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的海岛游客人潜水 新进中国的 PADI计划5年后每年增加50万“水军”

正“潜”游全世界的中国潜水员在数量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在PADI进入中国之后,这支“水军”队伍的扩充速度显然会更快。

如果将时间倒回2014年,Ada是一名珠宝公司的HR,每天职业妆加正装, 穿梭于写字楼和店铺间。“其实这份工作还不错,又是熟悉的领域,但在我心里一直有一种期待:找一份可以穿牛仔裤、人字拖去上班的工作。”

这个心愿已经实现,如今的她每天穿着T恤、沙滩短裤外加人字拖,在巴厘岛上一家名为Blue Season Bali的潜店担任潜水教练,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潜水+上网。在常规的潜水教学之外,她有时也会带客人进行体验式的水肺潜水、浮潜,或是带已持证的潜水员Fun Dive;潜水以外的时间,作为潜店目前唯一的中文教练,她会抱着电脑回复国内客人的咨询邮件,更新潜店的官方微博、微信,有时也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哀叹被水母叮到,或是“Kindle和iPad竟然同时坏掉了”的郁闷。

潜水教练的办公室

三年多的岛上生活带来的改变不仅在于降低了对物质生活的依赖。一方面,曾经十年以上的HR工作经验,让她仍然乐于享受潜水教学带来的成就感,看着学生从什么都不会甚至“下水都紧张”,到渐渐地熟练掌握潜水技能甚至真正地爱上潜水,点滴的变化会让她感到开心;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她表现出更多的顺其自然,“将来有机会,也许会想去不同海岛看看,尝试一下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团队里工作,但还是以一个潜水教练的身份——我很享受当下的生活,做一个教练,教课、带学生或客人一起探索水下世界。”她说。

Ada(左一)与她的学生们

潜水是享受也是科学

无论是潜水员还是潜水教练,潜水技巧的高低并不影响潜水给他们带来相通的乐趣。 每个人都在电影或纪录片中见识过神秘又丰富的水下世界,然而,只有潜过水的人才会懂得,亲自置身于水下世界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斑斓的小鱼绕着珊瑚不知疲倦地钻进钻出,丑丑的海星专拣岩石下面的角落里藏身,如果运气好,偶遇那些更大更奇特的生物譬如石斑鱼、玳瑁或是百看不厌的蝠鲼,那简直令人想要在水中开心地打个滚。

“对于我来说,第一次下潜就让我爱上了这个未知的世界。它色彩斑斓,它形态各异,它时而温和,又时而变化莫测。” Ada表示,很多人都曾问她,作为职业潜水教练,经常潜同样的潜点不会觉得厌倦吗?“其实并不会,即便是同样的环境和生物,你也会发现它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变化,譬如,位于帕尼达岛(Nusa Penida)的潜点Manta Point,常年可以看到蝠鲼(Manta Ray),我们试图通过身上的独特斑纹去慢慢认识它们,在水下会因为看到‘黑武士’而兴奋,也会因为看到怀孕的Manta妈妈而期待新生命的到来。”

神秘丰富的水下世界之外,潜水的另一种魅力是它的“反常态”独特体验。重力束缚对于在陆地生存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常态,而潜水恰好能将人从地球的重力场中短暂地解放出来。潜水员Faye告诉界面记者,她最喜欢潜水带给她的无束缚感,“在海里,你处于一种悬浮的状态,能上、下、左、右做各种动作,可能在太空中翻飞也不过如此吧。那是一种非常无拘无束的感觉,虽然你身上还是携带着装备,但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自由世界。”

其实,对于和地面截然不同的海洋世界,人类自古就怀揣着仿佛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不断发明各种工具,使得为适应陆地生活而进化的人体构造,可以在海洋之中潜得更深、停留更久。

据悉,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乘坐一个玻璃制成的大桶,潜入大海。而有据可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乘载1人以上且有坐标定位功能的潜水器具,是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哈雷在1717年发明的潜水钟:它的基本构造是一个安装有玻璃窗的圆锥型空木桶,外部包裹铅皮,下方挂有另一贮气木桶,借由更大的压力将空气输入潜水钟内。哈雷与同事乘坐这只潜水钟深入海平面下18米处停留了一个半小时。后来,人们又将贮气木桶改为用水面上的气泵供应空气,并发明了潜水头盔和密闭的橡皮潜水衣。

传说中亚历山大大帝乘坐的“探海秘器”

对于海洋世界的持续探索,让潜水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体系:1843年, 美国海军成立第一所潜水学校,在继续改进潜水器材之外,也开始关注水下压力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学影响。1940年代,雅克·库斯特(Jacques Yves Cousteau)和埃米尔·加尼安(Emile Gagnan)重新设计了可自动调整及提供压缩空气的呼吸器,也就是最早的“水肺”调节器(Aqua Lung), 装备的革命性改良为潜水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于是,潜水杂志和潜水活动组织应运而生。

雅克·库斯特和埃米尔·加尼安发明了最早的可穿戴“水肺”

这是潜水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环,原本多以科考、军事为目标的潜水作业,因为有了科学的规律和方法,由高门槛的职业门类,转为以愉悦体验或竞技为目的的水下运动,使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并享受乐趣:休闲潜水(Fun Dive)的时代到来了。

从Fun Dive到Dive Tourism

没有人是天生的潜水员,但遵循科学的潜水技巧、方法和安全守则,你能够在任何适于潜水的地方,安全而愉悦地体验水下世界——基于这样的逻辑,许多针对休闲潜水运动的国际性潜水活动组织陆续成立,以潜水员认证模式为核心,吸纳更多潜水成员。

这种认证模式的背后有着不乏沉痛的教训:1952年,两名潜水员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的实验中丧生,间接推动了潜水员资质认证体系、以及潜水员及教练培训计划的完善。这些经验后来被各潜水组织所借鉴,既用于招收新人,也是对成功潜水经验的复制和推广,一个新兴的旅游门类由此诞生:潜水旅游(Dive Tourism)。

旅游学者Brian Garrod和Stefan Gossling在2008年合著的《海洋旅游的新前沿:潜水的经验,可持续发展与管理》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潜水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特定主题旅游(SIT),它被公认为旅游业自21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据中国潜水运动协会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国际各大潜水培训组织颁发的潜水证书累计达到了1.4亿张,全球潜水培训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据协会预计,未来10年,潜水运动仍将保持这个增长速度。

相对来说,中国的潜水活动和潜水旅游相对起步较晚,但同样有着令人欣喜的增速。我国滨海旅游业始于1980年代末,据《体育学刊》公开的数据显示,1990-1998 年,国内滨海旅游人数翻了一番,达1214.3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2%。

1995年3月,中国国际潜水俱乐部在广东成立,总部设在国家体委下辖的湛江潜水运动学校,同时包括全国各地仅有的7家潜水俱乐部,这通常被认为是国内潜水旅游发展的起点。到2004年,全国的潜水俱乐部由最早这8名成员扩张至63个,中国潜水运动协会也陆续邀请CMAS、PADI等国际专业潜水组织,前来中国举办潜水教练员培训班。

中国潜水运动协会显示的2006-2015年全球体验潜水服务市场规模及年增长率

不同的国际潜水组织拥有不同的培训机制和认证标准,而它们都随着潜水旅游的兴起,加紧步伐在世界范围内跑马圈地、扩大自身的规模。其中,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的运作和发展尤为成功,是全球目前最活跃的休闲潜水培训组织。

为什么更多的潜水员选择加入PADI?这与其精心设计的升级机制是分不开的,从最基础的开放水域潜水员(OW),到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AOW),以及救援、专长、名仕等更高阶的潜水员级别,乃至进一步通过教练发展课程、由潜水员升为PADI教练(OWSI)……都有着层次分明的架构和清晰有序的上升路径,反映出PADI在组织的整体和细节方面都十分完善。这也是为何成立于1966年的PADI,在四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超过了更早成立的世界潜水联合会(CMAS)、国际潜水教练协会(NAUI)等,在全球潜水市场中独树一帜。

2002年,中国潜水运动协会与PADI签署协议,由此,PADI成员便能在国内开展各项潜水员训练课程和活动。PADI大中华区总裁楼彦告诉界面记者,早期PADI在国内主要以向考证者颁发潜水证为主,中国潜水员的数量自当时便出现较强的增长势头;到了2015~2016年间,这样的高增长完成了质变的积累,中国PADI潜水员的总数量终于有了大幅的提升,因此, PADI决定在2017年11月正式入驻中国,更好地服务于这个新兴的市场。

PADI不同类别潜水员的培训架构图

仍需努力“潜”行的中国潜水员

PADI如今在全球拥有6 千多家授权的潜店、潜水中心和度假村。除了得益于自身的完善体系以及成功的商业运作之外,将潜水与旅游度假二者相结合,也是PADI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与其他的特定主题旅游(SIT)类似,潜水旅游的核心在于潜水,住宿、风景或周围的景点,都属于旅行中的次要元素。有研究证实,潜水旅行者比一般的潜水员要更富于经验,但不同的旅行者仍然对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偏好和优先度,由此决定了你是一名怎样的潜水旅行者。

按照Birgit Trauer对于探险旅游的经典四象限分析法:以旅行者个体的参与程度与旅游产品自身的挑战性分别建立X、Y轴,即可由此划分出4种不同的旅游人群。Garrod和Gossling引入该分析法,对潜水旅游的不同人群进行了类似的区分:潜水旅行专家、热衷潜水的旅行者、以潜水为娱乐的旅行者、初学者/业余者。

Birgit Trauer对于探险旅游的四象限分析法

中国的潜水旅游起步较晚,潜水旅行者可能更多要被归为后两类,也就是在潜水的挑战性方面普遍难度较低。这并非说明中国旅行者不够热爱潜水,或是不具备冒险精神,而主要受制于潜水技术和时间的积累:大部分中国人在内陆环境长大,与水接触的机会并不太多,在学习潜水前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练习游泳、浮潜,慢慢适应。出于安全的考虑,只有通过了水性测试,才有机会考取PADI开放水域潜水员的证书。

Ada以自己的经验举例,她教过不少刚满10岁就来考潜水证的外国小朋友,据说在国外很多学校从小学就开设游泳课程,且外国人又喜欢来海岛度假,好水性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在学习潜水时轻松自在。这几年,来学习潜水的中国同学,水性也是越来越好,中国潜水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提升。

从历史来看,中华文化属于典型的陆地中心文化,海洋文化的影响力一向偏弱。然而,持续繁荣的中国出境旅游也许会改变这种局面。胡润百富去年发布的《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显示,海岛海滨成为2017年出国旅游的最大黑马,以23%的占比在中国高端旅行者出国旅游选择中排名第三;而在“最受中国旅行者欢迎的夏秋季目的地”榜单中,荣登前四的目的地全部是海岛:普吉岛(27%)、马尔代夫(18%)、斐济(16%)以及国内的三亚(13%);与此同时,拥有众多海岛的东南亚在短短两年内,成功超越美洲,成为中国高端旅游者的新宠,尤其对80后等年轻一代旅行者的吸引力更加显著。

海岛旅游热潮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游客的海洋意识,数量可观、又乐于消费的海岛旅行者,也是未来中国潜水员的主要“后备军”。Ada告诉界面记者,中国人在潜水装备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上往往表现突出,许多初次上课的潜水学员,常常已爽快地入手了价格至少在人民币1万以上的整套潜水装备,还有些年轻人甚至会出于兴趣爱好,投资更加昂贵的水下摄影装备。

PADI大中华区总裁楼彦则表示,乐于出国进行潜水旅游的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东南亚或其他海外的海岛,而从旅行的角度来说,中国潜水员占据海岛旅游人数的比例,甚至不到1%,仍是一个较低的比例。“我们希望向如此庞大的中国海岛游客,更深入地推广潜水。”她说,“PADI在中国潜水用户中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80%~95%,仅着眼于现有的潜水员,很难找到突破性的增长点,因此我们需要扩大市场,希望在5年后达到每年发证量50万,也就是每年增加50万个潜水员。”

假如你是一名潜水小白……

假如你是一名什么都不会的潜水小白,想要成为PADI潜水员,步骤很明确:第一,可通过上网学习潜水的理论课程,了解水肺潜水基本原理;第二,找一家 PADI 潜水中心或度假村,在潜水教练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在平静水域(通常是泳池内)进行潜水,练习基本的水肺技巧,譬如穿戴水肺装备、或是在水中轻松排出面镜的积水等;第三,跟随潜水教练在某个开放水域的潜点,进行开放水域潜水练习,也是初学者真正体验潜水的最后一关。只要顺利完成上述所有课程,你就是一名合格的开放水域潜水员(OW)了!

但事实上,完成这些事情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PADI在多年的经验中发现,潜水和旅游并非总能轻而易举地互相匹配:第一,潜水运动不鼓励单人进行,一般应有潜伴同行;第二,完成上述OW整套潜水课程的学习,大概需要3~4天的时间,对于很多没有事先计划、到达目的地后才想考证的人,学习期相对较长——毕竟,大多中国旅行者的假期都是4~5天,而且通常情况下,潜水之后建议18~24小时内不要乘坐飞机。

如果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其实,PADI课程中的理论和平静水域部分,旅行者完全能够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在本地城市预先完成,只有最后的开放水域部分,必须要前往真正的潜点完成练习。楼彦向记者分析:“事实上,最后的开放水域潜水,通常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能方便地安插进一个4~5天的行旅程中;而且,考证本身也是你潜入水下、享受海底美景的过程,它可以是旅行体验的一部分。”她说,这是PADI正在与国内各大OTA平台合作、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潜水旅游模式:“转学”。

想要考证的学员可以预先在本地城市将PADI的理论和平静水域的课程学完

在楼彦看来,“转学”模式的成功建立在潜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为何在潜水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外,“转学”模式更常见,70%~80%的潜水学员会在去海边之前学完理论和泳池部分,然后把开放水域的学习,和一次加勒比海的度假安排在一起。而在一些潜水业不太成熟的中国内陆城市,潜店有时会自发地组织学员像旅行团那样,集体去海外考证。她表示,早些时候,国内和国外的潜店之间水平参差不齐、交流也很有限,但随着近几年,中国潜水教练也愈加成熟,与海外潜店的联系愈加紧密。

不过,对于日渐繁忙的中国高端旅行者来说,假如一名什么都不会的潜水小白,且忙到连“转学”模式也无法保证,那么,PADI将来还可提供另一种选择:“休闲潜水员”(Resort Diver)课程。

如果说“转学”模式是将国外成熟的潜水模式搬到国内,那么,如今正在三亚试运行的“休闲潜水员”课程,则是PADI在中国市场的首创,“这是PADI历史上首个先有中文教材、后有英文教材的项目。”

楼彦介绍,“休闲潜水员”课程主要针对的是那些生活繁忙、往往到目的地之后才了解潜水这项运动,同时又对金钱消费不太敏感的中、高端消费者。不同于PADI的其他课程,“休闲潜水员”课程通常可在1天之内学完。PADI特地设计了一个能在智能设备上学习的多媒体课程,以提供最适合的理论学习方式;课程尝试不同的理念:先前在标准的OW课程里,需要完成5次平静水域和4次开放水域的潜水,而“休闲潜水员”则调整为2次平静水域和2次开放水域的潜水。

课程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休闲潜水员”课程的学习时间更具备灵活性,比如部分学员可在5~6小时完成。当然,为了适应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保证教学品质,楼彦强调,拿到“休闲潜水员”证书并不等于OW证书,它的学分有效期只有一年半:潜水员取证后能去海岛、湖泊等潜水圣地探索水下世界,前提是必须要有 PADI潜水教练的陪同;一年半之内,按照课程规定,完成 OW 课程其它部分即可拿到PADIOW潜水员证书。

“休闲潜水员”课程目前正在三亚的分界洲岛、蜈支洲岛以及海棠湾天房洲际度假酒店等开设,PADI不仅在试运营的同时进一步打磨产品、做好品控,也在测试潜水爱好者对它的反应:课程主要针对中、高端人群,定价也会与高端产品匹配,预计在每人2000元左右,相比OW课程的人均3500~4000元要低,而相比三亚当地那些收费几百元的所谓“体验潜”,自然会高出不少。

如同其英文名称“Resort Diver”,该课程在试点推广阶段只与部分 PADI潜水中心合作,暂时未向所有潜水中心开放。“为了保证课程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因为在某些 PADI度假村内,开放水域就在泳池旁边不到10步。我们也在实验,如果两者的位置再分散一些,譬如那些距泳池大概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路和或船程的潜店,是否也能参与进来?我们将来还计划与更多OTA平台合作这个项目,类似这样为期一天的课程,特别适合OTA平台作为当地玩乐的项目,向游客推广。”

三亚海棠湾天房洲际度假酒店的海洋馆可以用于潜水课程的学习

楼彦还补充,“休闲潜水员”如果在三亚测试成功后,PADI还希望将这种模式向海外的海岛复制,尤其是那些中国游客所钟爱的中、高端海岛度假地,如马尔代夫、苏梅岛或冲绳等。“举个反例,我们目前不会考虑将这样的课程放到涛岛去推广,因为前往涛岛的潜水员大多是以考证为目地的旅行者。但很多在苏梅岛、马尔代夫等度假的游客,他们其实有大把的时间,很多度假村也会提供下海浮潜的项目,因此,PADI今后也希望能与这些海岛的度假村或是当地潜店合作,吸引他们的住客,更多地尝试水肺潜水。”

你为何爱上潜水?

大部分人一辈子只能待在地球表面30%的陆地上,而另70%的蓝色海洋,则属于潜水员才有资格开启的神秘世界,那里蕴藏着千变万化的奇景和珍宝,等待着潜水员的探寻。

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的海报展示海洋的魅力

很多老潜水员几乎每年都会来巴厘岛潜水,巴厘岛最大的特点在于潜点的多样性,这里有很多大型海洋生物,譬如在帕尼达常年可见蝠鲼,以及只有在每年7~10月才有机会看到的翻车鱼(Mola Mola);同时,巴厘岛又有丰富的微距潜点、小到几毫米的海洋生物,是水下摄影爱好者、职业水下摄影师的最爱;在图蓝本(Tulamben)的海底,则有著名的自由号沉船,喜欢沉船潜水的潜水员一定要来一探究竟。

潜水员Vivian则表示令她最难忘的潜点在帕劳,她在赫赫有名的蓝洞第一次尝试洞潜。从海平面一次性沉入约30米,如梦如幻的光线从洞口照下,然后又被空旷的黑色洞壁吸收,虽然这里的海洋生物并不如另一个潜点蓝角那样丰富,但神秘又简约的美感却在她的记忆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事实证明,全球各个潜水胜地,也有着千变万化的海底风景,譬如在有着“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美誉的加拉帕戈斯,你能在海底看到全世界数一数二丰富的海洋生物;菲律宾的科隆岛,则是全球沉船潜爱好者心仪的潜水天堂;埃及红海是全球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拥有美丽的暗礁和珊瑚礁区,海洋物种资源也高达1000多种,同时海水极为清澈,色彩斑斓的鱼群、珊瑚能带给潜水员十分愉悦的视觉观感;与之相反,在菲律宾的另一潜水胜地阿尼洛,因海水的盐度较低,海底富含火山灰,适合浮游生物的生长,故而以“垃圾潜水”闻名,小小的海兔、海马、透明虾以及各种稀奇古怪、身量玲珑的海洋小生物在此安居乐业,当然,也是微距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潜水员Faye最难忘的潜水经历并非是在水下看到了特别的景观或生物,而是一次特别的经历。2014年她在斯米兰参加一次船宿的行程,其中一天是她的生日,她和往常一样下潜,一个男生忽然在水中游过来抱住她,将她转向某个方向,其他小伙伴们则拉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祝福横幅,并游上前挨个拥抱她。“我当时在海里眼泪就下来了,真的太感动了,一群生活背景、经历都不同的小伙伴,以一次潜水为契机和支点,大家一起非常开心地在海洋里度过一段很纯粹的时光,是令人非常难忘的。”

作为一名带过很多学员的潜水教练,Ada认为,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潜水乐趣,可以算是一名潜水员真正爱上潜水的开始。

“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大型海洋生物吸引,譬如翻车鱼、海龟或是蝠鲼、鲨鱼等,看到之后就会觉得非常震撼。”她说,“但随着潜水次数的逐渐累积,大家会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兴趣点。有些人依旧偏好能产生视觉震撼的大型海洋生物,就会想去世界各地看海豚、鲸鲨、鲸鱼、鲨鱼等;另一些潜水员可能就开始迷上种类丰富的软珊瑚、硬珊瑚、海扇等;还有人则慢慢热衷于水下摄影。”Ada表示,她自己现在更喜欢看到个头小、新奇可爱的海洋生物,譬如小的青蛙鱼、狮子鱼或是少见的海兔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有名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理论,指的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极为豁达、愉悦的瞬时心理感受。而海洋学家Mark B. Orams则将其引申至探险领域,认为当挑战者的技能水平与旅行活动涉及的挑战程度相匹配时,由此赋予旅行者以稍纵即逝的绝对掌控和欣悦感,即为高峰体验。

他同时指出,在各类探险活动中,潜水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为不同技术水平的潜水员提供天然匹配的挑战场所,从而让每个潜水者在某种恰到好处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感受高峰体验——“再没有其他事情会让自己心动、也没有什么事情让自己苦恼,生命仿佛定格在了这一瞬间,而你为此心中充满感激。”

——如果你也想有机会拥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不妨先从报名一套OW潜水课程开始。

 

图片来源:Art of Safari、PADI、Weibo、Wikipedia、Imgur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