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哪行】不是戏精,我是戏剧编剧

“所谓的没有灵感,很多时候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舞台剧《繁花》海报,编剧为温方伊。

每一部戏剧创作的背后,编剧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细腻笔触的描绘之下,一幅幅人生的图景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个人物或悲或欢的人生故事也由此展开,吸引观众前来欣赏。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温方伊是一位年轻的编剧。五年多前,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的她凭借《蒋公的面子》一炮走红。这部作品搬上了南大110周年校庆的舞台,而后又走出校园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进行公演,成为当年的一场文化事件。截至2017年底,《蒋公的面子》已经在全球演出300场,收获票房过千万。这部作品的成功让温方伊一下子成为戏剧圈备受瞩目的青年编剧。

2015年11月22日,话剧《蒋公的面子》在青岛广电影视剧场上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选择戏文作为自己的专业完全始于一次偶然。高考前,温方伊的父亲参加了一次家长会,中学校长重点宣传了南大戏文新的自主招生计划。考虑到女儿的英语成绩不好,正常高考可能考不上南大,父亲觉得这是一次考上南大的好机会,决定让女儿试一试。

起初,温方伊对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在她的印象中,戏剧是大家打开电视都不会看的东西。“我爸当时打了一圈的电话,接触所有他认识的南大的人,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这位90后编剧回忆往事时,咧起嘴来笑着说道,“我想以后大不了可以研究戏曲,我对戏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事实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后,戏文老师组织看的第一场戏是《莱昂瑟与莱纳》,温方伊说自己当时基本处于看不懂的状态。“一排人坐在舞台上,到他们说台词的时候就站起来,这跟我以前看的学校组织的儿童剧完全不是一个系统的,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与戏剧的初遇让她感到“不明觉厉”,觉得戏剧艺术非常高端,作为菜鸟的自己无法透悟其中的内涵,只能默默地感叹:“这就是艺术啊!”

大三时为了完成学年论文,温方伊在导师吕效平的要求下以《蒋公的面子》为题,写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尴尬处境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她还拜访了师爷董健,查阅了大量图书馆的校史材料,尽可能去了解和还原当时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做一物质上的乞丐,精神上的贵族。”“国事已不可问,我辈且打麻将。”……温方伊的剧本中有一系列颇具幽默色彩的台词,这些台词将剧中三位教授的人格特点勾勒得淋漓尽致,在引人欢笑的同时,也激发人们去思考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问题。这部作品在搬上舞台后大获成功,温方伊凭借此剧获得学校的保研资格,也获得了进入编剧行业的敲门砖。

青年编剧温方伊。

“《蒋公的面子》演到十几场的时候,就有外面的业内人士看了这部戏后直接跟我联系。”要成为一名编剧,首先需要的是人脉。温方伊介绍道,对于戏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好办一些,他们可以通过老师接触到社会上的资源。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学生的话,就需要自己写一些作品,投给业内人士或者杂志社看,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接触到这些社会资源。另外也有人会选择参加进修班来接触专业人士。

《蒋公的面子》之后,温方伊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期间也做过《特洛马克》等剧的演员,还做过戏剧构作,但是一直没有新的作品搬上舞台。今年1月26日,金宇澄的小说《繁花》经过温方伊的改编之后,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这也是温方伊正式登上舞台的第二部戏剧作品。

《繁花》是一次委托创作,出品方直接找到温方伊来进行舞台剧改编。“我当时想他们为什么不找一个上海的编剧,他们说找过上海的编剧,但是没有找到很合适的,相信我可以做好。”温方伊表示自己很喜欢《繁花》这本书,加上原作者金宇澄先生为人和蔼,于是就接下了这个在他人看来十分艰巨的任务。

谈到改编中最大的困难时,温方伊说这本小说很难改编成舞台剧。《繁花》讲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情节都十分繁多。温方伊介绍说,改编方法有很多,一种是挑选出书中的几则故事,把它们拼在一起,表达同一个主题。另一种改编方法是从书拎出一个故事,剔除其他和这个故事不相关的人物。“当然我的目的肯定是要为出资方负责,做出一部让观众满意的戏。他们最后说要做成三部曲,我就能把很多人物剔除掉,到了写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时候再用。”

当被问到对《繁花》的期待时,温方伊停了一会儿,笑着说:“希望观众觉得我的改编对得起这部小说。”

舞台剧《繁花》剧照。

一部戏剧作品从创作到正式搬上舞台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温方伊解释说这个流程根据编剧身份的不同有所差别。如果编剧本身是剧团的职业编剧,他们写好剧本后就可以直接让剧团演员来演。如果编剧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一种情况是自己先写剧本,写好后联系行业熟识的人,让他们评鉴并且帮忙引荐。另一种情况和大多数影视作品一样,是资方直接找到编剧,让他们来写一个剧本。

在编剧行业打拼,想要得到晋升,毫无疑问靠的还是作品。“如果你的作品可以被一些剧团排演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知道你,越来越多的作品发表,越来越多的作品演出,你在业内的地位就能逐渐往上升。”

相较于影视编剧,戏剧编剧的艺术创作要求更高。和通常作为商品的电视剧不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戏剧编剧可以在创作中融入更多先锋的、探索性的内容,写作手法较为自由。从技巧上来讲,一出正常的舞台剧大约长达两小时,不能有太多外部偶然的因素来干扰剧本。艺术创作的高要求也使得戏剧编剧的生存压力颇大,有些人找不到人来演自己的剧本,或者演出的效果不好,最后选择了离开。“找不到适合表达的舞台吧。”温方伊认为戏剧编剧离开的理由有很多。

目前阶段,温方伊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是有没有人愿意演她的本子,有没有人愿意看她的剧。“如果编剧已经在业内站稳脚跟的话,最主要的压力才是资本或者审查。”她举了开心麻花和政府剧团的例子进行说明。对开心麻花的编剧来说,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本。开心麻花的剧目正式上演之前会有一个试演出,倘若票房不好,这部剧就得停演。而对政府剧团的编剧来说,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上级领导,戏剧创作首先要让领导满意。另外国有剧团大多是奔国家级戏剧奖而去的,比如角逐“五个一工程奖”,很少有剧团将票房当作自己的目的。

除了创作本身带来的压力之外,也有人认为内容互联网化会对编剧行业造成冲击。但是温方伊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互联网反而给了编剧更多的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编剧一入行就有机会写电视剧或者电影剧本,很多学生是通过写网络大电影和网剧进入编剧行业的。但是内容互联网化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现在网络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得非常厉害,可能会有同学在写了大量质量不高的网剧或者网大之后,失去了自我提升的能力。”温方伊对网络内容化的弊端表示担忧。

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品,首先要找到灵感。没有创作灵感是许多戏文学生头疼问题。在他们眼里,自己不够丰富的阅历似乎成为获得灵感的障碍。温方伊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她认为创作和生活阅历的关系不是那么的大,就算让学生写青春校园题材的作品,很多人也不一定能写好,大多还是喜欢用青春偶像剧里烂俗的梗。“一男一女在校园里你追我跑,在图书馆里撞上对方然后就爱上了,这不是我们的生活!”

温方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人们常常喜欢用自己的审美惯性去写戏,到要写一部戏的时候,脑子里先蹦出来的是电影电视剧中的东西,而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现在学生的猎奇心态很重,特别喜欢写凶杀、同性恋一类的题材。比如当时有学长学姐写凶杀剧,凶手杀人的理由竟然是想让别人把保研名额让给他!”

所谓的没有灵感,很多时候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南大文学院的莫砺锋老师曾经说,诗是在不得不写的时候才写的。在温方伊看来,很多戏剧作品也是这样,作家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十分想要抒发的情况下就会去创作。

如果编剧觉得自己的生活实在平淡,没东西可写的话就要多读书。“书里的故事多的是,《蒋公的面子》也不是我的生活,是我读那些历史材料之后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东西。”温方伊自己比较喜欢通俗类的历史书,比如名人日记、回忆录一类的书籍。在《一席》演讲时,她曾经将读史书的过程称作一场跨时空的采访。“吴宓先生您的感情世界实在是太纠结了,张道藩先生您的情书写的实在是太难看了。”书读多了,历史名人也似乎变得更加血有肉,他们成为温方伊身边的人,在他们身上,温方伊能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灵感。

谈到欣赏的行业前辈时,温方伊说她很欣赏上海一带的编剧,比如曹路生老师。因为曹老的技术很娴熟,作品在思想和风格上很毒辣,但是同时也能对世界充满怜悯,有大爱的胸怀。

由曹路生改编的《禅师与营妓》就是让温方伊印象深刻的作品。一部戏剧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发现与突转”,也就是高潮部分。《禅师与营妓》讲的是一位妓女和一位高僧搏斗的故事。最终高僧被软化了,两人在缠绵一夜之后,高僧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假的,决定还俗,而妓女在厌倦风尘之后决定出家。“这是原著中没有的情节,是曹路生老师自己创造的‘发现和突转’,我觉得非常棒。”

温方伊既然决定读博,也是想要留校做老师,如果有想要创作的念头时还是会去创作。对于有志于成为编剧的学生,温方伊的建议是“不要被骗”。

由于中国的编剧行业缺乏严格的规范,许多编剧经常在签合同一事上吃亏。现在行业内有一种不良现象:制作方召集一批年轻人写剧情大纲,年轻编剧交稿后制作方反馈说没有采用,但是作品出来后编剧发现自己最核心的创作内容被使用了。这种情况下不但没有获得任何报酬,还白白将自己的创作成果送了人。

许多在圈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编剧也上过制作方的当。比如编剧史航在和宋方金对话的时候就说,曾经有一位认识多年的朋友拿了个大IP,想请他改编。因为自己喜欢那部IP剧,加上对朋友的信任,史航在还没签合同的情况下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告诉对方。事后他发现不对劲,一问制作方,他们才说自己请不起他,包了几万块钱红包作为补偿。“其实几万块钱红包对他那个层级的编剧来说不算什么,这种行为真的很恶劣。”

为了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温方伊的建议是每接一个活就要先谈钱,不能在和资方聊天的时候就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说出来。编剧拿到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给信得过的资深人士或者律师看,版权年限、注册商标、衍生品等都要逐条自习看过去。温方伊指出有些公司会有分期给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你就要看每一期的百分比是多少钱,因为有些公司比较坏的话,会增加最后一期的百分比。一旦最后没有做成,最重要的那笔钱就拿不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