鼓舞女性、激励女性站出来,更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截止发稿,布尔克还没有回复界面新闻记者请求置评的邮件。

直到现在,几乎每周还会有与名人性骚扰相关的新闻见诸报端,推特上也不断有人使用#MeToo的标签,这股浪潮也许在特朗普执政的第二年也不会消退。在《时代》周刊把“打破沉默者”评为年度人物的前一年,获得这项殊荣并登上杂志封面的正是特朗普——“美利坚分众国”(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总统。

坦布尔承认,很难证明特朗普和#MeToo之间的因果关系,站出来发声的受害者也许不会直接承认特朗普是推动她们站出来的直接原因,但从特朗普被提及的频次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她说,我们或许应该注意呼吸的空气中存在的东西:一位自证有性骚扰行为的人至今依然毫发无损。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